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海里就没有事了。他很自在的把握水性了,怎么飘起来,怎么踩水,怎么做都可以,你不识水性,怎么知道怎么做啊。我掉大海怎么修行都可以,我们识水性啊,我从八岁就会游泳,因为从小就识水性,在水里面长大的,我游过一条很大的河,七八岁的时候就可以游过去,但是呢,我并不是经过苦练来的,是因为,我是经过识水性来的,很轻松的游过去了,把衣服,水瓶拿在水上,然后靠两个脚过江,我们从小就知道水性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到水里去一点事都没有。所以我们修行首先要了解佛性,了解它的道理,再修行就很快了,你不需要搞还没有学佛,就苦行,然后搞的疲倦的要命,很苦,修行不是吃苦,释迦牟尼佛讲的很清楚,吃苦是一种外道的行为,所以首先要懂得道理,道理懂得了,那么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好,现在念佛也好,现前自在,将来自在。我们可以看一看,在我们汉传佛教,大乘部的,所有非常有成就的人,从他小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他一种自在的这个体,都是感觉到仙风道骨,不求名利。就是说那个人可以很轻易的把贪嗔痴放下来,而不是说不断的锻炼这个肉体的苦,而只是轻而易举的把贪嗔痴放下来了,只要一个人住在一个地方不起贪嗔痴就会很自在,你可以看到仙风道骨,可以看到他那个眼睛啊,身体啊,是充满一种圣人超越的状态,而不是让他搞的狼狈不堪,愁眉苦脸,搞的非常苦的这种生活。而是感觉到是圣人,仙人的感觉,是超然的感觉,修道的人把名利心放下来就是那么自在,那么超越,就是与众不同。相貌上面,行为上面,动作上面都是那么淡薄,你可以看出来,圣人就是这种感觉,而不是说不停在吃苦,哪个上面是这样说的呢,我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感觉到修行很吃苦,从小就到东林寺念南无阿弥陀佛,把心搞直就可以了,天天保持着,累了,叫你放香,念一支香休息一下,再念一支香再休息一下。知道你念一个小时累了,休息一刻钟,然后再让你念,他老是在调节当中,没有让我不断的在吃苦,通过这样调节调节,调节到最后,这个心就直了,就像一个钢筋,就直了,而不是说不停的敲。慢慢调,慢慢调不就直了,你这样敲不是敲扁了吗,再敲的话,那钢筋就废掉了,你看云居山成就的那些和尚,出来以后都是仙风道骨的。为什么,他坐在那个地方如如不动,很自在的,你问问云居山的和尚,哪个是那么吃苦啊,都是很自在的状态而成就现生的解脱体,不起贪嗔痴,他就坐的很自在,一支香,一支香的坐,就像我们,现在坐着念佛很累吗,我也不觉得啊,就这样保持一心就可以了,你这个钢筋就直了,你就这样的成就了,你不需要在那加什么功夫了。就这样,不断的训练,你自然而然的就有仙风道骨出来,你就很自在,很多人修行很苦,出来以后不但没有“法”,并且呢看不到一种“道气”,只是这辈子受了一点苦而已。
所以我们这个修行啊,要行中道,放下名利就是修行。什么叫苦行啊,你把你的“名利色”放下来就是苦行,苦行就黑暗消失,光明出来,应该是充满光明的。你把贪心去掉,你的心中就有光明的显现,所以我们真正有真心,有道念的人,修行是很快的,所以要把握诀窍,你不要在肉体上下再大的功夫,我不放下贪嗔痴,不放下名利色,怎么修行都没有用,所以我们要把握理念,从理上修行非常的快速。你比例来讲,你这个礼拜不断的在理上修行,你就一直观察自己在念阿弥陀佛,你不断的理上通达以后,吃饭,穿衣,睡觉,不断的这样观察。我在吃饭,我在睡觉,我在走路。回家去,我在带孩子,我在带孙子,只是一个见分在活动,而见分不是从肉体里出来,如果从肉体里出来,它应该先见到肠子,见到肚子,见到里面,再见到外面,不是的,他没有见到。见分也不从外面,要从外面出来,那我为什么要执着这个肉体呢,哦,这个见分,不是从里面,也不是从外面。从一切相分里,有相就有见,无相就无见,原来见分从相分里出来,所以见到的就是过去你无始以来自己的执着。有一天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你的见分,还是用“见”见,为什么能见到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见”到见到阿弥陀佛,你修圆满了,你的果报就在那个地方。现在是这个果报,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有果必有因,那你因是怎么做的呢。所以你懂得理上念阿弥陀佛,大家等下念佛的时候,注意你是理上念阿弥陀佛,还是事上念阿弥陀佛。理上跟事上念阿弥陀佛差别有多大呢,理上念阿弥陀佛是一日千里啊,一念千里啊,就是说你一念之间可以超越千生呐,事上念阿弥陀佛,就像蚂蚁在地上爬,还不知道能不能得到一定的感受,感官是念阿弥陀佛,好不容易,耳朵听,执着于我,在听阿弥陀佛,事上念阿弥陀佛就非常慢,即便是得到一点三昧,一点定力,但是很快就失去了,因为人的业力啊。为什么呢,人达到一心,即使有一点感受,一种快乐,感觉到心里休息了一下,很快你的业力就把它推翻了,我们的业力就像须弥山一样,非常广,一下子就把我这个念头推翻了,很快就想跟人家讲话,你就感觉到虽然很快乐,非常好,很清静,但是呢,我觉得跟人家讲话还是控制不住的。你看,看到一下殿,“呼”的一下跑出去了,你就不愿意长久地住在那个地方。但是理上通就不一样了,理上通,你在这个地方是这个样子,你走出去还是这样观照,我走,没有我在走,我走出大门,没有一个我走出大门,谁走出大门啊,哦,见分的一个肉体走出大门,见分里面有个我在这里坐着,在外面走。你的见分一直在观照着,你不管怎么走,你都如幻如化,这就是理上通达。理上通达以后,修行就方便了,你不管怎么走,你都没有走。但事上修行,你走就是走,为什么我们说“摩诃般若波罗密”,就是以智慧到彼岸,智慧般若,这个就叫理。因为我们“心”威力多大,心是通理的,我们往往用事,所以事上修行就很辛苦。所以我急迫的想告诉大家一个什么事情呢,我不希望大家修行很苦,就是这个理念,我希望大家修的很快乐,大家跟我一样,很快乐。你走在大殿里面,走在外面,都很快乐,不是大家在这个地方感官一下,念阿弥陀佛,念十声,二十声,觉得师父慈悲,建个大殿让大家念佛,感受到这么点快乐。三分钟热度,过一下子,又在那痛苦了,哎呀,念阿弥陀佛,几点了,一下子看看钟,一下子看看钟,时间怎么还没有到呢,你老是在考虑这个问题就麻烦了,就没有快乐感。所以我要你得到!什么时间不时间的,都是一个见分而已,你就感觉到自己,不牵挂这件事情了,这就是跟理通达了,事上通达就有劳累之苦啊,因为肉体,你的耳根是有劳累的,你的理念可能很坚固。
就像练气功一样,我在印度的时候,有一个女众是北京的,她修小乘的教法,止观,她先观呼吸。因为女众呼吸,她只能到中丹田,不能到下丹田,所有的呼吸在胸部,胸部在心上面,她执着呼吸的时候,她呼吸,最多到胸口这个地方,不能下去了。这个止观法门,观呼吸,一般是男众可以修的,女众是不能修的,女众修心会发闷,知道吗,你看,男众走路很稳,女众走路就不会稳,因为丹田无力啊,女众只有上部分有力,下部分一推就倒了,男众下身很有力,站在那个地方像一座山一样,女众你吓她一下就倒了。为什么呢,因为她呼吸不能到丹田,她气不能达到脚底,所以你在呼吸的时候,一直这样闷着,一直这样闷着,到最后很辛苦,呼吸到中丹田的时候,她就守呼吸,守呼吸,最后那个气就闷在胸口,闷的要命,到最后全身压力很重,就很痛苦,后来呢,心就发闷,其实对女众不能讲呼吸法门,讲呼吸法门对女众有伤害。后来我告诉她这种大乘的教法,放弃了小乘教法,她自己把自己放松了。放松了以后,她觉得好舒服,这种自然啊,这种环境啊,跟心完全合一了,我活在自然之中,她马上就放轻松了,气就通了。很多练气功的人老是注重自己的呼吸,注重自己的气体,重视自己的周天,搞的自己很疲倦,很辛苦,但是转的时候,有一点味道,感觉气动了,哎呀,这个背心后面在跳了,这个肩膀有气在动了,这头也动了,他老是看什么地方动了,什么地方动了,我看到有气过来了,周天快通了,一天到晚搞这个东西,当时一下子可以,确实感觉到气定住了,身体没有了,身体被一股气顶在那个地方,然后就像一个柱子一样不动,时间久了,身体老是撑在那个地方,撑着以后,你的身体就会疲倦了。好像一股气把你撑着,天地跟你融成一体,但是你这个肉体会僵硬,你这个肉体会僵,你这个肉体不动的时候,就会变僵,僵的时候就发酸,时间久了就酸了。骨头不断的活动才舒服啊,老是不动,时间久了血液就不通了,肉体就发酸,一酸就想放松自己。知道这个好,但是还想放松一下自己,在外跳一下才好,感觉急迫的想活动一下。但是这种味道又蛮好受,可是酸胀的感觉会让你放弃,急迫的想出来,所以很多人一出去就蹬脚了,你看到没有,一出去弯弯腰,蹬蹬脚,头歪一歪,为什么要这样搞一搞呢!他当时在一种境界里面,确实是很有味道,我看演净就是这样的,他每一次打坐起来以后就弯弯腰啊,压压腿啊,这样搞一搞,因为坐久了,肉体僵硬嘛,他要活动一下,就舒服一点,就放松了,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很多打坐的人出来都这样,把肉体伸展一下,活动一下,为什么呢,这就是他不能长期住在那种境界里,保持不了多久,很快就想出来,虽然住在那种禅定的境界,确实很舒服,很有感受的,保持不了多久,很快就要放弃它。
所以我们走在外面去,你可以唱歌,你可以跳舞,你只要不唱坏话,你不要伤害别人,不要伤害自己就可以了。你可以走路,你可以吃饭,穿衣,睡觉,你的身体可以多利益众生,你见分里面没有我在做啊,你一直在观照一直在观照着,时间久了以后,熟能生巧。我开车子的时候,开的…
《《佛说阿弥陀经》开示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