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佛的,这时你就加强形象思维阿弥陀佛。你只有在心灵上把自己的本尊勾勒刻画出来,并锁定,住在你的画面上,这时你的第七意识自然不会再分别了,自然达到一切现象皆是平等无二。
我们所谓的身心灵“不被红尘转”,那是因为没有住在这个层面上,但它一样住在了另外一个层面上。就像所谓的众生,你让他放下左手,那是因为他右手抓住了东西,他的左手才能放下。你想叫他两只手什么都不抓,他是达不到的。但是微妙之处就在中间短暂的这一秒,你前一秒放下,后一秒就会发生,多少人修炼,都是在修炼这一秒。祖师们在开始修各种功法时,无论是禅净密,还是天台教观,都会经历一段有为法的修行路程。慧根深厚的,这个阶段会短一点;资质差一点的,有为法的阶段会相对长一点。有为法可以规范我们的身心,有为法是粗糙的,所以它针对的就是我们粗糙的六根。只有把我们的六根训练到很精细,细到任何一根都具备了所有六根的功能时,也就到了一线天的跟前了。
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他的直觉会非常准确,这种人我们经常会遇见。实际上这种人的六根都是处在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但是当我们初修道时,为了放松六根反而需要给六根施加压力,这个道理就相当于你想张开双手,我就让你先握紧拳头,你的拳头握得越紧,五分钟后你自然会彻底放松。各个教派运用的方法,其原理都是这样的:令你放松先让你紧。所以当别人问我们刚开始怎么用功时,你不能告诉他:“什么都不能想,什么都不要做,就默默地坐在那里就好了”。这是对初学者最大的误导。刚开始他连刻意的专注都达不到,你让他有意地放松放空,他更达不到。无论是刻意还是有意识,都是通过作意来完成,也就是通过观想来完成。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尤其是在坐禅者的心目中,认为观想是有为法,犯忌讳。但是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所谓的观空放下也是在作意。佛教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无论你修哪一种法都离不开你的心意识,尤其是在初期,在没有超越六根之前,所有的法都离不开前六识,都要阶段性地通过运用前六识来完成。
心经开头的那几个字,“观、行、照、度、空”都是靠六根来完成的。第六根是个中转站,它上通诸佛菩萨下通三恶道,你抓住了第六意识,才能和诸佛菩萨相应,才能超越三恶道。如果你采用你所谓的方法,你连第六意识都抓不住的话,你心目中的终极理想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在我们修行人的圈子里,有一部分人的第六意识相对比较清静集中,他不是这一世修来的,而是他过去世修行遗留下来的。所以当他用功时偶尔还能捕捉到一些道的影子,但是他做不了主。因为就这一世而言,我们又多了个头脑,多了个四大之躯。在第一阶段,我们身体里有三股力量在参与,一是我们四大形成的一股力量,它是依靠这一世的信息在发挥作用;二是我们八识心田里仓库的力量,它会时常跑出来左右我们;还有一股力量,就是我们的佛性——本来面目带来的信息。但很少有人能够使用到第三种力量的信息。我们多数人努力地修行、学习,都是在满足第一股力量的需要。第二股力量它并不需要这些努力,因为八识心田里什么样的知识都有。
为了弘法我们学了很多后天的知识。后天的知识你如果不会学,你学得越多,越会障碍你打开八识心田里的智慧。因为弘法,我们的确需要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来和人们这一世的知识面衔接。但就灵修而言,知识对我们的帮助的确不大,容易产生文字障。所以过去进禅堂都不允许看书,都是班首师父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你每天就住在这个方法上,通过这个方法把你的前六根绑为一体。如果不给你一个方法,你的前六根就会自己捕捉信息,胡思乱想。数年采用这一个方法,你就能轻而易举地住在班首师父给你的方法上,这时班首师父就会采用第二个方法,叫你不要住在这个法上,让你把这个拐杖扔掉:你平时念佛,不让你再念佛;平时观空,不允许你再观空;平时观佛像,不允许你再观佛像。就让你清清静静、空空洞洞、明明了了地坐在这个地方。心里出现什么,你必须知道,看着它即可。既不要跟随它,也不要打压它,更不要大惊小怪。也只有当你进入第二招用功时,会突然出现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也只有当你走到第二步时,这个所谓的一线天才会发生。
问:这个会自然发生吗?人会自然抓住念头吗?
上师:会自然不念。这个时候所谓的自然不念,只不过是我们的身心累得不念了,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头脑开始昏沉,昏沉几十分钟,打瞌睡休息好了,头脑又开始打妄想了。这时你就想,我赶快用功,于是又开始念,开始观想。实际上第一步用功的方法就第二步而言,它也是妄想,也是有为法。但是我刚才讲过,这个有为法在第一步是有必要的。
看看身边这么多人都在用功,可是连第一步都没走完。要说用功,简单时真的很简单。难就难在我们很难完全相信一个人,完全相信一个方法,很难坚持一个方法。多数人在修这个方法的同时,我们的头脑、我们的心又在渴望其它的方法,又在捕捉,尝试,寻觅其它的方法。
人生在世很难相信一个人或一个方法。如果你碰到了一个不究竟的人及不究竟的方法,但你能够十分地相信他,你也不妨用心去尝试一下。释迦牟尼佛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当你没有见到无为法的时候,你认为你这个法是最圆满最究竟的,当有一天你见到了无为法,你才发现你这个法是有为法,是不究竟的。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在他未出家时,没在菩提树下证悟之前,印度六大教派的法门他全部学完了,刚开始他觉得能解决他心中的饥渴,可是后来他发现解决不了他心灵上的问题。不像我们现在的修行人,听说哪里有个大师在传个什么方法,就跑去学几天,修一修没什么感应马上就放弃了。仅仅一个学习班就能把感觉找出来吗?即便你参加完学习班,回来后继续修这个法,就以我们这种所谓的修行,每天都是浑浑噩噩的,即使你修上它三年也没用。
当初,对于任何一个教派的方法,释迦牟尼佛都是拿他的身心、拿他的命去尝试的。当时他已经达到了高度专注和身心统一协调,在降伏身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在他身上就几天、最多几个月就修完了。而我们,任何一个方法到了我们手里都修不进去,所以我们立刻放弃这个方法,又开始寻找第二个、第三个方法。师父说的这些境界——沿途风光都没有在我们身上发生过,所以我们就把这个方法放弃,忙着去修下一个。当初我在求法的时候,师父传我一个法,他就会告诉我,在修这个法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症状,当我一一验证后,我才把这个法放弃。如果这个方法该出现的状况还没出现,我就会一直修下去。出现完了,仍然没有解决我心中的疑惑,我才会改修第二、第三个、第四个......
你如果降伏不了自己的前六根,任何一个法放在你身上,你都修不进去。你也不会出现你师父告诉你的那些身心反应。身心反应换种说法就是见道的消息,即沿途风光,也是路标。若这些都没出现,那说明我们还没有上路。上路了怎么会没有路标,没有沿途风光呢?尽管它不究竟,但它一定会在这段路上出现。
问:上师您打坐时看到自己还有白色的光,还有上无大地,那是不是上路了?
上师:打坐时,当你的身心很放松,尤其当你不加任何意识时,我们的自性之光自然会生起,很容易看到,这叫性光,也是我们本来面目的光。但它还是比较粗糙、比较粗浅的,因为还是能够看得到,听得到。打坐能够见到自身声光的,说明我们的身心比较单纯,比较清净。如果你的身心很粗糙,很浮动,这些声光你是看不到的。所谓的单纯是指我们的欲望很少;所谓的清静是说我们没有和自然界一些不好的信息衔接,没有住在一些不好的恶习上,尤其是一些不好的念头上。至于你所说的打坐时出现山河大地,那是因为我们的身心本来就和宇宙同一体,外面的山河大地不过是内心山河大地的一种释放和再现而已。外面所有的,我们的身心里面都会有,即所谓的足不出门览尽山河大地。当我们的身心极度清静时内外是通透一体的,所以想见外面的山河大地在里面完全可以见到。尽管我们见到了这些,但就了生死而言还不够,还没有到达一线天的门口,但是也很难得了。这是对我们修行的一种鼓励,也可以说是对我们已经上道的证明。因此,境界对于初学者是非常重要的,境界在刚开始打坐时也非常必要。
很多人刚开始打坐时,其境界不是昏沉,就是散乱。散乱久了累了,就开始昏沉。昏沉也是一种睡眠,睡好了,精神足了,又开始散乱。我们都是在这两种状态中换来换去,很少有人突破昏沉散乱进入第三等境界——清凉轻安。再下来就是掉举,何为掉举?就是我们的信号若有若无,断断续续,一会儿和道衔接上了,一会儿又断线了。就像打电话一样,打着打着没信号了,你转个方位又有了,但是又听不清,你跑到外面的阳台上或跑到山顶上,信号又清楚了,这叫掉举。我们的身心和这个灵在衔接的过程中,一会你撞上了,一会没撞上,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境界,是你注定要经历的。极少数的人偶尔会瞎猫子撞上死耗子,也能见到自己的佛性,但是做不了主,这是没用的。修行要求我们能够做得了主——随见随在,随叫随到,无论你是躺在病床上呻吟时,还是精力充沛头脑清醒时,随时都能历历目前和她融为一体。平时,在清醒健康的状态下你有十分的功夫,等你在临终昏迷弥留之际,你的功夫就只有两分。尤其当氧气管插进鼻孔时,十分的功夫马上就变成两分了。
对于一个有禅定功夫的人,每一次入定就是一次死亡训练。我记得在哪本书上有人问老和尚,打坐入定是什么意思?如果是学院派出来的,可能会回答的优美动听,但不实用。但是这个老和尚是实战派出来的,他回答得非常贴切,一步到位。他说,所谓的打坐…
《绝处逢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