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口授▪P9

  ..续本文上一页上的人天果报等。如果不仅仅希求人天之果,还依于三学道的修行,希求唯是解脱生死的寂灭安乐,说为中士。在此阶段,虽非仅是希求寂灭,但要想成就一切种智,起先一定要证得解脱。我们修持共中士道次前,先要井然有序地实践下士阶段的修习,由此我们可以暂且不用领受投生恶趣的苦苦。如逃离牢狱的犯人,获得殊胜的欢喜,但是依然没有不会再度入狱的把握。同样,我们在今生经由四力对治法净化往昔所造的罪业,并且不再造集新业,复由十善之力,让我们获得后世善趣身,但毕竟因为没有断尽烦恼,前世畏惧恶趣的心又会渐渐地变化消失,哪有把握不再造集新的不善业?万一造了业,又会再堕入恶趣险处,如《 入行论 》中说:

  “虽数至善趣,频享众欢乐,

  死已堕恶趣,久历难忍苦。”59

  比如,我们被酷暑逼恼时,有凉风吹身,或者身入瀑布之中,暂时会让我们生起快乐的感受,但时间一长,反而会有寒冷的痛苦。因为一切有漏的安乐都是坏苦,所以不可信赖暂时的安乐。

  惑业二者把我们束缚在轮回中,于此结生相续,对此处境,我们当以出离的心怀着希望舍弃的意乐而用功修行。从束缚中解脱即是寂灭位,要希求此位,分二:

  丁一、思惟轮回苦;

  丁二、解说修习解脱道的次第。

  初中分二:

  戊一、思惟苦集;

  戊二、思惟十二缘起。

  初中分二:

  己一、思惟苦谛——轮回过患;

  己二、思惟集谛——轮回流转次第。

  初者,如经中说:“诸比丘!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最初宣说了果位苦谛,随后宣说了因位集谛。因果次序虽然似乎颠倒,却是考虑到殊胜的目的,如《 四百论 》中说:

  “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

  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60

  如果有了执苦果为安乐的心,也就不会对惑业二因生起怖畏与断舍的心。相反,由不希望彼果,也就要遮止它的因。

  比如,我们正处在一片干燥的地面上,忽然一股水冲过来,弄湿了我们的身体衣垫等,使我们寒冷不堪,这就如苦谛;然后,我们会察看这股水究竟从哪里过来的,确定了水源的方向,即如决定了集谛;让身体摆脱寒冷的处境,即如灭谛;其方法要做疏导水渠的工作,则如道谛。

  如《 宝性论 》中说:

  “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

  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如果没有认识到湿漉漉的痛苦,也就不会生起想要阻挡水流的念头。如果不知道远离潮湿的快乐,也不会有心去垒筑堤坝。明确苦乐是何者的果报,进而取舍能生彼等的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应善加体会其中的道理,最初思惟苦谛。在道次第论中,分别宣说了轮回总苦与别苦。把生老等苦说为总苦,是出于详细开示的原故。

  概而言之,三恶趣苦者,在前面下士时已修起具量的觉受。如由喝酒过度导致严重病情发生呕吐的人,一看到酒就会生起厌恶的心,由此之力,不必再特意思惟酒特别的辣味或恶劣的味道等,如跑马时附带着踏折了花朵般。因此,我们不必再专门修习恶趣的痛苦,也不会有过失。

  正式的内容,主要是结合善趣的痛苦而思惟,此中分三:

  庚一、修习人中苦;

  庚二、修习其它二善趣苦;

  庚三、附带修习六道共通之苦。

  初者,由惑业自在受生的人们,就已成了老死等种种痛苦的聚集处,内心极不寂静,在三毒的驱使下,劳形劳心,最终仍摆脱不了死亡的有法。虽说人有四生之别,但主要以胎生而言,如《弟子书》中说:

  “极猛臭秽极逼切,最狭黑暗遍蔽覆,

  住胎犹入那洛迦,身屈备受极重苦。”

  胎儿处于臭秽不净的污垢之中,胃部之下,大肠之上,面朝脊椎,渐渐地从羯罗蓝(凝酪)发育到钵罗奢怯(支节)。其间,母亲吃些热的饮食,胎儿就如进入火坑一般。母亲吃些凉的东西,胎儿就如处在冰窟窿一般。母亲若作或跳或跑等的动作时,胎儿就会有如堕崖等的感受。母亲一切不谨慎的动作,都会使胎儿感受到痛苦,就这样经过二百六十六个昼夜,业风吹动,头转朝下,从极其狭窄的胎门骨锁中出生时,犹如老牛剥皮后,被利嘴的蚊虻噬咬一般,在强烈的痛苦感受中生下来。生产下来后,虽暂时放在柔软的垫子上,也像被抛在荆棘丛中一样。哪怕丝毫的寒热之苦,都难以忍受。

  这些情形,我们在自己的前世与今生之间,已经领受过了,但由于胎垢与年幼的关系,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因此,我们以类比的方式修习,如前面下士阶段,思惟刚才所说的痛苦在自身上如何发生的情形:

  现在,如果自己钻入一个如瓶子的器物中,呆上一昼夜,上下各处充斥着粪尿等肮脏的东西,事实上,这样我们根本没有容忍的余地。而这点苦还不及上面那些痛苦的一分,因此,我们对于自己受生到善趣,据说乃至未如呕吐症患者看到食物般,发生厌恶之间而修。

  同样,老苦者,亦如《 广大游戏经 》中说:

  “老令妙色成丑陋,老夺威德夺势力,

  老夺安乐作毁訾,老夺光泽而令死。”

  发白腰弯,额头布满皱纹,以此等身力衰竭的老相为例,过去青春年少时,那位身体挺拔、头发乌黑、皮肤光滑,容颜娇嫩的少年,到现在虽没有变换其它的身体,实际上与变换了没有什么两样。又随着岁月的多已流逝,生命之光,如下弦月一般,渐渐地暗淡下来,就要进入死主之口。如是思惟,乃至未产生强烈的厌离心之间而修。

  同样,由于身力的衰弱,坐立维艰,步履蹒跚,口齿木讷,此等代表着诸根的衰退,眼耳等不再像以前那样聪明,念力含糊不清,没有记性。如果勉强还吃以前的饭量,就会疾病丛生。这些情形,如前而修。

  如果修行者是位年轻人,刚才所说的头白等大多的老相,也就无从切身地体会到,但可以观看一位老年人,这位老人一定不是从娘胎里刚生下时就这般老态龙钟,也是从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渐渐地变化到这般处境的。据说应如是思惟而修。

  病苦者,自己以前曾经重病缠身,或者类比其它的病人,有的是长期四大不调的疾病,有的是由邪魔或利器等的伤害,其情形者,如《 广大游戏经 》中说:

  “譬如冬季大风雪,草木林药夺光荣,

  如是病夺众生荣,衰损诸根及色力。”

  寒热不均,痛苦不堪,如是等种种热恼,逼迫身心,肉销皮干,行动困难,对于欢喜的饮食,由于担心加重病情,大夫等又会百般劝阻;令人厌恶的饮食汤药针灸,却不得不依靠的情形,加以思惟。

  死苦者,如《 广大游戏经 》中说:

  “若死若没死没时,永离亲爱诸众生,

  不还非可重会遇,如树落叶同逝水。”

  如果病痛能够得以治愈,虽长期经受些困苦也是值得的,然而,大多数情况是用尽了各种方法,病情还是越来越重,最终医生束手无策,放弃治疗,求神问卦,也无济于事,亲友们围着悲泣不已,开始准备超度事宜以及墓地的选建。自己也面无光彩,嘴干唇翻,鼻塌眼陷,呼吸短促,心中忧悔过去所造的罪恶,又要永弃现世圆满的亲友眷属财宝,连百般爱护的身躯,也要无奈地遗弃在床铺上,怀着无比的依恋前赴后世,……,自己被这些强烈的痛苦煎熬着。如是思惟。

  依于仇怨的痛苦者,总是担心自己厌恶的仇家损害自己的身命声誉,其间的痛苦自不待言。如果不得不要和一位真正的仇家共处一室,心中就会郁闷不欢,犹如笼罩在黑暗之中。如果仇家远走它方,自己就会欢喜无量,犹如再现黎明的曙光。如是思惟怨憎会的痛苦。

  依于亲人的痛苦者,亲友,特别是其中至爱的亲人漂泊它乡时,自己忆念起他们的功德与圆满,三门悲痛万分。相反,若是久别重逢,则又欢欣异常,如是思惟担心爱别离的痛苦。

  依于希求的痛苦者,商人、农民等历尽辛劳,却血本无归,或庄稼被冰雹所摧,颗粒无收;头人、戚臣无力折服敌人、扶持亲人;出家人,由于对治力低劣,戒律中途遭破;智慧浅薄的人不能成办闻思的事业,……,如是等求不得的痛苦。

  另外,权贵沦落为低贱,富豪转为乞丐,仆从云集变成孤苦一人,以此等为例,纵观天下,莫不是瞬息万变、沧海桑田地变迁。

  总之,饥渴寒热种种不欲,也让这个人身成为痛苦的自性,于此乃至未至心生起觉受之间而修。

  《 菩提道次第论 》中,把思惟八苦、六苦等说为总苦。在引导时,为了方便,七苦主要结合人类,其后是其它二善趣之苦,把第八苦、三苦、六苦作为总苦。

  庚二、思惟其它二善趣之苦:

  如《 亲友书 》中说:

  “厌坐衣沾垢,身光有变衰,

  腋下新流汗,头上故花萎,

  如斯五相现,天众死无疑。”

  欲界天人虽没有如人间的生老等苦,但在临近死亡时,身光忽然会衰减下来、无法安住在安乐的座位上、花环枯萎、衣服沾上黑色的污垢、身体流出昔未曾有的汗水,此五为五死相。以及身光减弱、沐浴水沾到身上、衣饰发出刺耳的声音、睫毛跳动、迷恋于一境,此五为五近死相。天人见到此十种死相而痛苦不堪。

  尤其,据说,天人被称作“三时者”,将来何处投生的地方,他们是可以观察了知的,假如死后一定是立即投生到地狱,当下就会有着与投生地狱毫无差别的剧烈痛苦。如人类,除了仅仅担心投生恶趣外,不会那样坚固不变。因此,天人的痛苦更为强烈。

  另外,福德薄弱的天人见到大福德的天人时,就会胆战心惊;大力的天人把弱小的天人驱逐到其它地方;与非天斗争时,相互杀害以及砍截身肢等的种种痛苦。

  色无色界的天人虽没有那些现行的痛苦,但如大海中船筏上的鸽子,无论如何飞还是要回落到船上一般,他们定力一失,死后还是要现前领受欲界的痛苦。如是善加修习。

  庚三、附带思惟六道共通之苦:

  另外,只要还没有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例如由福德力,即便受生为转轮王、梵天,但还会再沦为他人的奴仆,此为当成之苦;现世的生老病死苦为已成之苦;如于热疮核上,撒上盐水,导致痛苦加…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