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见 5 心的五盖

  心的五盖

  一、前言

  佛陀教义的最高目标是达到不可动摇的心解脱。这里的解脱是指心从系缚于苦与生死轮回的所有束缚中得到自由;这意味着彻底清净了被烦恼染污的心,并移除了由世间向出世间前进过程的所有障碍,亦即到阿罗汉境界的阻碍。

  许多阻挡了心灵开展的障碍,佛教经典里常提到的有五种,特别称为「盖」(nlvarama):

  1. 贪欲(kamacchanda)

  2. 瞋恚(byapada)

  3. 昏睡(thlna-middha)

  4. 掉悔(uddhacca-kukkucca)

  5. 疑(vicikiccha)

  它们以各种方式阻碍并遮蔽心的修行( bhavana),所以被称为「盖」。根据佛教教义,心的修行可分为两种:一是修止( samatha-bhavana)、一是修观(vipassana-bhavana)。止的成就是在禅定中,心能完全止于一境;为了能达到这一境性(即便只是短暂),初步条件必须克服五盖。在达成禅定境界的开示中,佛陀经常提到五盖。

  有五种主要代表初禅境界的心所称之为「禅支」(jha na)。根据佛教论书,五盖任何之一对各别禅支都是有害的,它阻碍了禅支达到禅定所需的更高发展与提升的程度;相反地,增强五禅支修习的力量可对治五盖,以趋向禅定的道路。五禅支与五盖的关系将会在本章节中阐述。

  五盖不仅妨碍禅定,而且妨碍较浅层次的定,如达到安止定( appana)前预备阶段的近行定(upaca rasama dhi);或者,同样也阻碍了具有近行定的力量、已达到成熟观禅所需的剎那定(kham ikasama dhi)。除了上述这些较高层次的心性发展外,任何努力尝试想要思惟清晰与过清净生活的人,也都会被五盖严重影响。

  五盖造成了广泛有害的影响,需要不断努力克服,刻不容缓。不要认为花少许时间坐禅便足以对治五盖,除非藉助日常生活中的努力,临时抱佛脚而要能抑制五盖是很难成功的。

  渴望心能达到坚定解脱的行者,应选择一个明确、直接、可行的禅修对象,也就是业处( kamma坑坑 ha na)(1)。广义来说,业处是行者终其一生修行的依止处。紧紧地系着业处,从没有长时间忘失过它;即便只是做到这一点,对心的掌握与发展都会有相当大的进步,因为心能从中产生很大的凝聚力和毅力。选择以克服五盖为业处的修行者,应该检查自己哪一盖最强,然后细心观察通常这些盖是如何生起、在甚么情况下生起,进一步更认清自己内心有哪些正面力量能对治五盖,最后将其降伏。同时,行者也应在一生之中尽量去发展这些正面的力量,也就是本书将提到的「根」、「禅支」与「觉支」。还有业处,在某些情况对于克服五盖也是很有帮助的。

  然而,凡夫( puthujjana)(2)对五盖只能达到暂时性压制或部份减弱,直到证得圣道( ariyamagga)阶位才能彻底断除:

  疑在初果(预流道)断除。

  贪欲、瞋恚与悔在三果(不来道)断除。

  昏睡与掉举则在阿罗汉道断除。〔1〕

  因此,对治五盖所得到的利益并非仅限于使禅坐时间更短或更长,而是在每一个过程中减弱这些障碍,令行者愈趋接近圣者的果位,此境界从舍断五盖烦恼而得的解脱是坚固不移的。

  本文译自佛陀所说的经典和论书,虽然大多是佛陀对比丘的开示,但也同样适用于在家生活的人。正如古德所说:「此处所提到的『比丘』是指将身心奉献于修行佛法者之一,任何践行佛法者都包括在『比丘』一词中。」

  二、广说五盖的经典

  (一)《增支部》

  1. 五种覆蔽心而减损智慧的障碍

  有五种障碍覆蔽于心而减损智慧,那五种呢?贪欲是障碍,能覆蔽于心而减损智慧;瞋恚⋯⋯昏睡⋯⋯掉悔⋯⋯疑是障碍,能覆蔽于心而减损智慧。

  若不克服此五种障碍

  ,比丘便没有足够力量的智慧来觉知自己的、他人的以及自他真正的福祉,也没有能力了知殊胜成就的过人智慧以证得圣果。然而,若能克服覆蔽于心且减损智慧的五种障碍,比丘将有强力的智慧觉知自己的、他人的以及自他真正的福祉,也将有能力了知殊胜成就的过人智慧以证得圣果。(AN 5:51, 《增支部》第21册页76)2. 弃舍五盖即慧具足者

  人的心受无节制的贪欲所覆蔽时,他将会做出不应该做的事,而忽略应该去做的事。他将因此断送自己的名誉和幸福。

  人的心受瞋恚所覆蔽⋯受昏睡⋯受掉悔⋯受疑所覆蔽时,他将会做出不应该做的事,而忽略应该去做的事。他将因此断送自己的名誉和幸福。

  圣弟子若已看到这五种心的染污,他将会舍弃它们。如此,他便成为所谓有大智慧、无量智慧和澈见真理与具足智慧者,这就是「慧具足」。(AN 4:61,《增支部》第 20册页 113)

  3. 以黄金的五种杂质譬喻五盖

  因为五种杂质侵蚀,致使黄金不柔软、难以塑造、失去光泽、易碎且不易加工。这五种杂质是甚么呢?铁、铜、锡、铅和银。

  若清除这五种杂质,黄金将会变得柔软、易于塑造、充满光泽、坚硬且容易加工。无论王冠、耳环、项链或金炼等各种饰物,都能随心所欲铸成。

  同样地,有五种杂质侵蚀心的清净,致使心不柔软、不易受控制、失去光泽与坚定,无法专注于烦恼的根除。这五种杂质是甚么呢?贪欲、瞋恚、昏睡、掉悔和疑。

  若清除这五种杂质,心将会变得柔软、易受控制、充满光泽、坚定,且易于专注于烦恼的根除。人可以将心专注于心所所证悟任何更高的境界;倘若条件具足,他将可以随心所欲获得证悟的能力。(AN 5:23,《增支部》第 21册页 20)

  (二)《中部》

  修习法念住时,比丘如何以五盖作为念住的对象呢?

  比丘们!当贪欲生起,比丘知道他有贪欲;当没有贪欲,他知道没有贪欲。知道贪欲如何生起,知道如何对治已生起的贪欲,也知道如何使已舍弃的贪欲不再产生。

  当瞋恚生起,比丘知道他有瞋恚;当没有瞋恚,他知道没有瞋恚。他知道瞋恚如何生起,知道如何对治已生起的瞋恚,也知道如何使已舍弃的瞋恚不再产生。

  当昏睡生起,比丘知道他有昏睡;当没有昏睡,他知道没有昏睡。他知道昏睡如何生起,知道如何对治已生起的昏睡,也知道如何使已舍弃的昏睡不再产生。

  当掉悔生起,比丘知道他有掉悔;当没有掉悔,他知道没有掉悔。他知道掉悔如何生起,知道如何对治已生起的掉悔,也知道如何使已舍弃的掉悔不再产生。

  当疑生起,比丘知道他有疑;当没有疑,他知道没有疑。他知道疑如何生起,知道如何对治已生起的疑,也知道如何使已舍弃的疑不再产生。(MN 10, 《中部》第 9册页 78)

  如以上经文所说,专注并直接观察每一盖的生起,是一个对治五盖及其他内心烦恼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如此修习,内心会生起止息的力量来对抗无节制且持续出现的不善意念,并产生一股警觉的力量来防止它们再次生起。这个方法依据一个简单的心理学理论,如论师所说:「善念与恶念不会同时出现。因此,觉知贪欲的当下(贪欲发生在觉知的前一瞬间),贪欲就不再存在了(只有觉知的念头)。」

  三、别说五盖

  比丘们,正如这个色身需要以食物维生、依赖食物生存,没有食物便无法存活。同样的道理,五盖也需要以食物维生、依赖食物生存,没有食物便无法存活。(SN 46:2,《相应部》第 17册页 217)

  (一)贪欲盖

  1. 贪欲的食物

  于众多诱人外境未能时时如理作意,此乃令未生贪得生、令已生贪得增长并持续的食物。(SN 46:51,《相应部》第 17册页 268)

  2. 截断贪欲的食物

  对于(禅修时)不净所缘能时时如理作意,就是令未生贪不生、令已生贪不得增长和持续。此乃截断贪欲的食物。(SN 46:51,《相应部》第 17册页 268)

  〈念处经 Satipa坑坑hana Sutta〉的注释提供了六种有助于弃舍贪欲的方法:

  (1)学习如何修不净观

  (2)专心致力于修习不净观

  a. 不净的所缘

  行者专意修习不净观时,能对各种诱人外境生起坚固厌离,此乃修不净观的成果。(AN 5:30〔2〕 ,《增支部》第 21册页 35)

  在〈念处经〉和《清净道论》中所阐述的「不净所缘」专指「墓园十相( cemetery meditations)」,但也可泛指所有欲乐的过患。

  b. 可憎的身体

  比丘们!由脚底往上又由头顶往下,如此观察自己的身体。身体皆为皮肤所覆且充满各种不净: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骨、骨髓、肾、心、肝、横膈膜、脾、肺、大肠、小肠、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黏液、关节液、尿液,(与一个头颅骨的头脑)。(MN 10,《中部》第9册页75)筋与骨连在一起,加上肌肉和各种组织,再覆上一层皮肤遮盖,身体并没有如实呈现。⋯因为无明误导,愚夫总认为身体是美丽的。(Snp v. 194/199,《经集》)c. 各种观法感官情境只带来少许享乐,却带来极多痛苦与失望;而其中,过患充满。(MN 14,《中部》第9册页117)

  愚夫受愉快表象所蒙蔽而不见不愉快的;受合意表象所蒙蔽而不见不合意的;受快乐表象所蒙蔽而不见痛苦。(Udana 2:8《自说经》)

  (3)…

《法见 5 心的五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