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圆满。你戒不圆满,但是在阿弥陀佛的大悲金室中,一点戒也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使你戒律圆满,使我们进入到第一义谛里面来。所以呢,上辈往生者,一定要与第一义谛相应,这是第十三观。
三种人一定要清楚,要知道你是哪一种人。第一种人是利根之人;第二种人是有智慧的人;第三种人就是观像的人,你能观想到这个像就是真实的佛。我们的心往往是一根筋,不能变化,看着像就是看着像,认准这个像一切都不认,就叫钻牛角尖,越钻越进去,后来什么人都可以随便诽谤,没有智慧啊。他没有智慧观察到无能知无能觉的本体遍法界故,山河大地及虚空跟佛像无二无别,看到这个佛像就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这个佛像,法身是。这个佛像就是这个世界,平等故。看到这个像的变化,山河大地也变化,这个佛像可以坏灭,我们人会死掉,大地会变化,证明是一体的。这个佛像有生有灭,地球有生有灭,是故叫化身相。这个佛像是绝对的平等,叫报身像。这个像无能知无能觉,山河大地无能知无能觉,叫法身相。所以法报化在一切处。你观察到阿弥陀佛是这个样子的时候,一相即一切相,一体就是一切体,一心就是一切心,这个时候你就悟了,就是智慧。你有没有这个智慧?我一再强调,这个太重要了,一念会入,一念智慧趣入,如果这样观照一段时间,你就坐着不动,不要吃饭,也不要洗澡,不要想什么东西,一直观,五天就得三法忍,你心里就悟了,真的就悟了,是不可思议境界。所以有机会大家回家去关在房间里坐一坐,看看能不能得到通神,得到神通回来感谢我,得到三法忍也要感谢我,得到欢喜也要感谢我,今天告诉你这么好的法门。
第十四观(上辈观):上辈生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九品往生分成三辈,就是十四观、十五观、十六观。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立即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至诚心就是信心,深心就是愿心,回向发愿心就是行,就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你的行,佛要你去,你要去,是相应的。阿弥陀佛的愿力跟你的愿力相应,愿与我心相应故,名号跟我们的善根相应故,深心、愿心跟我们的相相应故,回向发愿心跟我们的意相应故,就是身口意都相应故。这是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即便往生,立即就会往生。第一个,你的善根就是佛的善根,没有我了,你的善根已经往生,你的信心已经往生。第二个,外面的相是平等相,你的愿已经变成佛的愿力,就是我的相已经往生了。第三个,回向发愿心变成佛的大悲心了,变成回向体了,变成佛陀回向救度众生了。佛陀的回向建立你的大悲心,是佛的大悲心,我的“意”往生了,就是你的心往生了,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你的心了。第一个,你的生命往生了。第二个,你的相是平等相,你的相往生了。第三个,大悲心,你的意已经转为了佛陀的大悲心,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你的意,所以你的意转为佛陀的大悲心,是佛陀的回向心,没有我了,意往生了。所以你的身口意全部往生,当下就往生了,即便往生。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发至诚心就是上辈往生者,就是名号心。深心,深就是相,一切相,阿弥陀佛光明透一切众生心,叫深心,每个众生都有深心,即便往生。有智慧的人一下就没话说了,从此以后干什么?就没事干了。所以何为出家?无事即出家,真正的就没有事了。
但是我们有无始以来的习气啊,所以佛陀在这里讲了二种:一种是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第二种,因地上我们会怎么样?他讲了感应道交的体,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为什么这里讲“当得往生”,前面讲“即便往生”?当得往生的体是怎么回事?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具足一切戒律,这个叫做深心。慈心不杀感应在我身上,如果真正的对阿弥陀佛有这种信心,前面有大悲心、平等心,有你善根的现前,我们的善根变成阿弥陀佛的善根,你同时看到一切众生的善根都具足了,你就不会杀它,就是慈心不杀。第二个,外面一切善法都变成了功德成就,这些功德、福德都是依戒而成就的,就是戒律具足。戒律具足,善根具足,你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佛故。因为你的善根往生,一切众生的生命已经往生了。净土法门是一往生全部往生,一往生一切都往生,即便往生,所以你看到一切众生的生命,跟我生命一样,本来就是往生的体,每个众生都是阿弥陀佛。你看到外面一切都是平等性的功德,就是深心。一切都平等,你就不会起分别心。不起分别是为持戒;起分别就是犯戒。《地藏经》里讲:“起心动念,无非是罪”,罪就是犯戒的行为,众生起心动念就是犯戒。而戒就是我们的心。有人讲,《地藏经》里不是讲了吗,“起心动念无非是罪“,那外面都是罪了,有儿子也是罪了,有家也是罪了,山河大地都是我们的业力,都是我们的罪,所以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世界是罪。把这个世界当作是罪,这是错误的。为什么呢?把这个世界当作是罪,而不认识到你自己的心是罪,不知道你的分别心才是叫罪。你的分别心断了,外面世界是圆满的。因为你有分别心,才会现外面的境界。如果你分别心没有了,外面的境界也就没有了。分别心是恶,外面就变成恶;你的分别心是人道,外面就是人道;你的分别心是天道,外面就是天道。外面你没有资格说它好不好,都由你的分别心而生起的,我们只能说我们的分别心是罪,起心动念是罪,只能说我们的心是罪。犯戒是什么犯戒?是我们的心犯戒。如果你把起心动念的分别心去掉了,就没有戒可犯,这叫做具足众戒,只要分别心没有了,你一切戒就具足。所以不生分别就是不犯戒,生分别者就是犯戒。戒很多,我们没办法去守。八万四千戒,无量戒,所有的戒律都在分别心上面。如果你分别心没有了,一条戒律也没有。如果你有分别心,万戒出现。所以呢,我们想持真戒,必须把你的心把握住。心中不生分别,戒就具足。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花开则见佛。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做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就是说,相信如来是佛,相信我们也是佛,常做如是信,你这样相信,你的戒品就已经具足了。就因为你相信佛是佛,你是你,你就犯戒了。所以呢,如果你犯这个戒,再怎么持戒都是人天福报。唯有守持无分别心,叫持戒者。这是慈心不杀,具足众戒,大家听懂了吗?
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这三心一定要搞懂。反复的听闻,不懂再问,一定要问懂。把头放在手上来问,把自己的生命舍掉来问,问这件事情,因为这件事情关系到我们的直接成就直接解脱和即便往生。所以大家把这段话要反复的听。如果你有真实的菩提心,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应该持此心法。持此心法难不难呢?并不难,就怕你不发誓。
我们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照。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坐下来观照一下,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不断的观察。观是慧的意思,不是照着看着不放,是观察一切众生的善根,无不在阿弥陀佛生命上面,观察这个法界,无非是阿弥陀佛平等心。你具足了,每个众生都具足,只是众生不知道而已。众生不知道,你不跟他走,你自己知道。你一直安住着,观一段时间,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七日观察,观察这个体。七日过后呢,你就把心摄住了。
第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这个也很重要。大乘佛法,都是空有不二的中道思想,都是讲佛、功德和菩萨的体。释迦牟尼佛三转*轮,第一会讲华严,第二会讲小乘,第三会讲大乘方等,讲菩萨、大愿、功德,而第三转*轮是讲大乘佛法。前面讲般若和小乘,是对于当时一些利根的人讲的,而三转*轮是度一切,每个众生都可以成就。所以,第三转*轮是释迦牟尼佛的本心,要度一切众生,给予众生真实利益,使每个众生在三转*轮里度尽。所以大乘佛法非常重要。而大乘佛教基本上不谈般若,也不谈无常寂灭,专谈佛陀的功德、愿力和大悲心、国土,讲这些起什么作用呢?会于般若,与小乘和般若相应,但是不执着它。所以读大乘经典,《无量寿经》就是大乘经典,《妙法莲华经》、《华严经》,方等经典,包括般若经。如果你看几遍般若,你也会懂得这个意思。
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就是一天到七天,没讲死后往生。修行六念,哪六念呢?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无量寿经》讲阿弥陀佛,经典从佛口中出,必定就具备了佛的功德。讲六念,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六念很重要,证明六念具备佛心。念佛摄一切处,念法也是摄一切处,念僧也是摄一切处,为什么呢?念佛,遍一切处;念法,平等一切处;念僧,就是在一切处。在一切处是众生心,平等一切处是佛的报身,遍法界心就是法身。念佛,遍法界故,就是法身。念法,还是遍一切处,叫报身,叫平等性故,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念僧,僧就是化身,还是遍一切处,就是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是入一切众生心;平等性智是入菩萨心;大圆镜智是入佛的心。念佛入佛的心,念法入菩萨的心,念僧入众生的心,叫妙观察智入一切众生心。念施、念戒、念天。念施,布施就是利他,就是不犯过失。舍分别心叫大布施。持五戒也为大布施,持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也叫大布施,持菩萨戒也叫大布施,这叫布施。持戒就是布施。到究竟的地方,舍分别心为大布施。了知法身遍一…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5-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