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深义(台湾法藏法师)▪P14

  ..续本文上一页白米饭或糙米饭,永远是一种,可是菜要变来变去。菜再怎么好吃,不吃饭就吃不饱。如果肚子饿了,没有菜时饭你照样吞。真正让你吃饱、让你不死的是饭。菜不过是把饭配下去而已,所以叫配菜。同样道理,做一件事有正有助,正的是从头做到底的,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可是它最重要、最基础,不能缺。可是助呢?有助更好,没有也无妨,而且常常变,这是助的特质。

  印光大师说:“一心念佛,至诚恳切,妙妙妙妙!”忏公最爱讲这几句话。我小时候跟读大学的时候,跟着他听他讲经前后约六年。每次开示净土法门,他都会讲这几句话。修净土法门基本上以念佛为正行。可是在家人不舍敦伦尽分,出家人不舍广学多闻、随缘度众生这些助行。正和助泛泛的说是这样。中国传统的说法也是如此。

  有人问是不是就一心念佛,其它事情都不做呢?这等于问我:“是不是我专门吃饭就好,菜不管了?”这道理就自然理解了嘛!重点在吃饭,可是要点菜嘛!你正助分清楚,何必问东西哪!东西都是回归净土法门的大门嘛!乃至你去打禅七也是回归净土法门,你有能耐就可以去。就怕你吃这种菜不消化,只要你能消化就可以。吃菜都是帮助你消化、平衡营养的嘛!

  如果你不愿意吃菜,你专念佛,就好象说单吃饭可以吗?可以呀!你看非洲乌干达,他们有菜好配吗?门儿都没有!有顿白饭吃就好了。可是他们也会活下去。道理一样,当然可以专心一意单持念佛,万行放下,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以外,全部都念佛,如果你有那个因缘,有那个能耐,就好像说如果只吃饭、不配菜都会吃的津津有味,都咽得下去的话,那也无妨。我不能说这是最好,但是可以说这样成就的更快。因为弥陀佛直接在你心中了了分明,若一日乃至七日,念念分明,有可能会证得诸佛现前。为什么?你念到一心不乱,还能体证到诸法实相。由执持名号证得实相念佛,这是修证,是靠自力修的。可以啊!就怕咱们修不来。修不来怎么办?念佛累了,喉咙沙哑了,就拜佛。拜得膝盖痛了,我想静坐一下或是跟别人打打太极拳,讲讲其它是非话来调和一下。与其讲是非话不如度度众生,给众生讲经好了。如果不会讲经,只想干点活计,去盖盖庙也行。不会盖庙那就去放生嘛!都可以呀!这些就叫做助行。

  我们没有那能耐,不能把悟光精舍的大门关起来,从而以必死的决心,念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死为止,居士有来无来全不管,请人煮饭,煮什么吃什么,如果什么都没煮,就啃饼干。好,一心求往生,一刹那全部往生,如果你能的话,这样也可以。这是不能嘛!所以助行就显得重要啦!与其让你以散乱心,七弄八弄,不如让你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助行就是这种意思。这是第一种意思。

  助行的第二种意思是你要开始用功念佛了,第一天第一柱香念得很好,第二柱香就感冒了,腰痛了,或是你爸爸、妈妈找来了,或是你的先生、你的太太跑来了,要把你抓回去,业障现前了。或者是隔壁那个人每次睡觉打呼噜,让你起嗔恨心修不来了。你想用功修行,可是起了业障,不让你专心用功,怎么办?当然要助行。所以助行有第二种道理,为了让正行能够顺当,你要助行来排除障碍。有人修药师法门当助行,药师佛十二大愿帮助你排除生活中的问题。民国初年修药师法门最有名的是弘一大师。忏公他盖庙的时候居士拿钱给他,他就生气,可是他想一想,没钱也盖不了庙,他每天晚上诵药师咒,有时候还叫我们帮着念,后来他说有效哦!念下去就得益。大家知道忏公是修净土法门的。可是有些现实问题,你可以请观世音菩萨,请药师佛,或者请地藏王菩萨帮个忙,助行嘛!消除修行上的麻烦。可以呀!这是助行的第二种意义。

  之所以名为助行,是从专心念佛这个立场来说的。其实从万行导归极乐的立场说,助行也可叫作正行。助行的第一个意义是说有人正行修不了啦,修点助行来调节一下不平衡的心理;第二个意义是说助行帮助正行消除障碍,第三个意义是说一切助行在万行导归极乐,也就是说一切都是菩提心的根本,都是修菩萨道,而修菩萨道的目的就是求往生,因此一切万行诸如拜忏、拜经、诵经、持戒、布施、忍辱、盖庙、乃至帮人家煮饭,……一切都是庄严极乐世界,万行当下即是正行。一切助行说是助行,其实它也是正行。这是助行的第三个意义。所以你不要问我正行与助行的多与少,你用这三个心态来对待正助,无路不直通。

  正、助二行基本上不出这三种说法。可是有另外两个重点你必须理解。第一个重点善导大师曾呵斥过杂修。他说:一切持戒、布施都是杂修,一向专念为正修。这如何融通?依第一种说法,助行不可少;依第二种说法,助行也不可少。怎么办?善导大师说一向专念,好象是呵斥杂修,是不是?其实不是这个意思。不要死在文字上面,要得意忘言,得义忘诠。读经也好,看祖师言论也好,要得佛意,要得祖师的本意,不要死在句下。善导大师之呵斥杂修,他的本意是:你不能对弥陀佛没有信心,非得认为一定要其它的杂修来辅助这句佛号,作为交换弥陀接引你往生的资粮。你不要抱着这种想法去修助行。他是呵斥这种杂修。

  当你一心万行、念念导归极乐的时候,你哪一念不是正修?哪一行不是正行啊?懂这道理吗?善导大师呵斥的是你对弥陀本愿特别是十八愿不能仰信,你认为光念阿弥陀佛佛号不够,非得一天做多少功德就不行,否则到往生时,极乐世界的海关不让你通过,阿弥陀佛也不会接引你。阿弥陀佛的本愿是这样的吗?根本不是这样的嘛!善导大师教你一向专念,是让你不要对弥陀佛接引有怀疑,你不要认为单念弥陀佛还不够,还要去搞什么来辅助。因为当时唐朝有各宗各派,有人认为光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没有这种容易的事。你不修菩提行、不修六度万行就能往生,哪里有这种好事?他们呵责净土法门。所以善导大师揭竿而起说:“专心念佛就对啦,你们修的都是杂行。”他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说的。

  到了宋朝永明延寿大师就不同了。他说:“当然我相信阿弥陀佛接引我往生,但是我修一切万行,也是念阿弥陀佛。”哎!这就不同了。他就不说是杂修了。两位祖师的用心完全不同,讲的话好象有冲突。不是有冲突,不要死在文字底下。这样读经、读祖师语录会越读越糊涂。然后就拿佛法谤佛法,学了一样佛法,去谤另一样佛法,执已非他,执此非彼,一方面造功德,一方面造业,你说可怜不可怜啊!

  我们要理解的第二个重点是我们一方面要正行,一方面不妨有助行。可是正行要抓住。要真正把它抓住,一切助行才能显得更有意义。比如说有一个厨师说:“哇!你们这么多人结夏听经,好!悟光法师!我要帮你们做饭。”于是他去做了好几十种山珍海味,可是刚好忘了煮饭。你说这不是颠倒吗?或者他去买了好漂亮的盘子、筷子、最美好的餐具,可是他把菜煮焦了。你说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各位,你们今天修净土法门,有本有末,有正有助,那么助可能是正。但是如果你抓不住正的话,一切助也都不成其为助了。

  我再说另外一个比喻,“正”就象一个国家的国王一样,“助”就象下面的文武百官。如果国王死了,文武百官还有什么官好做哪?每天给谁上朝啊?给谁办国事啊!已经乱了嘛!所以说正失去了,一切助都不成为助了。这一点要对各位特别的提示。我今天所看到的净土行者,常常是到处参加佛七,然后这儿念念,那儿念念,回到家里拿串念珠也念念。可是一样烦恼重重,妄心重重,迷迷糊糊。临终时候,惦记着儿子、丈夫、金钞、房子、首饰……惦记着一切,最后堕落。这就是正没抓住嘛!一切助行都不成其为助了。他活着的时候所做一切功德都不能导归极乐,今天很多净宗行者常常都是这样,这就是正没有抓住。

  好!现在就可以提问了,我们该怎样抓住“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够说“正”就是怎么样、怎么样。因为“正”要分三个愿来说。如果你是十九愿所摄的众生,你知道“正”是什么吗?就是发菩提心。如果对天台家讲,修一心三观、彻证中道了义的佛性,那是“正”。除此而外的都是助行,念佛也是助行。因为对他们来说,往生不是难的事情,彻证菩提心和中道了义之后,就已经证得登地以上的菩萨,对他们来讲这是最重要的。

  或者有人说弥陀佛的愿不摄受他们。这个话没道理。四十八愿当中有很多愿摄受他方菩萨。显然弥陀佛是摄受菩萨的,他在四十八愿中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他没有说烦恼众生,也没有说三界众生,你为什么扭曲经文呢?说摄受十方众生,这样才能体现弥陀佛无限的大悲啊!其实菩萨也有迷惑,也需要弥陀佛的摄受呵!弥陀佛能够摄受菩萨才表示他的悲心是体解一切、慈悲一切的。好啦!对修十九愿的说,正行就是努力修一心三观,体证中道佛性,实相念佛,一切助行就是:修禅啦,修忏法啦,乃至念佛啦,以圆满菩提心。所以你看天台家的修行,也有主七念佛,可是平常却很少看到他们念佛。他们讲经、静坐、修一心三观,可是往生时预知时至的很多。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我的法师公,了义和尚的法师——定西老法师,临终时他的内衣是破的,他一辈子不拿钱,是了义和尚替他拿钱的。他持戒严,修苦行。他讲经讲得很好。人家让他写书,他说:“祖师大德写那么多了,我干吗写啊?做糟糠。”你看,这调柔心、谦虚。他往生的前一天,在香港大屿岛山上面的一大堆老修行全都下山来了,了义和尚问他们说:“你们跑下来干吗?”他们说:“老法师要往生了。”“我们在照顾他都不知道,你们怎么知道?”他们说:“我们昨天看到老法师的房子上一道光往西方去了。”看!他已经先走了。他只是一个天台家的讲经者而已,也没有说他念佛念得怎么样。你们有谁看到净土祖师的著作中有关定西老法师生西的说明,没有啊!这就…

《净土深义(台湾法藏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念佛十种功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