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四▪P5

  ..续本文上一页第二重名见浊。

  一般论见浊,谓是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见取见五利使。那是从果上论,此是从因上论。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

  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忆是忆持过去,识是识知现在,诵习是诵习未来。言烦恼浊通三世也。

  由见浊取相,而生贪瞋痴烦恼。烦恼由第六意识所生。第六意识于现前五识俱所起者,则带五尘质相。于取着过去五尘影像所起者,为独头意识。

  性发知见,容现六尘。

  第六意识性发知见,于是取着于六尘。六尘无性,体本虚妄,故所发知见,尽属妄知妄见。

  法本无相,尘如幻化,故曰离尘无相。离觉无性者,言第六意识,无实性也。

  见分相分于第六识中,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一般言烦恼浊,系从果上说,谓为贪瞋痴慢疑五钝使。今经所说,系约因而言

  。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

  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一般从果上言众生浊,系于见浊烦恼浊果报上之立众生之假名。此是从因上论 ,从因上论众生者,乃色受想行识五阴也,故罗什大师译五阴曰五众。

  凡夫颠倒,实无五阴,执着五阴为实有,此是第一重颠倒。复于五阴执着有我 ,此是第二重颠倒。于我复执有生灭,此是第三重颠倒。此三重颠倒,即是见浊烦恼浊。因见浊烦恼浊,立众生浊假名。

  本来五阴皆空,一切法无生。然凡夫迷无生之理,妄执五阴为实有,我为实有 ,于是朝夕妄见生灭。凡夫执五阴身心,竟欲常留于世间。以欲常留世间故,业报关系,乃常迁流于国土。

  世间有三种,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以五阴而有众生,以众生迁流于国土世间。

  以五阴身心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

  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命是色心连持为体。据唯识义,第八识种子有住识之功能,连持一期色心,假名曰命。故于一心中,本无生灭,以识心分别,乃假现生灭,故曰命浊。

  见闻觉知,六识也。六识元一真心,故曰元无异性。以六根妄取六尘,众尘隔越,无状而生分别。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于一心中本无二体,故曰性中相知。六根起用分取六尘,眼取色不闻声,耳取声不见色,故曰用中相背。同时眼取色则生,不取色则灭;耳取声则生,不取声则灭。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既扰攘于生灭,故成命浊。

  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眼唯见色,耳唯闻声,乃至意唯知法,是各自其同也。眼不闻声,耳不见色,乃至六根用中各别,是其异也。然六尘缘生无性,虚妄无体,六根妄取六尘,故曰同异失准。

  如是心与心所,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

  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

  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如来常乐我净者,涅槃四德也。

  佛明示阿难,欲发无上菩提心,修如来妙三摩提,当发第一决定义。应当依不生灭圆湛妙性,以圆湛妙性旋转其虚妄生灭心。生灭心既伏,则复还其妙圆觉性,得元明觉。则始觉与本觉合,成究竟觉。是以第一决定义者,以无生灭性,为因地心,圆成果地修证也。

  【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

  净妙德。】

  如澄浊水下,譬喻说明。

  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如实知诸法缘生无性,故能不为一切变现法相,而生烦恼矣。

  涅槃清净妙德者,常乐我净也。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前第一决定义,是以不生不灭因心,上合不生不灭果德。今第二决定义,系观察烦恼根本。

  弃捐诸有为相,生住灭是有为相。

  无明发业,爱取润生。于中爱独偏重,如水沃润,故说爱能润生。

  众生不如实知,妄自作业,妄受诸报。五阴皆空,众生无性,故作者受者,皆是虚妄。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

  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若不知烦恼根本,如何能降伏烦恼,取如来位呢?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堕裂何以故

  空无相形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不闻虚空被汝堕裂,应为被汝「隳」裂。

  众生不得如来圆觉妙心,罪在六根。欲证圆觉,应从清净六根着手,六根清净方为道也。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

  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位方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

  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以现代话讲,世为时间,界为空间。空间方位有十,即十方是也。流数者时间也,有三者,过去未来现在。

  贸迁者,变易迁流也。身中贸迁者,众生随时空流转也。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秖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

  。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界性虽然有十,东南西北四维上下,但论其定位,世间只认为东西南北四方有定位。首先上方下方无有定位,因为上下以中为坐标,然随高低不同,「中」则无有定方。

  至于四维,亦无定方。例如东南隅,以东方、南方为坐标,无有定方。东北隅 ,以东方、北方为坐标,无有定方。西南隅,以西方、南方为坐标,无有定方。西北隅,以西方、北方为坐标,无有定方。

  东西南北,四数必明,以有定方故。东西南北四方,与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互相交涉。三世涉入四方,四方涉入三世。换句话说,东、西、南、北,其中各有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未来、现在,其中各有东西南北四方。如是时空互相交涉,三而四,四而三,便成十二。

  【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三叠之文,古德解释有所不同。今依蕅益大师之解。蕅益大师,系依天台百界千如之方式立解。蕅益大师谓,第一叠,三四四三成十二。例如经文曰,流变三叠 ,一十百千。一十百千者,即十百千也。故第一叠即十二之数。

  第二叠,于十二数中,三世复各具十法界(十方界)。则成一百二十数。

  第三叠,十方界各各复具十界,则成一千二百数。

  总括始终,三四四三为始,时空互相涉入也,千二百则是其终。于六根中,各各有千二百功德。不过以根之用不同,以致互有增减。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

  傍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

  功德。】

  佛令阿难于六根中,定其优劣。眼根见前不见后,左右傍(旁)观,三分之二

  。当知眼根不能全见,唯有八百功德。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诤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耳根周听十方,动则迩(近)远皆闻,诤(静)寂无声,闻性复无边际。所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耳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

  八百功德。】

  鼻嗅功能,通出入息。中间交接之际,则非出息,亦非入息,故嗅性不显。是知鼻唯八百功德。验于耳根,应为验于鼻根。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

  百功德。】

  舌根功德,取其言说,不取尝味。舌根言说功德,圆满一千二百。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舌根三分阙一

  。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身之觉触,由于离合。合时能觉,离则无知。合是双方所感,便有觉触。离则一方独处,便无觉触,故曰离一合双。如是观之,身根唯具八百功德。

  验于舌根,应为验于身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苞容尽其涯际。

  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意默容者,意根虽无言而具足知性也。十方三世一切诸法,无不包容。故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

  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

  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

  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

  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

  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谁合谁离,谁深谁浅。

  于六根中,鼻舌身三根,与尘接而知,故为合知。眼耳意三根,与尘悬隔而知 ,故为离知。于合离中,复有深浅。

  谁为圆通,谁不圆通。

  若据经文,耳、舌、意三根,皆圆满一千二百功德。若论圆通,则六根悉圆通

  。何以故?以六根缘生本无性,无性随缘成六根。故六根原是一性,一性现有六根

  。若于一根解脱,六根即得解脱。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

  以十八界,同为一性,一性随缘现十八界故。

  佛语阿难,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只宜一门深入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