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6-1
(第14、15、16觀)
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感恩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傳授這麼究竟的法門,他把我們娑婆世界每一個衆生轉移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個不留,這個恩是難以報盡的。我們內心中要深深頂戴釋迦牟尼佛,深深的感恩阿彌陀佛無量劫的修行、大悲心在每個衆生心想中完成。
第十四觀(上品觀):上輩生想
上品上生
前面講到第十四觀,十四觀講了兩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體。一個是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即得往生,前面十叁觀體現出來的都是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另一個是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爲什麼這樣講?一日至七日往生的體,就是叫我們回光返照、回迷向覺,我們衆生對任何東西都有兩面的執著,要不就是向佛靠攏,要不就是向自己靠攏。慈心不殺具諸衆戒,其實就是不信阿彌陀佛,在我們自性中也照樣具足了。信阿彌陀佛又不一樣,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從我們自性中顯現出來的具諸衆戒和慈心不殺,只能是在十法界中。信阿彌陀佛是一個體;信我們十法界的心又是一種體。所以一日至七日是讓我們回迷向覺。爲什麼講一日至七日呢?就是一日至七日,讓我們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從迷向覺。
後面常常講到這個問題。從十四觀到十六觀,這叁觀,善導大師定爲散善,有定善、雜善、散善。什麼叫散善呢?就是從衆生心中出來的。什麼叫定善呢?從觀察裏面出來的,是定裏面出來的。定中的善、散中的善、十叁觀的雜善,這叁種善,萬善同歸,都是從阿彌陀佛心中生出來的,因爲阿彌陀佛攝取了十法界所有的衆生,是故不管是散善也好,雜善也好,定善也好,其實都是一個阿彌陀佛。但是即使是定善,如果不了解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就是不了解真實心,說實在話都不能往生,必須要信阿彌陀佛!因爲你在觀察定裏面,如果你不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你觀察東方世界,那也是清淨莊嚴國土,但是你就是往生不了,你只能往生到東方。或者你觀察自性本來具有的佛性,那也不能往生,只能往生到你自性的十法界,或者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因爲你跟阿彌陀佛不相應故,也不能往生。必須要認識到阿彌陀佛的功德,回向,阿彌陀佛的至誠,阿彌陀佛的深心,阿彌陀佛的回向心,就是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觀經》本身是在《無量壽經》後面講的,它依《無量壽經》而來,不可能獨立而成的。從頭講到尾,到現在大家心裏面應該有一個基本的概念,不管是在你觀察的定善裏面,還是在雜善裏面,還是後面的叁觀,十四觀、十五觀、十六觀的散善裏面,你要知道,一切善法皆是如來之德本,是故在裏面,我們隨意的選擇任何一個善法,都具備了阿彌陀佛,就是這個意思。爲什麼後面講“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到最後面還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因爲怕衆生名號跟善法沖突故,以爲散善不要做了,排除別人的散善;雜善也不要做了,人家修十善法也不對了,誹謗別人;人家修定也錯了,就自己念一聲阿彌陀佛就是對的,這就徹底的違背了佛意。這展現了阿彌陀佛的大包容心,不管是修禅定,還是修種種觀察,還是你在家裏孝敬父母、尊重師長,一切善法都不能離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所以《觀經》講完以後,大家都應該感受到阿彌陀佛的光明在一切處。有人不信阿彌陀佛,他也讀誦大乘經典、慈心不殺、具諸衆戒,也修行六念,他能不能往生呢?他不願意往生就不能往生,他不信阿彌陀佛也不能往生,必須要信阿彌陀佛。
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精進勇猛,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無數化佛、比丘,到你面前來,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要你對阿彌陀佛生起大善信。因爲你心中還不相信無分別心就是持戒,不相信至誠心就是法身,不知道深心就是報身,不知道回向心就是化身,不知道此世界就是阿彌陀佛,是故你有自己個人的修法,這裏面隱藏了有一個“我”在,所以到臨命終時有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前來接引。事實上不需要他們接引的。因爲阿彌陀佛是法報化叁身具足的,至誠心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深心就是阿彌陀佛的功德心就是報身,回向心就是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心就是化身,久遠劫來早已接引,阿彌陀佛是盡未來際在接引著衆生,沒有刹那一秒鍾離開衆生,就因爲我們內心中有我執,不了知阿彌陀佛,生起了自己個人的做法,把阿彌陀佛排開,所以才産生了一個臨命終時的接引。這種臨命終時的接引是你心中的迷所致,如果你徹底的沒有迷了,其實阿彌陀佛大光明藏現在就已經産生,根本不需要另外一個什麼佛來接引。這個世界本來就在阿彌陀佛接引之中,每個衆生的自性、法身就是阿彌陀佛接引的無量壽,每個衆生平等性的功德就是阿彌陀佛接引的相,這個世界融到我們心裏面去,就是阿彌陀佛的大悲心融到我們心裏面去。他的大悲心、他的功德、他的成佛,已經完全在盡虛空遍法界中,根本沒有一個真實的“我”來往生,因爲我們就是獨立的一個妄心,你說這個妄心怎麼往生呢?實在沒有一個往生的妄心。妄心滅時佛即顯時,就是說,這個瓶子打破了,雲消霧散,極樂世界就顯露出來,全佛即心,全心即佛。所有你的心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你的心,全部顯現出來。所以呢,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根本是沒有人接引你的,完全是阿彌陀佛的顯現,西方極樂世界的顯現,大光明藏的顯現,整個世界轉爲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在你個人的習氣還沒有消除之前,或現比丘、比丘尼,或做沙彌、沙彌尼,或做夫人,或做童男童女,或做一個工作人員,或做一個媳婦、兒子、女兒,你們在這個世界上都是一種示現。信了阿彌陀佛以後,你活在阿彌陀佛心中,生活在你的生活中,出家就好好出家,在家就好好在家,把自己的事情全部做好。這一切事情都是“應化他方”,等待你這一期教化的結束,就回到你自己的本家了。你來到此世界就是一期的教化,把你的事情完成就回去,就是這個意思。你今天在這個地方幹什麼?完成你自己最後的一件事情,把你的事情完成了,該“回家”的時候你就“回家”,因爲那裏本來就是你的家,知道吧?《楞伽經》裏講:“十方叁世佛,十方菩薩衆,一切國土中,一切衆生衆,皆從無量壽中出。”覺者即佛,迷者就是凡夫。一念覺,就是應化他方;一念迷,就是執著于此。你迷了,才有後面種種修行;你覺了,就是在此世界“應化他方”。回也自然來也自然,你到這個地方來是自然的,回去也是自然的,這才叫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因爲不了知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必然有我執,所以有慈心不殺的名詞,有具諸衆戒的名詞,有讀誦大乘經典的名詞。其實呢,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這叁心就是叁藏十二部,一切戒律都在裏面了。如果真的具有這叁種心,你的心跟佛的心融合了,平等心大悲心自然具足。你的生命全是一個阿彌陀佛,還有“我”存在嗎?所以這個世界根本沒有我存在,第二個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平等的,第叁個本身就是大悲心。這個世界沒有“我”,誰來犯罪?世界沒有“我”,誰來殺生?這個世界已經平等了,誰起分別?阿彌陀佛大悲心已經現前了,還哪裏有大悲心可發?所以要認識到:大藏經就在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這就是讀誦大乘經典,這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念戒,六念都已經具足了,這就是把小回小向大,叫回向心。就是說,你把你的心全部融到阿彌陀佛的功德中,沒有“我”了,一切善法都是阿彌陀佛,就是回向阿彌陀佛。爲什麼後面又講要回向呢?“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到西方極樂世界,“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這是以我執的心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以佛心,不是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以我固執的心,要念佛多少啊,讀經多少卷啊,種種的功德要回向西方極樂世界,完全可以往生,也可能會上品往生。但是有一念業會現前,這個人刹那時間可能會受一下苦,一轉身就出來了,有這麼個時間。中品往生在蓮花裏面,還有一段時間不能出來,爲什麼?就是懷疑故,執著于“我”故。把《觀經》真正搞懂了,就是一個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上品上生。“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就是說,你沒有讀大乘方等經典,但是你了解第一義谛,比如我在講的過程中,你把第一義弄懂了,究竟的第一義觸動了你的心,一下子心開意解,非常歡喜的接受它,就是我們講阿彌陀佛,你一下就接受了。深信因果。什麼叫深信因果?有人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深信因果,種佛的因必有佛果。現在你是佛的因,你一期教化結束以後,你心裏的因就會顯現出果來,此因必有彼果,沒有佛因哪來佛果呢?你做的是執著的因、凡夫的因,怎麼會有成佛的果呢?所以因果是第一義,因果就是第一義。有人認爲淨空法師講因果不空是錯誤的,認爲究竟第一義裏面沒有因果,這種觀點完全是錯誤的。因果就是第一義,佛的因就是佛的果。因果是同時的,只是我們看不到果就不知道因。你現在有成佛的因,但是我們這個身體、習氣還在的時候,就是你這一期在示現凡夫的時候,第一義的因已經被你信受了,你信的這個因就是佛的因,而佛果就在佛因裏面。等你這一生結束,這個佛果就自然現前。所以你把第一義弄懂了,深信因果,刹那時間,佛果就現前。不謗大乘。你不懂那些經典但…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6-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