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心

  解脫心MUTTODAYA

  公元1929年左右尊者阿迦曼在清邁爲大衆演說“漸進的修行系列”

  英譯:佚名中譯:曾銀湖(臺灣) 

  一、修習才能保持正法的純淨

  佛陀說過,當他的正法放入凡夫的心中時,必然會徹底地敗壞無余;但是如果放入聖弟子的心中,必定是真正的純淨和可靠,同時也是不能被抹滅和遮蔽的。

  所以,如果我們只是致力于正法理論的研究,那是起不了作用的,只有當我們已經訓練自己的心意去消除它的反覆無常—也就是它的煩惱塵垢時—它才會充分地利益我們—也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正法的純淨,避免扭曲或偏離了它的原始法義。

  二、追隨佛陀,在訓練別人之前我們必須先訓練好自己

  “可化丈夫調禦士,天人師,佛,世尊。”

  我們的佛陀在成爲世尊-向可化(可調教的)衆生說法者,之前,先行調禦(調伏訓練)自己達到無上正等正覺,成爲佛陀—覺者。惟有如此,他才能成爲尊師,人類和天衆中開發程度值得予以教導者的老師和訓練者。因此,他的聲譽流傳四方,直到今天。

  所有過去的聖弟子們也是一樣,在幫助老師傳播他的教導給予大衆之前,他們都善予訓練和調伏了自己,所以他們的聲譽就像佛陀那樣的流傳著。

  然而,如果一個人沒有先行訓練好自己,就宣揚教法,他的惡名將會流傳四方,由于他犯了沒有遵守佛陀和過去所有聖弟子們的典範的錯誤,他的惡名將會流傳四方。

  叁、根本的財産,自我訓練開始的本錢

  爲什麼聰明的人們,在誦念、受戒或做任何其它功德之前,總是 na mo“南無”(中譯注:以唐音、閩南音讀之)做爲他們的起點?爲什麼 na mo“南無”從未被省略或被抛棄?這暗示著 na mo”南無”一定是有意義的。如果我們把它加以思考,我們發現 na”南”代表水元素,而 mo”無”代表地元素—于此,心裏記起一行經文:

  “父母所生,粥飯所養。”

  “當母親和父親的生殖元素結合時,身體成爲生命。當他從母親的子宮生出來後,用米飯和面食來喂養他,因此才能發育和長大。” na”南”是母親的元素; mo”無”是父親的元素。當這兩個元素結合時,母親的火元素于是熱暖結合物,直到它成爲所謂的“哥拉拉”,一個微小的油滴。這就是接著的識能夠進行連結的地方,所以心意就與 na mo”南無”元素結合。一旦心意住止了,油滴就蘊育成一個血球。從一個血球成爲一個杆狀體,然後是一片肉。然後它擴張成一只蜥蜴的形狀,有五個延伸處:雙臂、雙腿和頭。

  (至于元素風和火,它們後來才住止,因爲它們不是心意所執著的。如果心意不執持小油滴,油滴就消失了或像無用之物般的被抛棄了。它沒有風或火,就像當一個人死亡,而風和火從身體消失的時候一樣。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說它們是次要元素。重要的因素是兩個原始的元素 na mo”南無”。)

  小孩子生下以後,他必須依賴 na ”南”-他的母親,和 mo ”無”-他的父親,來照顧他,用米面一類的食物來哺育他,同時教導和訓練他各種美德。因此母親和父親被稱爲孩子最初的啓蒙師。母親和父親對于他們孩子的慈愛是無法衡量或計算的。他們給我們的遺産—身體—是我們最基本的財産。外在的財富,銀或金,都從這個身體而來,如果我們沒有這個身體,我們就不能做任何事,也就是說我們將會一無所有,因此,我們的身體是我們承繼父母所有遺産的根本,那也就是爲什麼我們說他們給予我們的恩惠是無法衡量的,聰明的人們因此決不會忽略或遺忘他們。

  我們首先必須要擁有這個身體,這個 na mo”南無”,然後我們才能頂禮膜拜。把 na mo”南無”翻譯爲恭敬皈依只是诠釋了這個動作而已,並未說明動作的來源。

  同樣這個根本的財産,就是我們用以訓練自己,開始時的資本,所以當論及修習所需要的資財時,我們不須感到欠缺或貧乏。

  四、修習的根本基礎

  當提到 na mo”南無”兩個元素本身時,並不適當也不完全,我們必須重排母音字母和子音字母如下:從 n 取 a 給 m,從 m 取 o 給 n,然後把 ma放在 no 前面,這就給我們 mano ─心意,現在我們有了身體伴連著心意,而這就足夠做爲修習的根本基礎了,mano-心意,是最初的,偉大的基礎,我們所做或所說的每一件事都從心意而來,如佛陀所說:

  “諸法意爲先導,心意最勝,心意所成。”

  “一切法以心意爲先導,由心意所支配,由心意所成就。”佛陀從這個偉大的基礎—心意,來明確解說所有的正法律,所以當他的弟子們依據正法律思惟,直到 namo”南無”完全地清楚明白時,然後 mano ”心意”做爲詳細解說的結束,也就是它位于所有解說之後。

  所有的想像來自心意,我們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重擔,我們帶著它做爲假設和公式,隨波逐流,直到它們生起無明,也就是創造“有”和“生”的因素,都是從我們對這些事情無知,從我們愚癡地執著它們都是“我”或“我的”而起。

  五、世間萬物的根本因緣

  七冊的阿毗達磨(論藏),除了發趣論之外,都有一定的範圍;至于發趣,它的範圍是無限的。只有佛陀才能瞭解它的全部。當我們思考巴利聖典,它以因緣相應開始,我們發現宇宙萬物持續的主要因緣不外是心意,心意是偉大的因緣,它就是主要的,就是重要的。所有的事情除了它之外就是果報或因緣。在發趣論裏所提到的其余因素,從所緣到不離緣,能夠作爲持續的因素,就是由于這偉大的因緣,心意,首先來到。如是第4節裏討論的 mano— 心意;第6節裏即將討論到的“住地”;和這裏討論的偉大因緣都是指同一件事,佛陀能夠明確解說正法律,以他的十力直覺了知事物,並瞭解一切法,正因爲以這個大因緣做爲主要的因素,他的理解範圍是無限的。同樣的,所有的弟子們也以這個偉大的因緣做爲他們的主要因素,所以才能如實知道佛陀的教導,這就是阿說示尊者(馬勝比丘),五同修(比丘)中的第五位,所教導舍利弗尊者的—

  “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諸法因緣生 ‥‥ ‥‥”由于這個偉大的因緣是重要的因素,主要的因素,因此當阿說示尊者達到這個程度時—偉大的因緣—舍利弗尊者怎能不深入于法流?—世間一切法都是因此大因緣而生,即使是超越世間的法義也是由此大因緣達到的,這就是爲什麼說發趣論的範圍是無限的。任何人,訓練心意—偉大的因緣—直到它明亮燦爛,便能夠無限地了知內在和外在的各種事物。

  六、生死輪回的根本教唆者

  “緣無明住地而生行,‥‥取‥‥有‥‥生。”

  我們每個人生爲人類都有他的生處,也就是我們都有父母做爲我們的生處。那麼爲什麼佛陀解說因緣法只從無明開始?無明從何而來,他並沒有說,無明就像我們一樣,一定有它的父母,我們從上面知道“住地”是它的父母,“住地”是指最初的心意。當最初的心意浸染了愚癡,就有持續的因素:無明的因緣。一旦有了“無明”,它就成了“行”—心理形成的因緣,伴隨著對它們的執著,這就長養了“有”和“生”的狀態。也就是這些事情將必繼續生起並持續地相互增長,它們被稱爲緣起,因爲它們互相支持強化。

  明和無明都從“住地”而來,當“住地”浸染了無明,它並不知道它的情況;但是當它浸潤于“明”時,它知道它們真正的情況。這就是事實如何顯現的經過,當以清淨的內明予以思考時所呈現的。

  總而言之,“住地”是生死輪回的主要教唆者,因此它被稱爲叁毒(見第12節)的根源,當我們要切斷生死輪回,使它不再相連而消失于空時,我們必須訓練這主要的教唆者去開發“明”,警覺于所有情況的真相,于是它將從它的愚癡中複蘇而不再去長養任何因緣,“住地”,根本的教唆者,將停止旋紡,這將終止我們的生死輪回。

  【中譯注】

  有五住地:

  一、邪見住地─對叁界的錯誤知見。

  二、欲愛住地─執著于欲界。

  叁、色愛住地─執著于色界。

  四、無色愛住地─執著于無色界。

  五、無明住地─無明的狀態,不明白叁界的狀態。

  無明如風,住地如叁界大海,風吹大海便起煩惱波瀾。

  七、殊勝的地位:道、果和涅槃的基礎

  “淨化有情之道中,人類爲殊勝。”

  “在人類之中可以找到殊勝的地位:淨化衆生之道。”這可以解釋如下:我們已經從 mano -我們的雙親接受了遺産—也就是這個身體,生得人身,這是最高的誕生,我們是殊勝的衆生,被妥善地放置于殊勝的地位,具備了思想、語言、行爲的寶藏,如果我們想要積聚外在的寶藏,例如物質的財富,我們可以做得到,如果我們想要積聚內在的寶藏,例如道、果和涅槃的不平凡特質,我們也可以做得到,佛陀爲我們人類明確解說正法律,而絕對不是爲了牛、馬、象‥‥等,我們人類才是能夠修習達到純淨的族群,所以我們不應沮喪或自卑,認爲我們沒什麼價值或缺少能力,因爲生爲人類,我們是有能力的,我們所沒有的,我們可以長養它;我們已經擁有的,我們可以使它增長,這和本生經的教導是一致的。

  “布施、持戒、修習,力行必生天,力行至殊勝。”

  “根據佛陀的教導,透過慈善布施,持戒和開發心意,努力于積聚智慧者,他們只要稍作努力就必定可以生于天上,至于那些堅決而真正努力的人—同時得到他們過去曾經開發的能力和功德之助—無疑地將會達到涅槃。”

  一般動物並無所謂殊勝,因爲它不能像人類那樣的有所作爲。所以說人類是被放置在一個殊勝的地位是正確的,能夠引導他們自己走入道、果和純淨的涅槃。

  八、城堡─自我訓練的修習區域

  …

《解脫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身念處禅觀修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