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切觉者皆为尘垢。」众生心如果有能照所照,「觉」 是了知,这样都是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也是能所,不离生灭,所 以都是尘垢。「如汤销无别有」,用热水销冰,冰已经融化,成水就没 有冰。「知销者」,就是我相未除,如果知道冰还没销,我是能销的汤, 它是所销的冰,就是能所,我相没有除,这样就是生灭。「存我觉我亦复如 是」,我相没有除,无明没有破,所以不能脱离生死。
师父:四相──我人众寿,皆有生灭,换句话说,慧修讲的生灭相,不错!寿者相 ,命者相,就是生灭,我人众皆有生灭。大家试着用二谛会一会,你如果从 二谛,世俗谛入第一义谛,对了。这叫什么?圆成实,是不是?你要是从世 俗谛执着它为实在有,错了!那叫什么?遍计执。我们试着用二谛来会通。 「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这是不是都是世俗谛啊?你如果执着它为实有,落 入遍计执;如果落入遍计执,就是执着一切业智实有,所以不自见。业是造 作、分别嘛!还是生灭,它不自见,自性不生不灭。命根也是业智所起的, 也是世俗谛,也不自见,没有所谓命根。
「若心照见一切觉者」,这好象还是世俗谛边说的吧!有能有所嘛!你如果 认为实有,「皆为尘垢」,六尘皆是尘垢,皆是生灭。「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有能觉、所觉,觉所觉,还是生灭,不入圆成实,不会自性嘛!「如汤 销」,热水销化冰,入自性的话,没有冰,没有热水,是不是?「无别有 」,并不是另外有六尘,六根六尘皆是自性,无性为性。「知销者」, 如果以自己的根知道尘,还存着我、我所,就是存我、觉我,那还是不会入 圆成实性,「亦复如是」。这个文很深!我们修学到此地。
我告诉大家,这四相我们仔细看它的文,你们回去用心,它一定不离一个原 则──空,你仔细看四相,第二个不离假,世俗谛是假,第一义谛是空。无 相,一定是无相,我虽然没深深看它的文,你们回去仔细深入研究研究!不 可得,一定是不可得。无所有,没有定法,一定是这样。不分能所,能所是 空义嘛!你仔细研究透彻,你就知道注疏家对不对,你可以分别出来了。他 是小乘根机、大乘根机,你也可以知道,外道说得错,你也知道。只要离开 原则皆不对,大家试一试,看一看!注疏家的老祖师在这个原则上有深有浅 。你们学久以后,这部经拿在你眼前,是真经,是伪经,你也可以知道。
你不相信看一看,先讲空,「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是不是都是能 所相待而立,空的。「众生心照清净」,能觉所觉,皆归无相,你要是会到 这里,就入圆成实了。「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不但无相,没有决定法 ,因为什么?能待所而立,所待能而立,皆是不可得。你再看看,「一切业 智所不自见」,不自见,有所得,不自见皆是有相,就是不空,就是有决定 法。要是自性不见自性,会入自性无性,又入空,空、无相、无所有、不可 得、无决定,一定是这个原则。
你们要是会入自性的话,也是无相,空。初入这个法有三种三昧──空、无 相、无愿,所以三三昧是涅槃门嘛!你不相信,仔细分析四相,都是一个原 则,如果注疏家离开这个原则,他讲的有问题了。不可执着定法,我们修学 过了,你们回去把四相翻开仔细看,我、人、众、寿,一定是这样。查注疏 !
明师:华严经有一句话,一切法各不相知,好比眼不见眼,因为法性是平等的。如 果这里的「一切业智」解释成一切法,因为一切法法性平等,所以各不相知 ,可以不可以这样讲?
师父:一切法皆以无性为性,怎么见呢?法不见法嘛!法不见法就是般若,般若无 知。僧肇大师说般若无知,就是根据这个道理来的。要是法见法,一定有此 法,有彼法,它「如汤销」嘛!
明师:因为同一水性,汤是液体,冰是固体,虽然现的相是不一样,可是它同一水 性。好比法虽现种种差别相,可是它是同一无性的。
师父:你们不相信,你们看一看,「如汤销」,一定不离原则──空、无相、无 始、无生、无决定、不可得,一定不离这个原则。掌握这个原则,再看黑板 他们解释的,谁解释得深,谁解释得浅,谁解释错了,你也知道。
这个法空,是不是?所以你要是掌握这个原则,你可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 想。谁查到注疏来写啊!
你们掌握这个原则,不会再瞎子摸象了。其实你要是没得这个原则的时候, 不要说修学圆觉经,听经法皆是一个法。
真法、假法皆无始,真如无始,无明无始。真如怎么无始呢?真如之性即是 无性啊!无性怎么有始?无明,听熟了听惯了,无始无明,要是有始的话, 怎么叫无明?无明虚妄,有开始它有根据了,怎么叫无明?那是真实。谈到 真实,真要是真实,无自性,才叫真实。
末法时期,有两种法可以灭法,不知不觉中可以灭法,一种法──邪说,乱 真,灭佛法。第二种法,伪经,你们要记住,千万不要轻易翻印经,要印这 部经,要考虑清楚,是不是真正佛经?要是伪经印出来愈多的话,以假乱真 ,真法要灭。
释迦牟尼佛的法眼看灭了,靠谁去呢?希望大家在经法上下功夫,那才能在 末法时期作中流砥柱啊!长江中流有一座山叫砥柱山,大家都称赞它叫中流 砥柱。希望每一个人都发心作中流砥柱。
佛经一定有讲事,你看到事相一定要会到理,才能掌握住。如果这段经文讲 事不入理,和理违背,这是外道说,不是真的佛经。你仔细看就知道了,佛 经不外乎理事两方面,所以才是二谛,你仔细留神!
譬如我们看一看。「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皆是事 。你看这段文的时候,要入理,才不失佛法;执着其相,遍计执。「三昧正 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皆是事相。「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 等本际。」身心寂灭就是理了,「平等本际」就是理了。「圆满十方」就是 事。「不二随顺」,又是理了。你看它总是不出二谛,出没二谛。「于不二 境」是理,是不是?「现诸净土」是事,还是二谛,不讲第一义谛,就讲世 谛。「与大菩萨」以下都是事。「皆入三昧」,事相嘛!「同住如来平等法 会」,又是理了。不是讲事,就是讲理,你仔细留神!一切经皆是如此。
「阿弥陀佛彼国庄严」,事相是理,无量,它是理啊!「光明」,事相;无 量,它又是理。你看看!佛所说的经,不外乎这两个东西,你看一切经就会 到,你就不迷惑了,就入了。佛以二谛说法,你执着事相,就落入遍计执。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二八上‧一七)「此示寿命相也。谓前能 了之心。为众生相。今观智增明。照此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净觉体所谓 觉心源故。名究竟觉。到此境智俱泯。」境是外境,智是内智,皆没有,众 生心所了境皆没有。「一切俱离」,我们说不外乎一个原则──空、无相, 一切俱离;无始,一切俱离;无生,一切俱离;无有定法,一切俱离,对不 对?无所有不可得,一切俱离。要仔细会,才能会到一切俱离。
「谓以即心之智。还照寂灭之体。」这个说法,怎么解释?我和大家讲过了 ,以无住心照无相法。「境智一如」,一如有两种说法,都是中道。境和智 ,也智也境入什么中道?(答:俗谛中道。)非智非境入什么中道?(答: 真谛中道。)欸!他一定入这两种。「如眼不见眼。故云一切业知所不自见 。以返妄归真。」妄是空,真是本具,妄本空真本具嘛!「至法身极则处。 但守住寂灭。不能转位回机。」转位回机就是度化众生的意思。「所谓抱守 竿头静沉死水宗门。名为尊贵堕。」小乘人。「即此堕处」,这就是堕落之 处。「不能超越故。犹如命根。为寿命相。……」解释得很好。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此直示妄源也。」妄心的根本 源处。「一切觉者。前三相也。谓心照清净。觉前三相。皆为尘垢。」我相 、人相、众生相皆为尘垢。「即此觉心亦未离尘」,这个觉心为什么不离尘 呢?有谁知道?这个觉心就是六尘缘影,真正大觉,无性。「然以真照妄。 妄即是真。」这个人解释得很好,真照妄,能照及所照皆是自性,自性无性 嘛!「故如汤销即是汤」,好象热水销冰,冰就是热水。「今存我觉我 。则如知。以不能自遣。」我、觉我,都是自性,本无分别。知道是冰 ,分别是冰,还是不能自遣。「如不自断命。所以为寿者相也。」这个人解 释得很好。
(圆觉经亲闻记‧一七五‧八‧谛闲大师)「此段细之极矣。觉得证是我相 。悟是人相。了是众生相。殊不知此一觉字。仍然是病。此觉是第八识之业 智。」第八识也叫业识,也叫业智,第八识有很多名字,业智、业识,还有 一个名字叫本识,都是第八识。「所谓微细分别。虽八识亦不能自见。譬如 命根。谁能自见。必至等觉地后。用金刚智。断生相无明。方能破尽我相。 」这个人用唯识解释,等觉、金刚智破无明,叫金刚道后异熟空,那叫异熟 识。
「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亦名如来藏如实空义。」如来藏,终教义,还不够 顿教、圆教。「此虽大菩萨境界。然凡夫不可不知。知此用功时方可无病。 总之。无论功夫如何深。境界如何好。皆不可执取。」不可执取就是不可取 相。「执取即是我相。即存一不可执取之心。亦是我相。切记切记。」就算 你存一个不执取的心,也是我相,那叫龙…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净诸业障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