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六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六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晚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道场内男居士约三十多人

  

  ●简述禅定

  ——戒能生定,由定生慧,这是三无漏学。

  第二个问题: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请法师开示都有哪些禅定?

  这个禅定啊,有世间定,有出世间定。这个说法有几种,大概说一下。这个定,必须得由戒生定,才为正定。如果不从戒生定,就有可能走到岔路上去。所以说戒能生定,由定生慧,这是三无漏学。由于我们严格持戒,我们就会得到各种的禅定。有欲界的禅定,还有色界的禅定,还有无色界的禅定。今天跟大家介绍一下色界的禅定。

  也就是第一禅,第一禅那善意识,这个时候的意识都是好的,称为善意识,包括寻、伺、乐、喜、制心一处。刚开始有寻有伺,这个伺啊,就是代表侦察、观察,趁机而入,就是有觉性在那块。由于寻、伺、乐,生起了禅悦的喜乐,有乐有喜,来达到制心一处,就是心归到一块儿了,不再散乱。这是第一禅。

  第二禅呢,有伺、乐、喜、制心一处,这里没有包括寻,这里就不用寻了,已经是第二禅了。

  第三禅,禅那善意识包括快感、喜,制心一处。这里伺和乐已经没有了,又进一步提高,有快乐、喜悦,还有制心一处。

  第四禅,愉快,制心一处。那种快感没有了,光有一种清净、快乐、愉快。那快感没有了,这个喜也没有,完全是一种愉快,就可以制心一处。

  第五禅,定舍。这些地方也不住了,刚开始还有点意思,后来就把这些也放下。这是色界里的五种禅定。这五种禅定,也有把它分成是四种禅定,就是第一不算,可以说成四种禅定。实际上都差不多少,有了这些禅定,在色界之中就有相应的果报。生到第几天哪……第几天,它都有相应的果报。

  下面继续介绍,成熟于无色界之善业。在无色界中,有四种产生相应之报的无色禅定,也就是果报。无色禅,第一禅就是善意识:空无边处,在空无边处。第二禅,就是善意识:于识无边处。第三,于无所有处。第四,于非想非非想处。因为这些禅都没离开生死轮回,还都在生死轮回里,我们知道这个就可以了。

  附录:三界。

  三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一、欲界,为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

  其中,人道中有东、西、南、北四大洲。

  然后有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二、色界,为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

  色界中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初禅有三天:(一)梵众天。(二)梵辅天。(三)大梵天。

  二禅有三天:(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光音天。

  三禅有三天:(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

  四禅有九天:(一)福生天。(二)福爱天。(三)广果天。(四)无想天。(五)无烦天。(六)无热天。(七)善见天。(八)善现天。(九)色究竟天。

  三、无色界,为色相俱无,但还有心识,是极深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 

  无色界中有四禅天,又叫做四空处。(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又名不用处)(四)非想非非想处天。

  此三界的众生,都没有超出生死轮回,还都属于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无论在哪个层次,都不可以执著,必须努力修持,以超脱三界,证得圣果。

  我们主要想说的禅定,就像禅宗所说的,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讲的:什么叫禅?就是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就为禅。那什么叫坐呢?就是坐见本性为坐。这就非常直接,不走这个渐教,直接走这个顿悟。这对我们修行是很重要的。

  修行中虽然有它的渐次,但我们知道渐次有它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就是我们会生起执著,觉得我已经修到第几禅定了。只要你知道你修到第几禅定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执著,你的知见就起来了。就不肯放下你那种执著再往前走,像刚才讲了,执著这个乐啊、喜啊、快感啊、愉快啊……就走不动了,就留在那个地方,也可能留在这个色界里了。这种快感都是人们平时所得不到的,不是我们说的那个快感,那种愉快。比那要好出可能是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几万倍……是平时所没有的。但它也没有离开你的分别心,这个了脱生死还是不可以的,只能是寿命的延长,得到一种享受,一种感官的享受。

  我们要求的应该超出这些感觉,不要在感觉知见上下功夫,要直接超越。就像刚才讲的,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那一心不乱就是制心一处的意思。一切相,包括所有的禅,这五种禅定,还有下边的这个空无边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还有非想非非想处。这些定都要把它放下,就是粗的要放下,细的也要放下。这地方它有很多的岔道。我们由于平时可能对喜乐,或快感,或愉快,有了贪恋的时候,在这个禅定中,就生起贪心,就迈不动腿了,就以为自己证到什么,而且是一种如何如何,这也是很危险的。

  我们必须在平时要培养舍的这个能力,不住。就算生起一点欢喜,包括气脉暖和了,身体觉得挺轻快,心里挺愉快:“哎呀!可好了!”这话不能讲。“哎!今天坐禅可好可舒服了。”到处告诉,这就不好了。你觉得只是告诉了,实际上你已经住在那里了。马上就得舍掉,不算个什么,离了脱生死还远呢!了脱生死,如救头燃,就是说头上着火了,马上就得救,你不救,一会就烧枯了,烧死了,就那么着急。没有机会去搞那些什么乐啊、喜啊、愉快啊,没有机会,根本连想都不想。这是我们在修行中应该十分注意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我们在修行中有时候起烦恼?就是因为我们有一点小小的境界,就住在那块了。而去猜测、对比、比量:大概我证到初果了吧,我证到二果了,我几禅定了。就在那想这些事,我现在是不是圣人啦,我能不能离地走啊?观察自己。他觉得没人知道,就自己心里想,过一会跟一个人说:“我就告诉你,你别告诉别人啊!”实际上,你已经在这里摔了一个大跟头,而你还不知道,还以为谁都不知道,谁也不能判我什么罪。实际上内心早就判你了,已经停在原地,进入化城里去了。所以说在修行中,这些感觉不应该要。不能等感觉来的时候再克服,必须在平时锻炼,平时不能生起欢喜。

  比如说今天斋堂吃饭——“这个饭哪,哎!做得真好!”你不能一个劲地想:“哎呀!这真好,比昨天强多了,比前天也好,以后天天这么做才好呢!”你不断地训练你的感觉,训练了你的住,最后在禅定中同样也会住的。怎样不住于这些感觉呢?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是在饮食上,在身体感触上,还是走路上,在眼耳鼻舌身意上,一切都要不住,不进行思惟。不住啊,一个是不看,收回六根;一个就是见了也不作思惟,见如同没见,就是见我也不作思惟,不让自己起分别。由于我们平时的努力,不进行思惟,当这些感觉来的时候它就差,不是那么强烈,感觉敏感性也差了。

  你看一个人怕疼的时候,你说我拿火烧他,火还没到跟前呢,他连喊带叫:“哎呀!可疼死了!”他为什么疼啊?因为他提前有一个意识在做作,在作用。如果你没有防备,也没有想,有时候钉子扎到脚里还没感觉疼呢,等拔出来才感觉疼:“哎呀!怎么疼了?”后来才产生疼,这就是我们是否提前训练它的关系。

  所以我们在平时一定要训练自己,不要在感觉上下功夫。如果你在感觉上下功夫,你修得再多、再好,也顶多到这个色界就出不去了。特别是我们在有了禅定功夫的时候,正坐着,突然一个桃进嘴了。哎呀!这甜哪,比平时吃的桃甜多了,好多了,满口的津液,而腹部还饱满。这也不用嚼,也不用吸的,桃就进嘴了,比我们平时吃的时候的感觉还好,还实在。你想一想,你是不是生起一种欢喜,希望天天这样?你要生起了欢喜,而天天希望这样,你就住在这里了。所以说这个不行。

  那修定之中,空无边处能不能住呢?也不能住。这个空,无边无沿。实际上这个空并不是真空,是你用意识心所产生的空,意识心没断所产生的空,并不是真空,而是你还有一个念头产生的空,只不过是太微细,你察觉不出来。还有识无边处。“识”就是认识,知道。这个无边处,广阔无痕。还有无所有处,什么都没有,他以为这就是修到果位了,什么都没有,“我已经清净了,干净了。”你不知道这种无所有和识无边处,还有空无边处,这都是微细的识在起作用,都差不多。最后还有一个非想非非想处,不是想,他不用想,连不想的概念也没有了,非非想也没有了。非想非非想,连那个非想啊,他也不要了。有的就认为自己已经进入涅槃了。

  佛经上不是有那个故事吗,佛在世的时候有个僧人,得了四禅,生了慢心,以为自己得了四果,结果临终的时候见到四禅的境界,最后他就诽谤佛法,说佛说法不真实,还说涅槃怎么样,怎么我又出来了,没涅槃呢?他以为已经成就了,实际上他不知道,他已经堕落四禅中。这些问题都在于我们用识,不肯放下。觉得放下了我们的想法,放下我们的分别,人活着没有意思。虽然他放下了很多,但是终归不敢彻底放下。就像黄檗禅师说的,不敢去像木头一样。就是像木头,一点想法都没有,就像死了一样,他不敢,总得保持一个念头,他要创造一个无念,创造一个无所有。他处在那个环境里。

  (编者注:《大智度论》卷十七:佛弟子中有一比丘,得四禅,生增上慢,谓得四道。得初禅谓是须陀洹,第二禅时谓是斯陀含,第三禅时谓是阿那含,第四禅时谓是得阿罗汉…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参禅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