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动,不从人得。
肯綮者,筋骨结合处,譬喻紧密也。既然胜净明心本来具足,何劳紧紧修证也
。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
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
次举衣珠喻。
【实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
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
。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
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
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
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阿难犹自未悟,伏祈开示。
世尊现说杀盗淫业,略引佛说三种相续中之业果相续。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
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当知演若达多狂性若灭,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即是无性,无性即是真如。以无性故,所以不得谓因缘而有,或自然而有。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
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
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
走。】
本段文字,旨在明妄本空,真本具也。
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者,言真本具也。真本具者非他,即妄无性也
。既然因缘无性即是自然(此地所言自然者,谓本来不动也。)
既然无性,演若达多,何有因缘失头,怖头而走?故知一切法无性,非因缘非自然,明矣。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如果演若达多自然头,以照镜因缘故狂。则演若达多何不以照镜因缘,真失其头?是知演若达多未以照镜因缘失头,纯属虚妄发狂也。所以事实上,本头不失,虚妄狂怖妄出也。事实上妄本空真本具,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
如果本来自然狂,则应本有狂怖。那么未狂时,此狂潜伏何处呢?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不狂惑时,狂惑无性即是自然(不动)。头本无妄者,谓无性本无妄也。何为狂走者,谓演若达多,无故发狂也。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
若悟本头者,若悟头本真常不动也,非因缘有,亦非自然有。当可识知狂走,全系虚妄心所致。于是便知因缘与自然,俱为不实之戏论。
所以我说世间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之妄心断,便是菩提心。菩提心者觉也,生灭心者迷也。此心既觉,迷心自灭。故曰菩提心生,生灭心灭。
此但生灭者,此但生灭,无有法也。实无菩提心生,亦无生灭心灭。生灭俱如幻,于法无所有也。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
灭心生心俱尽,则一心妙湛不动,斯则为无功用道。如果有自然之想,如是则为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既然自然心生,生灭心灭,当然此亦是生灭了。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
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此言世间人执着生灭与自然,俱为有法也。如果俱为有法,仍然是生灭也。何故世间人执着有法?世间人谓生灭者,是谓有生灭也。谓无生灭名为自然者,是谓有自然也。
故举事例言,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
世间诸「相」,如幻如化无实体性。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假相和合,本非实有,然世间人以为因缘和合为实有,取其杂和之相。相对地,对于未和合的个别相,则名自然性。
其实法非和合,非不和合,何以故?法非实有故。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
本然即自然也,和合即因缘也。本然非有,因缘亦非有,因为法非实有故。
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因缘和合与自然俱离,故曰合(和合)然(自然)俱离。
离合俱非者,因缘自然二者之「离」亦遣,二者不离之「合」亦遣,故曰「离
」「合」俱非。如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方名无戏论法。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
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秖益戏论。】
如是诸法实相,遍满法界而非有,毕竟空寂而不无。菩提涅槃尚不可得,岂是汝历劫辛勤修证之有为法,所能达到的?因为汝历劫辛勤,皆以有所得心而修也。
汝阿难虽复多闻,但是以有所得心,纵能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祇益戏论而无实义也。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
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因待我佛顶神。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
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
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
。由神力锁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罗母耶输陀罗同悟宿
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
自欺尚留观听。】
何因待我佛顶神咒,应为何「须」待我佛顶神咒。尚留观听者,尚取色尘声尘也。由神咒力锁其爱欲,应为「销」其爱欲。
文显易明,勿须赘解。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
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
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引诸沉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
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剎。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以华屋。虽
获大宅要因门入。唯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必
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
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捐舍小乘,必获如来。似应为「毕」获如来。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
末法众生发菩萨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
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惓。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
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
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末法众生发菩萨心,应为发菩提心。
应当先明发觉初心者,最初发菩提心也。二决定义者,发菩提之因心也。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须先明二决定义。
第一,因地发心,须与果位相同,须以无生心修无生法。云何以无生心修无生法?无生心者,无住心也。以无住心契无生法,为第一要义。如果以生灭心,求无生法,无有是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
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
故。】
诸器世间悉生灭法,故佛令照明诸器世间。
作,有生、起之意。可作之法,可生可起之法也。凡可生起之法,皆从变灭。佛促阿难,试观世间可作之法,那里有不坏的呢?
然虚空非有非无,非为作法,故始终无有坏灭。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
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因为不识四大本空,妄执四大为实有,于是被四大所缠。以致分湛圆妙觉明心 ,为见闻觉知。
五叠浑浊者,五重浑浊也。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
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
汨然明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佛以譬喻,说明浊的道理。
汨然应为汩然,汩然者,浑浊不清也。
明之为浊,应为名之为浊。
汝浊五重者,即五浊也。下文便分别说明。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
重名为劫浊。】
一般论劫浊,谓摧年减寿曰劫浊,那是约劫末而论,此处系由劫初而言。
劫有成住坏空,空已复成,成已复住,住已复坏,如此循环不已。既曰循环不已,当无定性,如旋火轮虚妄无实。
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
四大依空而立,故四大皆空。于空生见,见有地水火风,于是成住坏空四劫乃成。
见是能见,空是所见,起初无分能所,故曰空见不分。
既分能所之后,则空为所见之空,见为能见之见。所见之空,有其空相而无实体。能见之见,纯属妄见而非真觉。如此曰空曰见,一皆虚妄。众生执为实有,乃取地水火风成住坏空相。于是执空之相分,与执见之见分,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劫浊。
【汝身现搏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
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劫浊之后,于毕竟空见有四大。复抟合四大以为六根,由六根分别成为见闻觉知,取着六尘令生留碍。致空性尽失,真觉不显。
水火风土者,地水火风也。四大旋令六尘蔽六根,根尘相织妄成,是…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