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差别」,佛种性也算在众生里面吗?
师父:五性皆是缘起法嘛!缘起法皆是无性。
修师:前面说「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他成佛也可 以讲成众生吗?
师父:不能咬文嚼字。经上不是说吗?无佛无众生,无有佛涅槃,无有涅槃佛,怎 么可以那么讲?那是约第一义谛边讲。约世谛边讲,有佛有众生啊!有佛入 涅槃啊!要会到缘起就是无性,无性就是缘成。
悦师:师父!它下面还有一个,那就变成六个。
师父:所以说,这里就要分清了。
闻师:「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经上讲「由本贪 欲」,那么五性是不是应该把佛列上?事实上佛是究竟没有无明的,这五性 不知道怎么算,我就不清楚了。
师父:也可能,大家运用运用智能,我们不可看注疏,凭自己悟性去解。
修师:因为下面还有一个不定性(外道种性),就变成六种性。
师父:所以说,有分析到无性,有分析到外道性。大家把这个意见都存着,不可看 注疏啊!下去以后不可看注疏。到什么时候看注疏呢?下个礼拜查注疏再看 。要是你现在看注疏,你知道是知道了,障住你的悟性,永远不悟。禅宗度 徒弟就是这样,不告诉你。我告诉你是我的东西啊!你自己永远不悟,你自 己假使想通了,悟入了,那你的东西,你得圣果、得圣位了。如果你看注疏 的话,永远是凡夫,不脱生死。
今天时间到了,把问题留着下个礼拜再解决了。(弟子云:留惑润生!)五 种性到底有没有?下个礼拜我们看注疏就解决了。
大家注意到,不可看注疏,看注疏你根本就是生死凡夫,不出三界。你用你 的悟性真悟出来,真得受用。大家注意到,古德讲,我们后世众生不凭自己 悟性,多部份是被古人的笔尖所误,多部份被古人的舌头所误,你自己不知 道悟性嘛!所以大家不可假作聪明:「我看过注疏,我知道。」那你才永远 不知道!永远在生死六道之中。不看注疏,不被他笔尖误,不被他舌头误。
■第三十次修学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 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师父:大家看经文,把它分析开、分清,它是五性。上面有三性,这里面有两性。
乘师:上次修学三种性,五性的差别就是二障的深浅差别。凡夫,烦恼障、所知障 皆没有办法断除,二乘只断烦恼障,菩萨二障已伏。
今天修学的这段是外道种性。「一切众生皆证圆觉」,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入如来的大寂灭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是因缘不一样,譬如下面它说, 「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我们虽然发心,可是没有善知识引导,或 者我们发心不正确,就是在因地时发小乘心,这样就不能成菩提正修行路。 如果遇到善知识,自己因地修行发心正确,发大乘心,就能成如来无上菩提 正修行路,所以它说「根无大小」。这意思是说,一切众生皆能证圆觉,根 无大小皆能成佛。假使发心,但是不能求到善友,又遇到邪师,这样就没有 办法正悟,这就是外道种性。还有一个性,不知道是什么性,我看不懂。
师父:大家仔细看这段文,我把它暂且分一分,以方便大家修学。这段文好象是应 该到「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 便有顿渐。」好象到这里是一个阶段。大家各人用各人的智能悟性去解。这 个地方,注疏家有不同的见解,因为经文上没有明确地讲。
悦师:这里说五性差别,凡夫种性、小乘种性、菩萨种性,最后那一个经文明讲出 是外道种性,只有这个比较难分。「一切众生皆证圆觉」,不是说现在就证 圆觉,而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意思。「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 时修习便有顿渐。」譬如某某人闻到四谛法就证到声闻,闻到十二因缘证到 缘觉,如果闻到六度就证到菩萨。因为他遇善知识的不同,还有他会法的深 浅不同、根机不同,所以就有顿渐。如果定性的话,一切众生永不成佛,因 为不定性,所以小乘可以回小向大,大乘可以渐修成就佛果。问题是出在遇 善知识的不同,及根机不同。
「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如果能遇到究竟圆满 的教义,圆教一乘的道理,依这样修行的话,根无大小皆成佛果。前面是有 顿渐的,这里是指圆教。师父以前有讲过圆教菩萨一开始就破无明证法性。
师父:我提一个意见大家参考。这段文从「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不错, 慧悦讲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是佛。「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 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有的 人把这段文判为不定性,有的人说是无性,无性随缘就成为顿渐了,不定性 也是顿渐的意思。所以我们看,判为不定性或无性,其实意思都一样。大家 各人发挥,你看的怎么样?不错,佛没说,佛在经文上没说这是什么性。不 定性也好,无性也好,是大家猜佛的意思。
观师:「一切众生皆证圆觉」,一切众生皆可以证到像佛一样的圆觉境界,一切众 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逢善知识」,假使有殊胜的因缘,受到善知识的 教诲。这个善知识,以前师父有讲过,无我的是善知识。所以假如遇到教诲 我们的人是无我的,就是我们的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我们就照 着善知识所教的,依教奉行。譬如我们修念佛,「因地法行」就是念佛,念 佛为因。「尔时修习便有顿渐」,顿渐其实是我们自己根机的关系。
「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假如依照圆顿的念佛法门,就是正修行路 。「根无大小皆成佛果」,因为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只要我 们遇善知识,不管我们根机怎么样,只要好好念佛的话,因为念佛是因,往 生是果,绝对往生西方净土,这样就能成佛果。
师父:大家把里面的文意讲出来,慧观讲善知识是无我。还可以讲,譬如无我就是 无生,无生就是无性,无性就是无所得,无所得是毕竟空,毕竟空是实相, 实相是法界。
他把这段文会入净土法门,当然我们修行净土是很好的。主要大家认识清, 这段文是讲什么性?「依彼所作因地法行」,我们也应该了解。谁讲?
甫师:天台判六即佛,第一是理即佛,也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毕竟成佛,所 以这里讲「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也就是师父 讲一切法皆是无性,所以虽然有很多的种性,譬如二乘的种性、凡夫种性、 菩萨种,但是还是不能离开一切众生毕竟成佛这种种性。
师父:这个五性,唯识家有提出五性,还有其它的人也说过五性,我们感觉圆觉经 说的五性比较圆满。譬如我们看这一句,刚才慧甫讲的「若遇如来无上菩提 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上面那一句「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 习便有顿渐。」这个顿渐在菩萨乘里,天台宗判别教是渐,圆教是顿,圆顿 嘛!华严宗判小始终,都是渐,圆顿是顿,顿他已经说出来了,圆教也是顿 。
「因地法行」,如果按照善知识是无我,善知识是无生,是毕竟空,他的因 地法行,从那里行啊?有没有讲的?为什么我们认为别处讲五性不如圆觉经 讲的圆满呢?别处讲五性,差不多讲定性,定是什么性。圆觉经这段文它有 不定性,所以有人把这段文判为不定,顿渐不定,大小不定,可是皆是佛果 ,一乘佛教义。也有人把它判为无性,所以众生无性,还是无定性啊!随缘 就有顿,随缘就有渐,随缘就有大乘小乘。
我把顿渐,根据华严的说法和大家讲一讲。小教、大乘、一乘,小教华严宗 判为小乘教;大乘教它判是渐教,渐渐修行,渐教有什么呢?大乘始教、大 乘终教;这一乘教,有的根机不够圆满──顿教,最后判圆教。
天台也判,天台判的是什么?藏通别圆,藏教是小教。它判大乘始教和华严 就有一点点差别,华严说这是大乘始教,它举例子譬如唯识宗。天台判这些 为通教,我们看通教的意思包括小乘,通大通小。它自己解释,下通藏教, 上通别圆,叫通教。天台判终教为别教,别教有次第的。它也判圆教,天台 不判顿教,什么原因呢?小乘里也有顿教,也有顿根机,通教也有顿渐根机 ,别教里也有顿渐根机,都有顿渐,所以不别判。华严把它拿出来单独判, 它除去藏通别以外的,另有一辈人是顿性根机,别判。那么这么一来,华严 就判小始终顿圆,天台除去顿教,所以判藏通别圆,顿教都隐在里面去了。 大家对这段文,都搞清楚了,我们再看下一段文。
我告诉大家,这段文有的人判为无性,五性中有无性;有的判为不定性,为 什么不定?渐顿不定,大小不定。所以根据这一性,华严家说别有一类是顿 根、顿性人,判为五教。天台认为藏通别里皆有顿性,等会儿我们查注疏就 清楚了。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 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师父:这项很清楚了。「遇邪见者」,要清楚什么是邪见?谁看懂的先讲?你已经 知道什么是善知识,善知识是正见吧?慧观提出来了,什么是善知识,那就 是正见,和他相反的就是邪见。
经师:什么是邪见?没有正知正见,也就是不如实知,不如实见。经上有讲,见一 切法皆悉平等清净,是名正见。什么叫平等清净呢?所谓平等清净就是无我 、无生、实相、毕竟空、中道义,知道这些法是谓正见。反过来说,不知道 一切法无我、无生、实相、毕竟空、中道义,就是邪见。因为他不懂二谛法 ,不懂真实法,所以他于一切法执着,落入遍计执,落入三涂六道种种的邪 见。
师父:慧经提出来什么是正见,根据正见就知道什么是…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弥勒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