..续本文上一页业障。你恐惧什么,就向什么敞开,完全地审视它。记住,不是让你融进它,而是审视它。回避不是办法。如果你真的想在学佛这条路上有所成就,有两股力量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大无畏的精神和无我的精神。在部分学佛人身上的确表现出了大无畏和无我。但是,果真如此吗?静下心来仔细审视,你会发现实际上还是自我的表现。比如你很谦卑,谦卑到无我,实际上这还是自我的表现,还是自我的主意。一个真正无我的人需要表现得这么谦卑吗?就算你真的谦卑,你还有一个谦卑者的存在,谦卑和自我又有什么区别呢?一个圣人和一个凡夫在一起,凡夫一定是表现得十分谦卑,而圣人则是那么的自然,在他心里既找不到傲慢也找不到谦卑,既找不到佛也找不到众生,他何需傲慢?何需谦卑?当他出手教化众生时,有时会表现出愤怒,有时会表现出谦卑,但他在愤怒、谦卑的时候也是无我的。因为他所做的一切已经超越了头脑,起用了第二套系统——自性的系统、心灵的系统,他是超越了头脑在做一切。只要用头脑做事,都是自我的表现。
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在你身上看不到清净、宁静,你就不配做一个修行人。至于你会不会做事,那并不重要。因为你是一个修行人,在你身上就必须体现出修行人的品质,散发出修行人的气息,透发出修行人的磁场。如果你还是那么的浮躁喧腾,那么的激情奔放,说明你还没有入道。就像一个修行人写字,他可以写得不好,但写出来的字必须很清净、很宁静、很干净。我们天天都在说干净,可是从我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气息是干净的吗?我们的作品是干净的吗?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副作品。比如好几次我看到厨房里端出一大盆菜,盆沿上哩哩啦啦的都是菜汤菜叶。这盆菜就是你的作品,如果你的内心很清净很干净,即便菜盆里装满了菜,盆沿也是干干净净的,不会有菜叶挂在上面,菜汤滴在上面。就如同我们修行人穿的衣服,旧不怕,但必须干净,干净代表一种境界。穿的是新是旧,是简朴是奢华,这不是我们修行人应该注重的,我们应该注重的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干净,是否纯净。
头脑是复杂的,凡是头脑出来的作品一定是虚浮的,一定具有争议性,一定具有可以改变的空间。而从核心出来的作品,从心灵出来的作品,从自性出来的作品,则是恰到好处,无可更改,所谓多一分不可能,少一分也不可以,就是那么的恰如其分。就像画画一样,改一点颜色或添一点颜色,味道就变了,韵味就变了,感觉就变了。写文章也是如此,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可能整个意思就变了。
自性出来的东西带着全然的力量。既然是全然的力量在作业,只要改变一点点,内在的力量和外在的形象都会改变。前段时间LX培训大家写文章,我只从两个方面看大家写的文章,一是看字写得是否清净,二是看意境是否深刻深远。除了这两点,其余都是头脑的作用。比如写的东西是否有广度,修辞手法是否用得好,语法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是头脑的东西。头脑或者说知识可以广袤无限,但无法达到深刻无垠。只有自性的力量才能达到高不可言,深不可测。而且头脑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有模有式,有章可循,可以定性的,比如议论文、散文或记叙文等等。但自性出来的东西、自性的作品,无章可循,没有模式,无法定性。
我这么一说,你们可别高兴啊!别以为写的东西什么都靠不上才高。老师也别烦恼,好不容易教懂了他们怎么写文章,结果我这么一说,他们可能都不学了。别忘了我前面讲的,在头脑起用的阶段,你必须把它的力量发挥到极限,百分之百地掌握它。因为头脑与自性,一个是有为法,一个是无为法。只有当你把头脑的力量发挥到极限时,才能彻底转移当下的力量,进入无为的空间。心灵的作品不会注重修辞手法、表现形式、表达方式,注重的是意境。就如同我们佛教的禅偈,在好多人看来都是答非所问,像在捉迷藏,甚至颠三倒四不知所云。实际上这是在表达一种意境。但不是头脑在表达,否则一定会很规矩、很规范。
刚才讲到,头脑的作品都是过去记忆的播放。既然如此,它就不存在争议,因为有依有据,有章可循,有地方可依附,不是原创。原创往往不是头脑的作品。而自性出来的作品都是原创,往往会有争议。就像当年道生法师(公元353-434)讲石头也有佛性、石头也能成佛一样,这种观点在当时中国是第一次提出,这就是原创。因为道生法师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是从自性里面讲出来的,不是头脑的理解、猜测和想象。头脑与自性相比,无论是高度、深度、广度还是力度,都是有限的。所以当时道生法师遭到了同行的强烈抨击,说他是外道。他们想:石头怎么会有佛性,怎么可能成佛呢?必定是邪说!大约过了二百五十年,当玄奘大师(公元602-664)将印度的《大般若经》翻译成汉文后,大家一看,果然石头也有佛性!石头也能成佛!这才知道道生法师讲的是真理。
所以,有时候有新思想,提出新观点不见得是件好事,如果机缘不成熟,可能会遭到灭顶之灾。比如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基督30岁就开始传教。他的思想都是自性的流露,是原创的,在当时的欧洲找不到理论依据,别人从来没有听说过,尽管在他之前已经有宗教和神职人员。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他的思想和人们固有的观念就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当时他的力量非常微小,而其他教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势力,所以遭到灭顶之灾的当然只有耶稣基督了。
我佛就很幸运了,因为他出身高贵,有强大的家族势力和政治背景,而且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传教,即便有不同的声音,也耐何不了他。耶稣就没那么幸运了,他是农民的儿子,出身没有佛祖那么高贵。尽管佛法讲无相无我,但是佛法在哪里传播呢?是在社会上传播,在人群里传播,在凡夫身上传播。既然如此,社会、人群、凡夫在意的是什么呢?你们说一说。
徒:名利、权势、地位。
师:说得非常对。我们出家人虽然不追求这些,只追求内心的清净,但是社会上毕竟开眼的人少,心盲的人多,一般人都看重这些,总喜欢用这些外在的东西来衡量一个人。所以如果有机缘能提高我们的身份,我们也可以随缘地接受。并不是接受了,我们的形象和道心就丢失了,或等级就降低了。站在佛法的角度讲,世间万物都是工具。你有智慧,它就是你的工具;你没有智慧,它就是你的主人。
一个出家人如果内心没有装着三宝,装着众生,只装着自己,一心想着:我要修道,我要成佛,我可以很坦诚地告诉你:你根本入不了道!无论你怎么修,你心灵的这扇门是打不开的。也许你可以练就很好的腿上功夫,可以三天三夜不倒单,不吃饭,不进卫生间。但是,修行最后的成就不是看你腿上的功夫,也不是看你身体上的功夫,而是看你心灵上的功夫。虽然心灵上的功夫一般凡夫看不到,但稍有智慧的人都看得到。况且世间上还有成就的人,还有圣贤的经典,凡夫可以拿圣贤的经典来衡量对照你这个修行人的心是否打开了,是否有心灵上的成就。你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所做的一切,都是你心灵的展露和写照。一个修行人可以没有禅定功夫,可以没有心灵的境界,但必须具有正知正见。没有正知正见的理论作基础,怎么下手修行,是对是错都不知道!
我们不需担心自己的禅定功夫有多深,不需担心自己是否能成佛,是否会轮回,这些都不是我们应该担心的,我们真正应该担心的,真正应该渴求的,真正应该建立的,就是正知正见。所以一个修行人会不会做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正知正见,有清净心,会修行。如果只会做事,不会修行,没有清净心,那就是舍本逐末了!尽管我很渴望我们东华寺有很多会做事的人才,但是我更渴望我们有很多会修行的人才。因为做事是我们的副业,是枝末,修行才是我们的根本、我们终身的行持。在我们身上真正应该体现出来的,不是会为人,不是会处事,而是会修行。实际上如果你真的会修行,你就会为人处事;你真的会为人处事,你也会修行。
但是,有个别人很会为人处事,却不会修行。他所谓的会为人处事只是他头脑理解的为人处事,表面上的为人处事,尽管手法很优雅很高明,但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眼就可以看穿那是头脑在做事,是我执在做事,是别有用心。而个别人不会为人处事,在为人处事上显得很笨拙,但是他的表现与他的内在、与他的身份、与他的信仰很吻合很一致。我经常说信徒追随我们认可我们,他们看重和认可的,不是我们会为人处事,不是我们的手法有多巧妙有多高明,而是我们的道心、我们的胆识。
众:上师您好!我达不到无我的境界,只能通过看书和听您的开示,想象无我的境界。
师:能想象也好啊,想象也代表了你的水平、你的境界。
众:上师,今天我看到了东华寺的一张原始风貌图片,才知道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山,经过多年努力才建成了这么庄严的寺庙。还有,您的信徒中有不少社会精英。我想知道,对此您心里有没有自豪感、成就感?谢谢!
师:在东华寺的第一座建筑——“而立楼”建成的时候,我心里特别喜悦,因为终于有地方住了!在那之前只有我和首座和尚两个人,我们住山洞,偶尔来了客人,就在山洞里铺上毯子或棉被打地铺。后来陆续来了几个出家人和居士,没地方上早晚课,没地方打坐,我很发愁。接着把观音殿建起来了,终于有地方念经,有地方打坐了,我觉得很欣慰。后来又接着盖大雄宝殿、法堂、禅堂……整座寺庙都建好了,我反而没感觉了。现在建什么都没感觉了,只想赶快建好供大家使用,给大家提供一个好的修行环境,希望大家能安心办道,出人才。
实际上我做这一切只是图个心安,既然大家来了,我就要给大家提供一个好的修行环境。至于提供了以后,你们能否成就,成就有多大,这个责任不应该全归我了。你们不好好修行,就算环境再好又有什…
《学佛人的气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