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6-1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6-1

  (第14、15、16观)

  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感恩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传授这么究竟的法门,他把我们娑婆世界每一个众生转移到西方极乐世界,一个不留,这个恩是难以报尽的。我们内心中要深深顶戴释迦牟尼佛,深深的感恩阿弥陀佛无量劫的修行、大悲心在每个众生心想中完成。

  第十四观(上品观):上辈生想

  上品上生

  前面讲到第十四观,十四观讲了两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体。一个是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即得往生,前面十三观体现出来的都是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另一个是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为什么这样讲?一日至七日往生的体,就是叫我们回光返照、回迷向觉,我们众生对任何东西都有两面的执着,要不就是向佛靠拢,要不就是向自己靠拢。慈心不杀具诸众戒,其实就是不信阿弥陀佛,在我们自性中也照样具足了。信阿弥陀佛又不一样,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从我们自性中显现出来的具诸众戒和慈心不杀,只能是在十法界中。信阿弥陀佛是一个体;信我们十法界的心又是一种体。所以一日至七日是让我们回迷向觉。为什么讲一日至七日呢?就是一日至七日,让我们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从迷向觉。

  后面常常讲到这个问题。从十四观到十六观,这三观,善导大师定为散善,有定善、杂善、散善。什么叫散善呢?就是从众生心中出来的。什么叫定善呢?从观察里面出来的,是定里面出来的。定中的善、散中的善、十三观的杂善,这三种善,万善同归,都是从阿弥陀佛心中生出来的,因为阿弥陀佛摄取了十法界所有的众生,是故不管是散善也好,杂善也好,定善也好,其实都是一个阿弥陀佛。但是即使是定善,如果不了解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就是不了解真实心,说实在话都不能往生,必须要信阿弥陀佛!因为你在观察定里面,如果你不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你观察东方世界,那也是清净庄严国土,但是你就是往生不了,你只能往生到东方。或者你观察自性本来具有的佛性,那也不能往生,只能往生到你自性的十法界,或者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因为你跟阿弥陀佛不相应故,也不能往生。必须要认识到阿弥陀佛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的至诚,阿弥陀佛的深心,阿弥陀佛的回向心,就是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观经》本身是在《无量寿经》后面讲的,它依《无量寿经》而来,不可能独立而成的。从头讲到尾,到现在大家心里面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不管是在你观察的定善里面,还是在杂善里面,还是后面的三观,十四观、十五观、十六观的散善里面,你要知道,一切善法皆是如来之德本,是故在里面,我们随意的选择任何一个善法,都具备了阿弥陀佛,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后面讲“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到最后面还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因为怕众生名号跟善法冲突故,以为散善不要做了,排除别人的散善;杂善也不要做了,人家修十善法也不对了,诽谤别人;人家修定也错了,就自己念一声阿弥陀佛就是对的,这就彻底的违背了佛意。这展现了阿弥陀佛的大包容心,不管是修禅定,还是修种种观察,还是你在家里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一切善法都不能离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所以《观经》讲完以后,大家都应该感受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在一切处。有人不信阿弥陀佛,他也读诵大乘经典、慈心不杀、具诸众戒,也修行六念,他能不能往生呢?他不愿意往生就不能往生,他不信阿弥陀佛也不能往生,必须要信阿弥陀佛。

  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精进勇猛,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无数化佛、比丘,到你面前来,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你对阿弥陀佛生起大善信。因为你心中还不相信无分别心就是持戒,不相信至诚心就是法身,不知道深心就是报身,不知道回向心就是化身,不知道此世界就是阿弥陀佛,是故你有自己个人的修法,这里面隐藏了有一个“我”在,所以到临命终时有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前来接引。事实上不需要他们接引的。因为阿弥陀佛是法报化三身具足的,至诚心就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深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心就是报身,回向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就是化身,久远劫来早已接引,阿弥陀佛是尽未来际在接引着众生,没有刹那一秒钟离开众生,就因为我们内心中有我执,不了知阿弥陀佛,生起了自己个人的做法,把阿弥陀佛排开,所以才产生了一个临命终时的接引。这种临命终时的接引是你心中的迷所致,如果你彻底的没有迷了,其实阿弥陀佛大光明藏现在就已经产生,根本不需要另外一个什么佛来接引。这个世界本来就在阿弥陀佛接引之中,每个众生的自性、法身就是阿弥陀佛接引的无量寿,每个众生平等性的功德就是阿弥陀佛接引的相,这个世界融到我们心里面去,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悲心融到我们心里面去。他的大悲心、他的功德、他的成佛,已经完全在尽虚空遍法界中,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我”来往生,因为我们就是独立的一个妄心,你说这个妄心怎么往生呢?实在没有一个往生的妄心。妄心灭时佛即显时,就是说,这个瓶子打破了,云消雾散,极乐世界就显露出来,全佛即心,全心即佛。所有你的心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你的心,全部显现出来。所以呢,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根本是没有人接引你的,完全是阿弥陀佛的显现,西方极乐世界的显现,大光明藏的显现,整个世界转为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在你个人的习气还没有消除之前,或现比丘、比丘尼,或做沙弥、沙弥尼,或做夫人,或做童男童女,或做一个工作人员,或做一个媳妇、儿子、女儿,你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一种示现。信了阿弥陀佛以后,你活在阿弥陀佛心中,生活在你的生活中,出家就好好出家,在家就好好在家,把自己的事情全部做好。这一切事情都是“应化他方”,等待你这一期教化的结束,就回到你自己的本家了。你来到此世界就是一期的教化,把你的事情完成就回去,就是这个意思。你今天在这个地方干什么?完成你自己最后的一件事情,把你的事情完成了,该“回家”的时候你就“回家”,因为那里本来就是你的家,知道吧?《楞伽经》里讲:“十方三世佛,十方菩萨众,一切国土中,一切众生众,皆从无量寿中出。”觉者即佛,迷者就是凡夫。一念觉,就是应化他方;一念迷,就是执着于此。你迷了,才有后面种种修行;你觉了,就是在此世界“应化他方”。回也自然来也自然,你到这个地方来是自然的,回去也是自然的,这才叫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因为不了知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必然有我执,所以有慈心不杀的名词,有具诸众戒的名词,有读诵大乘经典的名词。其实呢,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这三心就是三藏十二部,一切戒律都在里面了。如果真的具有这三种心,你的心跟佛的心融合了,平等心大悲心自然具足。你的生命全是一个阿弥陀佛,还有“我”存在吗?所以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我存在,第二个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平等的,第三个本身就是大悲心。这个世界没有“我”,谁来犯罪?世界没有“我”,谁来杀生?这个世界已经平等了,谁起分别?阿弥陀佛大悲心已经现前了,还哪里有大悲心可发?所以要认识到:大藏经就在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这就是读诵大乘经典,这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念戒,六念都已经具足了,这就是把小回小向大,叫回向心。就是说,你把你的心全部融到阿弥陀佛的功德中,没有“我”了,一切善法都是阿弥陀佛,就是回向阿弥陀佛。为什么后面又讲要回向呢?“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到西方极乐世界,“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这是以我执的心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以佛心,不是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以我固执的心,要念佛多少啊,读经多少卷啊,种种的功德要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完全可以往生,也可能会上品往生。但是有一念业会现前,这个人刹那时间可能会受一下苦,一转身就出来了,有这么个时间。中品往生在莲花里面,还有一段时间不能出来,为什么?就是怀疑故,执着于“我”故。把《观经》真正搞懂了,就是一个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上品上生。“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就是说,你没有读大乘方等经典,但是你了解第一义谛,比如我在讲的过程中,你把第一义弄懂了,究竟的第一义触动了你的心,一下子心开意解,非常欢喜的接受它,就是我们讲阿弥陀佛,你一下就接受了。深信因果。什么叫深信因果?有人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深信因果,种佛的因必有佛果。现在你是佛的因,你一期教化结束以后,你心里的因就会显现出果来,此因必有彼果,没有佛因哪来佛果呢?你做的是执着的因、凡夫的因,怎么会有成佛的果呢?所以因果是第一义,因果就是第一义。有人认为净空法师讲因果不空是错误的,认为究竟第一义里面没有因果,这种观点完全是错误的。因果就是第一义,佛的因就是佛的果。因果是同时的,只是我们看不到果就不知道因。你现在有成佛的因,但是我们这个身体、习气还在的时候,就是你这一期在示现凡夫的时候,第一义的因已经被你信受了,你信的这个因就是佛的因,而佛果就在佛因里面。等你这一生结束,这个佛果就自然现前。所以你把第一义弄懂了,深信因果,刹那时间,佛果就现前。不谤大乘。你不懂那些经典但…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6-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