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心MUTTODAYA
公元1929年左右尊者阿迦曼在清迈为大众演说“渐进的修行系列”
英译:佚名中译:曾银湖(台湾)
一、修习才能保持正法的纯净
佛陀说过,当他的正法放入凡夫的心中时,必然会彻底地败坏无余;但是如果放入圣弟子的心中,必定是真正的纯净和可靠,同时也是不能被抹灭和遮蔽的。
所以,如果我们只是致力于正法理论的研究,那是起不了作用的,只有当我们已经训练自己的心意去消除它的反覆无常—也就是它的烦恼尘垢时—它才会充分地利益我们—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法的纯净,避免扭曲或偏离了它的原始法义。
二、追随佛陀,在训练别人之前我们必须先训练好自己
“可化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世尊。”
我们的佛陀在成为世尊-向可化(可调教的)众生说法者,之前,先行调御(调伏训练)自己达到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佛陀—觉者。惟有如此,他才能成为尊师,人类和天众中开发程度值得予以教导者的老师和训练者。因此,他的声誉流传四方,直到今天。
所有过去的圣弟子们也是一样,在帮助老师传播他的教导给予大众之前,他们都善予训练和调伏了自己,所以他们的声誉就像佛陀那样的流传著。
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先行训练好自己,就宣扬教法,他的恶名将会流传四方,由于他犯了没有遵守佛陀和过去所有圣弟子们的典范的错误,他的恶名将会流传四方。
三、根本的财产,自我训练开始的本钱
为什么聪明的人们,在诵念、受戒或做任何其它功德之前,总是 na mo“南无”(中译注:以唐音、闽南音读之)做为他们的起点?为什么 na mo“南无”从未被省略或被抛弃?这暗示著 na mo”南无”一定是有意义的。如果我们把它加以思考,我们发现 na”南”代表水元素,而 mo”无”代表地元素—于此,心里记起一行经文:
“父母所生,粥饭所养。”
“当母亲和父亲的生殖元素结合时,身体成为生命。当他从母亲的子宫生出来后,用米饭和面食来喂养他,因此才能发育和长大。” na”南”是母亲的元素; mo”无”是父亲的元素。当这两个元素结合时,母亲的火元素于是热暖结合物,直到它成为所谓的“哥拉拉”,一个微小的油滴。这就是接著的识能够进行连结的地方,所以心意就与 na mo”南无”元素结合。一旦心意住止了,油滴就蕴育成一个血球。从一个血球成为一个杆状体,然后是一片肉。然后它扩张成一只蜥蜴的形状,有五个延伸处:双臂、双腿和头。
(至于元素风和火,它们后来才住止,因为它们不是心意所执著的。如果心意不执持小油滴,油滴就消失了或像无用之物般的被抛弃了。它没有风或火,就像当一个人死亡,而风和火从身体消失的时候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它们是次要元素。重要的因素是两个原始的元素 na mo”南无”。)
小孩子生下以后,他必须依赖 na ”南”-他的母亲,和 mo ”无”-他的父亲,来照顾他,用米面一类的食物来哺育他,同时教导和训练他各种美德。因此母亲和父亲被称为孩子最初的启蒙师。母亲和父亲对于他们孩子的慈爱是无法衡量或计算的。他们给我们的遗产—身体—是我们最基本的财产。外在的财富,银或金,都从这个身体而来,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身体,我们就不能做任何事,也就是说我们将会一无所有,因此,我们的身体是我们承继父母所有遗产的根本,那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他们给予我们的恩惠是无法衡量的,聪明的人们因此决不会忽略或遗忘他们。
我们首先必须要拥有这个身体,这个 na mo”南无”,然后我们才能顶礼膜拜。把 na mo”南无”翻译为恭敬皈依只是诠释了这个动作而已,并未说明动作的来源。
同样这个根本的财产,就是我们用以训练自己,开始时的资本,所以当论及修习所需要的资财时,我们不须感到欠缺或贫乏。
四、修习的根本基础
当提到 na mo”南无”两个元素本身时,并不适当也不完全,我们必须重排母音字母和子音字母如下:从 n 取 a 给 m,从 m 取 o 给 n,然后把 ma放在 no 前面,这就给我们 mano ─心意,现在我们有了身体伴连著心意,而这就足够做为修习的根本基础了,mano-心意,是最初的,伟大的基础,我们所做或所说的每一件事都从心意而来,如佛陀所说:
“诸法意为先导,心意最胜,心意所成。”
“一切法以心意为先导,由心意所支配,由心意所成就。”佛陀从这个伟大的基础—心意,来明确解说所有的正法律,所以当他的弟子们依据正法律思惟,直到 namo”南无”完全地清楚明白时,然后 mano ”心意”做为详细解说的结束,也就是它位于所有解说之后。
所有的想像来自心意,我们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重担,我们带著它做为假设和公式,随波逐流,直到它们生起无明,也就是创造“有”和“生”的因素,都是从我们对这些事情无知,从我们愚痴地执著它们都是“我”或“我的”而起。
五、世间万物的根本因缘
七册的阿毗达磨(论藏),除了发趣论之外,都有一定的范围;至于发趣,它的范围是无限的。只有佛陀才能瞭解它的全部。当我们思考巴利圣典,它以因缘相应开始,我们发现宇宙万物持续的主要因缘不外是心意,心意是伟大的因缘,它就是主要的,就是重要的。所有的事情除了它之外就是果报或因缘。在发趣论里所提到的其余因素,从所缘到不离缘,能够作为持续的因素,就是由于这伟大的因缘,心意,首先来到。如是第4节里讨论的 mano— 心意;第6节里即将讨论到的“住地”;和这里讨论的伟大因缘都是指同一件事,佛陀能够明确解说正法律,以他的十力直觉了知事物,并瞭解一切法,正因为以这个大因缘做为主要的因素,他的理解范围是无限的。同样的,所有的弟子们也以这个伟大的因缘做为他们的主要因素,所以才能如实知道佛陀的教导,这就是阿说示尊者(马胜比丘),五同修(比丘)中的第五位,所教导舍利弗尊者的—
“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诸法因缘生 ‥‥ ‥‥”由于这个伟大的因缘是重要的因素,主要的因素,因此当阿说示尊者达到这个程度时—伟大的因缘—舍利弗尊者怎能不深入于法流?—世间一切法都是因此大因缘而生,即使是超越世间的法义也是由此大因缘达到的,这就是为什么说发趣论的范围是无限的。任何人,训练心意—伟大的因缘—直到它明亮灿烂,便能够无限地了知内在和外在的各种事物。
六、生死轮回的根本教唆者
“缘无明住地而生行,‥‥取‥‥有‥‥生。”
我们每个人生为人类都有他的生处,也就是我们都有父母做为我们的生处。那么为什么佛陀解说因缘法只从无明开始?无明从何而来,他并没有说,无明就像我们一样,一定有它的父母,我们从上面知道“住地”是它的父母,“住地”是指最初的心意。当最初的心意浸染了愚痴,就有持续的因素:无明的因缘。一旦有了“无明”,它就成了“行”—心理形成的因缘,伴随著对它们的执著,这就长养了“有”和“生”的状态。也就是这些事情将必继续生起并持续地相互增长,它们被称为缘起,因为它们互相支持强化。
明和无明都从“住地”而来,当“住地”浸染了无明,它并不知道它的情况;但是当它浸润于“明”时,它知道它们真正的情况。这就是事实如何显现的经过,当以清净的内明予以思考时所呈现的。
总而言之,“住地”是生死轮回的主要教唆者,因此它被称为三毒(见第12节)的根源,当我们要切断生死轮回,使它不再相连而消失于空时,我们必须训练这主要的教唆者去开发“明”,警觉于所有情况的真相,于是它将从它的愚痴中复苏而不再去长养任何因缘,“住地”,根本的教唆者,将停止旋纺,这将终止我们的生死轮回。
【中译注】
有五住地:
一、邪见住地─对三界的错误知见。
二、欲爱住地─执著于欲界。
三、色爱住地─执著于色界。
四、无色爱住地─执著于无色界。
五、无明住地─无明的状态,不明白三界的状态。
无明如风,住地如三界大海,风吹大海便起烦恼波澜。
七、殊胜的地位:道、果和涅槃的基础
“净化有情之道中,人类为殊胜。”
“在人类之中可以找到殊胜的地位:净化众生之道。”这可以解释如下:我们已经从 mano -我们的双亲接受了遗产—也就是这个身体,生得人身,这是最高的诞生,我们是殊胜的众生,被妥善地放置于殊胜的地位,具备了思想、语言、行为的宝藏,如果我们想要积聚外在的宝藏,例如物质的财富,我们可以做得到,如果我们想要积聚内在的宝藏,例如道、果和涅槃的不平凡特质,我们也可以做得到,佛陀为我们人类明确解说正法律,而绝对不是为了牛、马、象‥‥等,我们人类才是能够修习达到纯净的族群,所以我们不应沮丧或自卑,认为我们没什么价值或缺少能力,因为生为人类,我们是有能力的,我们所没有的,我们可以长养它;我们已经拥有的,我们可以使它增长,这和本生经的教导是一致的。
“布施、持戒、修习,力行必生天,力行至殊胜。”
“根据佛陀的教导,透过慈善布施,持戒和开发心意,努力于积聚智慧者,他们只要稍作努力就必定可以生于天上,至于那些坚决而真正努力的人—同时得到他们过去曾经开发的能力和功德之助—无疑地将会达到涅槃。”
一般动物并无所谓殊胜,因为它不能像人类那样的有所作为。所以说人类是被放置在一个殊胜的地位是正确的,能够引导他们自己走入道、果和纯净的涅槃。
八、城堡─自我训练的修习区域
…
《解脱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