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内外同体▪P2

  ..续本文上一页和外界的信息有感应。真有一天你在境界中眼前放光,并随时能接受外面的信息时,你会发现不过如此——该吃饭,你还要去吃饭;该有烦恼,仍然有烦恼。

  有些人对自己有点先知先觉功能沾沾自喜,有时算点小事特别准,就沉浸于赚点小钱,出点小名,吃得好一点,玩得好一点。有相当一部分修行人到此为止,不再前进。正信的佛教徒都知道,小功能只不过是沿途风光,路边花草,连“道”的门都没入。往上走是多么的艰难!尽管你意识到要转变心态、转变观念,你也在努力。但是,并非你想转变就能转变,若无长期的经历和反复的磨练,你的观念和习惯势力是无法改变乃至定型的。关键时刻你依然会被以往的习惯势力牵着走。在自己的习惯势力面前,就我们这点儿所谓的道心,是根本无法抵御的。

  你看我们东华寺的第一禅师HZ,非常聪明,有智慧,机锋转语厉害得很,平时还能表现出和颜悦色,但是一遇见事情,碰到观点相左而引发争论时,他马上急得不得了,眉毛一皱,白眼一翻,感觉就像要拿刀子捅人一样。关键时刻他绝对保持不了和颜悦色。还有ZH,没遇见事的时候,脾气很好,可是一有事说不上三句,他就跟你急了,平时的修养都到哪里去了?这说明我们平时的功夫都是假的,我们所谓的慈悲博爱,遇到事情时才发现都是假的。所以在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反面教材,也就是烦恼即菩提,成佛需魔力。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本性暴露完了还没发现,少数人即使发现也晚了,对方已经被伤害了。很少有人是带着觉知而故意为之,更多的人都忘我而为之,所以无法把握分寸。如果带着觉知而故意为之,他就能把握分寸。

  一个事事忘我的人怎么能修行,又怎么会做事?就像昨晚开会时DZ发言,低着头在那里自言自语,他都不知道这是在开大会,他也不管别人是否听得见。开会发言就要对着大家有声有色地讲话。大家一起开会讨论工作,就是要把你平时看到的,寺庙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以及你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看法、观点及想法说出来。你给谁提建议,你就看着他说话,这是基本常识。

  BW一说话就低着头,双手搓着衣角。我小时候也是一说话就脸红,低着头不敢看人,一直到后来当了和尚,读完书,闭了关出来建寺庙了,我才改变以往的做法。为了建寺不得不求人,不得不抬头看着对方讲话,不得不把自己推销出去,让自己走进对方的内心,让对方把心掏出来。为了建这个寺庙,我才改变了自己以往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通过建寺庙我的进步比我闭关十年二十年都要大。

  建庙的确很辛苦。若信仰不够坚定,早就当逃兵了。其中的艰辛和委屈都是常人难以理解的,你也无法向大家述说,也不可能向大家述说,因为这个刀子是扎在自己身上,你无论怎样向别人陈述疼痛,他都无法感受,充其量表示理解而已。

  有时我也很欣赏你们那么容易忘我。一个忘我的人的确是少烦少恼,因为他完全沉浸在我执中。而带着警觉做事的人,他真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像一只警犬,一旦发现目标他会忘记一切疲劳、饥饿、冷暖,会奋不顾身地寻着气味奔向目标,不敢有半点的放松和闪失,生怕与目标脱节了。当事情做完目的达到了,他整个人就瘫痪了,方才感到又渴又累。

  我们能够在这个领域里忘我,说明有一天我们在另外一个领域里肯定也能忘我。因为此领域的忘我和彼领域的忘我是双胞胎,99,99%的基因是一样的。过去有人说需要转一下,实际上转都是多余的,转都不需要转,就在此!起步时确实需要带着觉照,到了一定高度,连觉照都不需要,他的这种忘我就是!他只需要一点点微妙的变化,但是这种微妙的变化有的人几生几世都做不到。他能在几十人面前讲话视若无睹,难道这不是一种境界吗?实际上我的这种境界还是一种顾虑,是一种没有方向:有多少人,眼睛就看到多少人,就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多少人的感受,尽管你看我的眼睛是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实际上是辐射到所有人的身心上,这种境界并不高。

  我们经常能听到大家议论,说谁谁修行的境界多么高多么好,如果这种“高和好”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起不了用,不能做事,它的意义和价值又何在呢?坐在这里都忘我了,这不就是一个活死人吗?

  我们东华寺的小和尚们都非常健康活泼有思想,也很勤劳,有几个确实很优秀,眼睛里有活。一个眼睛里有活的人,他能看到外面的活,就能看到内心的活。比如说作为当家或者知客,你看不到寺庙的活,你想看到你内心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看里看外,使用的是一个看,内在境界与外面的境界不过是两个不同的区域,能看的“能”是一个。只要能发现外面的活,一旦有一天你想发现自己内心的活,你就能够发现。

  无论你修行多么高,成就多么大,最终还是要回来老老实实地做基本功。健康的思想、正确的理念、良好的习惯你不建立,不能使之成为一种本能的反应,即使你偶尔的功夫再高,那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常听社会上的人说,某某大师功夫多高,能使天降甘露,甚至呼风唤雨令日出。这样的人我也亲眼目睹过,阴雨天需要太阳,他就喊太阳,果然能把太阳喊出来。越是有这种功夫的人,他的我执比谁都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人的心力很足,心念非常专注,当他喊的时候确实进入了一种状态。

  我们的任何一个起心动念都是向宇宙发送了一个信息。宇宙是有生命力的,你向她发送的任何信息她都能接收到,并且她都会以她的形式和方法反馈给你。只是由于你太散乱,你不知道,也无法接收到她的信息而已。就像一些人给我提问题,也许我今天没有回答你,也许你认为我没回答,实际上我是通过另外一种形式回答你,如果你认真仔细地看我说的每一句话,你能够等几天或一段时间,看我讲的一些话,那都是针对你讲的,因为你曾经向我发出的信息我都接收到了,都会放在心里,都会回答你们。有的是间接地,有的是直接地,有的是现在,有的是未来。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现在的起心动念和为人处事所采用的方式方法,都取决于以往我们所接受和储存的信息,它决定了我们现在为人处事的风格和态度。如果你过去接受的正面信息多,你现在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就很健康,很阳光,很乐观向上。相反,如果你过去成长的环境,所接受的信息多数是负面的,是一些小市民思想或小家子思想,那么你现在释放出来的为人处事的理念、方式方法,就是你过去的写照,过去形式的再现。

  我是个性格非常急的人,每天的作息时间准确的就像闹钟一样。任何时候任何事情根本不需要别人敦促,每天大小便的时间前后都不会错五分钟,我相信这种现象在我们出家人中很多。这种人循规蹈矩,你跟他在一起一句话都不需要多说。就其生活而言,他根本不会把心放在生活上,他每天只是吃点东西填饱肚子,他的身心已经完全投入到另外一个领域里,并在这个领域里找到了自己的乐趣,他的乐趣不会建立在吃住上面。就像有的信徒给我做点好东西,买点好衣服,问我好不好,为了应付,我说好好好。实际上我说它好的时候,我的心根本不在这上面,根本不会在意、执着好与坏。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物质欲望都无法超越,还在贪恋,你想进入精神领域连门儿都没有。对世间的功名利禄你能放下多少超越多少,在精神和灵性方面你才能相应地得到一些你想要的。

  尽管我知道大家的内心对道都很渴望,都在很严格地要求自己。就像开车,不怕你开的慢,就怕你快一下慢一下不能正常行驶。若能保持正常速度行驶就是高速。最近半年来,我们东华寺的出家人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修行上,大多数都进入了状态,还有那么几个固定的少数人,自以为是进入状态了,殊不知正与道相违,进入了另一个状态——我执的状态,他没有看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一个真正自信有底气的人,一个真正富有的人,他绝对不会跟你斤斤计较,争个输赢对错,分个高低上下。之所以我们有时那么在意,那么计较,一定要跟人分个对错高低,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是那么的贫穷脆弱,全靠这个在活着,所以必须与人分个是非高低。一个人靠面子活得越多,失去的就越多。如果你真的认为你那一套是对的,你还需要急着找人证明吗?穷人最怕别人说他穷,富人最怕人说他富;没有知识的人最怕别人说他没知识;有知识的人总说自己是老土,什么样的语言土,他就用什么样的语言;最爱咬文嚼字的恰恰是没有知识的人。

  高境界的文人总是用最朴实的语言;高境界的商人,你在他身上嗅不到半点的商业气息;高境界的秀才,你看他更像个满身大粪味的农民;一个政治家,多数人的表现形式给人的感觉是一介书生,一个知识分子,甚至是个农民。但是在关键时刻他所展现出的格局和心胸气量,会让你感到他是个“家”,而平时他所表现出来的都和他的身份风马牛不相及。禅师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种菜看山的老头儿。如果你的身上还有职业气息散发出来,你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还不是最高的境界。最高境界是让人看不出你的职业和身份。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是满口佛话满身佛光,说明他离道甚远。

  我们东华寺有种现象,比如说这件事归客堂知客管,僧值发现了,装作没看见:这是客堂知客的工作,不关我的事;知客路过厨房发现门没关,明明是举手之劳,就两秒钟,他宁愿花十五分钟去喊厨房的人来关。他这样做对不对,有一半的人认为对:“各管各的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安分守己各尽其职”,这不是你万行说的吗?好几次广场的树到了,我看见有的常住散步走到倒树的旁边,他也装作没看见,或者的确没看见,因为他的眼睛里没活。个别人看见了,他心想这不是我的事,这是绿化组的事。他这样想也对,我不反对。但是,你是个人,一个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拿心去做。你在你家里看到水龙头漏水了,你会不会不去管…

《内外同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绝处逢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