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弥勒章▪P16

  ..续本文上一页邪见了。

  观师:刚才师父提到无我,常常很忏悔有所得心,要学习无所得心、无我。众生都 想求善友,众生都会求佛菩萨,佛菩萨是善友,菩萨是不请之友。可是因缘 不好遇到恶知识,那么就没有办法得到正悟,因为没有正知正见就不能会到 实相。所以我见、有所得的话,不能得到正悟。这样的众生很可惜,学习邪 见,变成外道种性。本来他有佛性可以成佛,可是他这种无性随着这不好的 缘,变成外道种性。这是邪师的过错,不是众生的过错。所以有一句话:「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过患在自己有邪见,还要跟人家讲。所以我们要学 当善知识,不要变成恶知识。

  师父:这段很重要啊!既然知道无我是正见,执着有我就是邪见。有我就是有我相 ,执着有我相就是邪见。有我相一定有人相、众生相、寿命相,执着有众生 相、寿命相,就是邪见。总说一句,执着有相是不是都是邪见啊?这可以发 挥很多了。

  这是很重要的,大家要彻底认识清,彻底认识清,众生得益无量,佛教得益 无量,你自己本身也得益无量。大家再发挥,什么是邪见呢?不知第一义空 都是邪见,大家都可发挥啊!

  邪见者,就是破见,略说有五种,广说按印度说有六十二邪见。所以宁可破 戒,不可破见。破戒的话,一个人受果报;如果破了见,挑尽天下众生眼目 。刚才谁还要讲?

  闻师:这段是从缘起说。师父开示我们,佛法没有人说,有智不能解。还有一句话 ,法华经讲,佛种从缘起。一切众生皆证圆觉,皆有佛性,为什么有五性的 差别?众生因为缘起的缘故,无性随缘。可是在缘起边,经上常开示我们, 要发愿遇善知识,发愿生生世世得遇大乘法。

  因为他因缘不具足的缘故,遇到邪见人。佛种既然从缘起,缘起不可执有, 不可执空。如果真正会到佛法,法中无我亦无人。我们知道佛法是毕竟空, 因为缘起的缘故。

  佛法里也有外道,凡是不能深入二谛,都有所偏,这样也叫外道种性。「遇 邪见者」,就是他落于遍计所执,认为缘起法是有,执有、执空、执断、执 常,都是邪见。「未得正悟」,他还没有办法体会到佛法的真实义,不能证 实相法。如果约般若讲,众生以有所得心,落入遍计所执。

  这里讲,这些都是邪师的过错,也就是他没有遇到善知识的缘故,不是众生 的过错。「五性差别」,五性都是缘起故,无性随缘才开出种种的差异。众 生虽具这无性,皆具佛性,可是为什么有修学的渐次、根性的大小?皆是我 们不逢善知识的缘故。一个是不逢无我的善知识,一个是不逢如来正知见的 缘故,才有众生五性差别。

  师父:大家都知道了,有我是邪见,无我是正见。这是什么法啊?缘起性空,性空 缘起。缘起性空,有我没有我?性空缘起,有我没有我?这个样知道缘起法 是正见。毕竟空,缘起性空,有没有缘起啊?没有。性空缘起,有没有性空 ?这叫毕竟空。 

  我们就知道,缘起法是正见。缘起性空,缘起可得吗?性空缘起,性空也不 可得,不可得是正见。缘起性空,文字相即非文字相;性空缘起,无文字相 即是文字相。这是缘起法,是正见。大家应该认识,色即空,空即色,是正 见。依他起是圆成实,是正见。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是正见。无性随缘, 无性不可得,不可得它无上也无下,「是法平等」。随缘无性,随缘既然无 性,也不可得,也是「是法平等」,叫无上菩提。所以说,如果得其正见的 话,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现在我们把它总结以后,就查注疏。「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这段文是凡夫性。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 境界。」这一段文是什么性?声闻缘觉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 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 提及大涅槃。」这是菩萨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 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这段文我们假设 是不定性,也有人说无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 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这是第五外道性。好!查注疏。要知道,第一个 凡夫性,经上没说,一般的注疏家说是凡夫性。佛只说「未成佛」,因为什 么?如果说有凡夫性,是定性有,佛没说,佛经上说「未成佛」。不定性, 经上也没说。

  五性的差别,千万不要落入定性。其它的各宗也判五性立五性,它就落入定 性,很多人诟病,所以不对。不可能有定性,随缘无性,无性随缘嘛!还是 那个道理。无性随缘,才有五性差别;五性差别,皆是随缘无性。如是见者 ,是为正见。如果定有凡夫性,凡夫性已经决定了,怎么能成佛?所以佛经 上说他「未成佛」。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三‧一七九上‧二)「一切众生皆证圆觉。云何 而有五性差别。」这是总结问题,一切众生皆证圆觉,为什么还有五性差别 ?谁能说出道理?我们先不看他的文。无性随缘就有五性差别,对不对?虽 有五性差别,还不碍乎皆成圆觉,什么道理?随缘无性啊!如此见者,非是 邪见。

  「答。众生虽同证圆觉性。由彼所遇善知识者。或是大乘。或是小乘。或人 天乘。各各不同。彼即以已(己)之所证所得者示人。故闻法者随波(彼) 熏习。依彼所作因地法行修习。便有顿渐不同。」这是说什么?是不是说明 随缘啊?法不孤起,因缘而起。

  「若得值遇大善知识。示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令彼得沾平等甘露法味。即 无论大根小根皆成佛果。」这个说法很清楚吧?所以说,唯识宗也立五性, 和这个不同。唯识宗十大论师,其它的论师说熏习可以生法,法由熏习而生 。唯有护法菩萨讲,熏习可以增长,随缘嘛!因为无性才受熏习,如果有性 的话,受不受熏习啊?所以熏习可以令增长,就是随缘无性,无性随缘。这 个人仅仅讲后面一段无性,有人把它列为无定性。知道无性随缘,无性随缘 就有五性,随缘无性就是同证圆觉。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一○九上‧一八)「五性者。一凡夫种性。 二二乘种性。三菩萨种性。四不定种性。五外道种性。」现在大家对这段文 有大概的认识吧!人家问你,圆觉五性是什么性啊?你们大家背一背。圆觉 五性主要是,无性随缘有五性,随缘无性皆是圆觉妙性。 「此初凡夫种性也」,这是第一个凡夫种性。不过经上我们知道,佛没说。 佛说的是什么?未成佛。后人定为凡夫性。

  「此二乘种性也。以二乘人。但断六识三毒。离分段生死。故云永舍贪欲。 经云。但尽生死。谓为灭度。其实未得一切灭度。」二乘种性,我们修学时 在十二因缘都搞清了吧!事从那里讲?爱。理是从那里讲?无明讲。因为这 个原因我们知道,我们眼看要修学弥陀要解,蕅益大师他立事一心不乱、理 一心不乱,事持和理持,事持是见思先脱落,那是从那里修啊?不见自性佛 。理一心不乱见自性佛,破无明见自性。因为修学圆觉经,我们也可以了解 弥陀要解,蕅益大师他怎么判,他为什么立事持、理持,原来是根据这个东 西立的。

  「此菩萨种性也。三贤伏二障。地上断二障。」伏二障是未断,按照华严讲 ,断习气才叫断,地上断习气。它和唯识宗所说的不同,唯识宗说现行种子 。华严宗说,现行种子以外还有习气,习气最微细了。

  「论云。分别二障极喜无。六七俱生地地除。」二障,华严判有分别,譬如 烦恼障有分别烦恼障,事障有分别事障,理障有分别理障。这个还浅显,还 有俱生,我们本来就有的,那就和习气有关系了。它有分别、俱生两种,一 旦到地上是分分断俱生,地前是断分别,所以说「地地除」。断分别仅仅说 伏,断俱生才是根本。「六七俱生」,六七识的俱生,俱生我执、法执,分 别是分别我执、法执。 大家想要了解这个,可惜华严宗著作不太齐全。后人作的,清朝续法大师作 五教仪,上面分析得很清楚了。信位菩萨断什么东西,住位菩萨断什么,行 位、向位断什么,地位断什么,把分别我执、分别法执、俱生我执、俱生法 执,说得很详细。前面浅显的断现行,现行我执、现行法执,大家可以找来 看。五教仪,续法作的,不过看那个东西很费脑筋啊!

  「若金刚道后。异熟已空。则二障永断。」金刚道后就是等觉了,没有异熟 识了。等觉以前皆受异熟识,到等觉以后就永断了,转身成佛。「即入如来 大涅槃海」。

  「此不定种性也。若言一切众生皆证圆觉。则各各皆是如来种性矣。」皆是 佛种性。「何有不定之差耶。但彼各人所遇善知识。依各自修因地法行而开 示之。」这是随缘,无性随缘,一切诸法以无性为性,佛也是以无性为性。 所以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

  「因此修习。则有顿渐不同。此不定性。在师不在根。」不是根有五性,在 师根机大小才有不定性。「所谓闻熏成种也。若遇大善知识。以如来正修行 路开导修行。则根无大小。皆成佛果。此显佛性是一因师不定故。楞伽要亲 最胜知识也。」亲近善知识,要亲近最胜的善知识。这个很重要啊!佛问阿 难说,阿难你修佛道和善知识有什么关系?阿难说,我成就果位,善知识占 一半功德。佛说,不对!你成就果位,全部是善知识的功德。

  「此则三乘皆不定摄」,声闻、缘觉、菩萨皆是不定性,看你遇到的是怎么 样的老师了。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此外道种性也」,经上说的。这是在现前,也可 以说是在分别我执、分别法执里头…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弥勒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