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及忏悔中能破力的思想,其实运用的是同一个法则:先须知要破什么,其次为什么破,最后怎么破。
若我此生, 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所作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见取随喜。
其一,指明犯罪的时间及作者。
无论是今生还是前世,乃至前世的前世,从无数世以来至今所造的罪——这是从时间范围的角度来观待。这里为什么先说今生,再说前世,然后总括以无始生死以来?因为对于现今的我们而言,是尚无能力记得前世做过什么的,但今生却还应记得清楚,慢慢地回想起来。回想时,由近及远,将今生能够想起的恶业突出出来,重点地进行忏悔。
“若自作,若教他作”。此是从作者的角度来观待,分为三种:一是自己亲自作。二是教他人去作。例如一些黑道头目他不是自己亲自作案,而是指使别人去作案,而我们为满足口腹之欲令厨师杀生,也属于这一类。大家切莫以为这样无罪!在我们藏地也有这种情况,一些人号称不杀生,馋肉时便叫个人来杀牛,这仍是有罪的,因为是教他杀!不过是自己不亲自动手而已。三是见作随喜。这是最容易犯的罪。由于没有断除贪嗔痴,我们总有一些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人。当不喜欢的人遭受灾难时,心里不禁乐开花。这便是见作随喜,是非常可怕的事。有些人或许认为,自作和教他作是罪,这能理解。然而他人作了,和自己无关,高兴高兴也不对么?不对!为什么呢?
说到此,我便要讲一讲造业的法则。造业均是在心的驱使下完成的。身、口只是心的工具,倘若工具有罪,则杀人之凶器如刀棒等也能获罪了。然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并非凶器,亦非身、口这两个工具,而是工具的驱动者——心。造业不是身体的行为,而是一种心。动作本身没有罪,身体是无辜的,如果身体有罪,那凶器就更有罪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业分为两种:一是思业,一是思已业。思业是欲作之念,以杀生为例,如生起杀生或嗔害人之念,此属身口意业中的意业——嗔。思已业分两种:一是身业,续以杀生之例,令身体完成杀生行为的这个心念;二是口业,自身不杀人,而教他人来完成了杀生行为的这个心念。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完成身业,但嘴里却完成了每一个步骤。说话的口与所说的声音是无罪的,因为它们没有任何主动权,全是出于心的驱使。然而,令自己的嘴发出声音来教他人作恶的心念,便是口业。切记!意业是内心所想,但身业与口业并非身体与口的动作本身,而是令身的动作与口的动作完成的这个心念。
因此,随喜他人杀生,尽管并非身业,也并非口业,却在心上造了业。为什么?看到别人杀生,自己心中随喜,这能令自己相续中形成喜好杀生的恶习。这种习性埋藏在心里,有朝一日遇到相似情形时,便马上可能生起伤害他人之念。正如羡慕他人喝酒淫乐者,尽管自身未喝酒淫乐,但内心产生随喜之念。从法律上说他是没有罪的,可是从佛教上来说,他是有罪的。这等于在意识中输入了一条信息:这种做法好,产生了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有朝一日遇到了类似的环境和条件,你就不再拒绝了,而会马上如鱼得水似地进入状态,造下诸多身口意的恶业。可以这样讲,今天的见作随喜就是明天自作的前兆,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见作随喜之业。
其二,指明所作恶业的对境和种类。
经中共列出三个作恶对境:佛塔、僧人及十方僧物。十方僧物,指寺院的财产,僧团共同的财产。对于这些财物,自己偷窃抢夺,或通过卑鄙手段贪昧,或教他人去劫夺,或随喜他人的劫夺。因为在各种罪业中,劫夺佛像、佛塔、僧团以及寺院的共同财产是极为严重之罪,因此此处列举出来。
恶业种类在此处列了两类:一是五无间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和破和合僧。为何叫五无间罪?它是人世间最严重的罪。在小乘中称之为不可悔,其实亦是可忏的。与杀父相关的有虐待父亲、辱骂父亲、欺辱父亲和轻视父亲等;与杀母有关的是辱骂母亲、轻视母亲、虐待母亲以及不孝敬母亲等;和杀阿罗汉相关的有舍弃阿阇黎、辱骂阿阇黎、鞭打阿阇黎等等;和出佛身血相关的有毁坏佛像等;和破和合僧相关的有在僧团之间挑拨离间等。有些寺院的习惯很恶劣,一拨人认甲为师,另一拨人认乙为师,然后各拉一帮人明争暗斗,替师父出谋划策:“师父,某某对你有什么什么看法,我们应该如何如何做!”这太糟糕了,千万不要这样做!这可是挑拨僧团不合,与杀父母是同样重罪,极为可怕!拜师究竟是为了修法,还是为了拉帮结派?若只为修法,理当只是恭敬师父、亲近师父,而不是搞拉帮结派。诸位来自全国各地,回去之后一定要以无比信仰、无比恭敬的心来对待僧众,万万不可在僧团之间挑拨离间,将一部分视为师父,另一部分视为敌人。具戒比丘的僧人都是应该顶礼的对象。凡夫之间的贪嗔痴、明争暗斗已经够多了,难道还要来寺院找贪嗔痴么?到寺院,远离仇恨贪欲,让心休息休息多好。不要再执着那种世俗恶习不放。我曾对诸位讲过,*轮寺的山门虽有些残破,但却是铁铸的山门。一进这山门,便要将世俗贪嗔痴与相互争夺、仇恨、自私、我慢丢在门外。进门后,便是清净的、无染的,是轻松的、慈悲的,至少在寺院的期间,能得到安详。作为我的弟子,你们一定要记住:无论走到哪里,千万不要对寺院的内部事务插嘴,挑拨离间。
五无间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
五无间罪,亦分自作、教他作和见作随喜三类,这三个都不能有。
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
十不善道:杀、盗、邪淫,妄言、恶口、绮语、两舌,贪、嗔和邪见。亦分自作、教他作与见作随喜三类。若细细分析,则我们所作的一切罪都包含于其中。例如与杀生相关的,鞭打、捆缚、虐待,所有令他人遭受皮肉之苦的,虽未至夺命,但皆属杀生范畴。其余偷盗、邪淫、恶口、妄语、绮语等每个范畴内,均有一个根本罪,及一个界定罪,以及与它相关的罪障。由此,可以将所有的罪归类于身口意三业,而身口意三业的所有罪均可归入十不善。十不善能涵盖所有的罪。
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应堕地狱饿鬼畜生诸余恶趣、边地下贱及篾戾车;或生长寿天,或诸根不具,或执邪见,或厌诸佛出兴于世,如是等处。
此即忆念罪障之体性,令生追悔之心。此处,首先应忆及自己所作的一切罪障,继而将其归类:是属于身、口、意业中的哪一种?若是身业,是属杀业、偷盗、还是邪淫?若属杀业,是自作还是教他作,抑或见作随喜?最后,是有覆藏还是无覆藏,就是他人知不知道?分类之后,念及这些罪障的体性及其后果,产生非常强烈的后悔之意!
这些罪业将令我们堕入地狱、饿鬼、畜生诸恶趣,或者生于边地、下贱及篾戾车。
边地,是远离佛法兴盛之处,没有如来正法弘扬的地方。
下贱,是指种姓低贱,无资格进入道场。这类事情在中国历史上较为少见,在其它地方还是有的,例如在古印度,下贱种姓者不得进入道场。
篾戾车,则是执持邪见,反对佛教甚至毁灭佛教的外道。
对于印度人而言,外道和篾戾车有何区别?平时所说的婆罗门教、数论派和梵天派之类的外道,虽是佛教之外的持邪见者,却并非篾戾车。篾戾车是指野蛮血腥、极其无知的人。当时的印度,文明程度与中华民族不相上下,是极为有智慧的。婆罗门教或梵天教并非一般宗教,虽然从佛教的角度能找出诸多可破之处,但站在其它宗教哲学的角度则极难挑出毛病来。印度的外道哲学极其发达,思维也极其敏捷。直至两千年前,清辩论师方破掉印度外道宗派。几年前我讲宗派论时,讲到印度婆罗门宗派的哲学思想,座下许多大学生、研究生亦为之叹服,找不出任何破绽。尽管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人,然而与印度当时的哲学家相比,哲学思辨水平是太低了。然而,如此璀璨的古印度文明,却在几百年前被篾戾车以暴力毁灭殆尽!印度所有的宗教,包括佛教在内,彻底消亡了。等到印度恢复独立的时候,印度人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宗教。现在的印度教,是以婆罗门教为主,将佛教、自在天教及其它教简单综合起来的拼凑。现在的印度教尊崇四个主:梵天、释迦牟尼佛、自在天和如在天。印度教虽然以婆罗门教为主,但已经不是原来的婆罗门教了,所有的哲学思辨已经湮灭,民众对印度教的信仰,已不再和从前一样是从理论和道理上信,而是唯从情感上信。这就是篾戾车的可怕之处,它可以毁掉一切!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宗教,一旦走向了野蛮,充满了杀性,它就是篾戾车。
或生长寿天 长寿天指的是无色界和色界广果天的一部分,生于此天虽寿命极长,然如沉睡一样在三摩地中虚度时日,不能听闻修习佛法。
或诸根不具 “根不具”,指盲人、聋人等六根残缺者。尤其是哑巴、聋人和盲人,他们在听闻佛法、修行佛法上障碍很大。盲人无法研读佛教经典,观见佛的形象;聋人听不见演说佛法的妙音;哑巴则不能称念读诵经典、陀罗尼。
或持邪见 持邪见者愿意持邪见么?非也,没有人愿意持邪见,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业力所致!我们当中亦有许多人持邪见。这种人天性自私,除了金钱、利益和“我”之外,其余任何宗教、任何伦理道德和任何人也不相信,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曾有一位官员对我说,“什么都不可怕,就怕罪犯什么也不信。一旦如此,根本无法开展思想工作。他会一犯再犯,因为在他眼里根本没有“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思想”。这便是典型的邪见。人一定要讲原则,一定要讲伦理道德。哪怕那种伦理道德并不完美,也远远胜过毫无道德观。否则,到了没有善恶之分的时候,便会无恶不作、不可救药。一旦有了道德观,尤其是拥有了佛教这样完美的信仰之后,自己心里就会有一种暗示…
《《成就盛宴》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