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六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六
◎妙祥法師 講述
時間: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叁晚
地點:遼甯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聽衆:道場內男居士約叁十多人
●簡述禅定
——戒能生定,由定生慧,這是叁無漏學。
第二個問題: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請法師開示都有哪些禅定?
這個禅定啊,有世間定,有出世間定。這個說法有幾種,大概說一下。這個定,必須得由戒生定,才爲正定。如果不從戒生定,就有可能走到岔路上去。所以說戒能生定,由定生慧,這是叁無漏學。由于我們嚴格持戒,我們就會得到各種的禅定。有欲界的禅定,還有色界的禅定,還有無色界的禅定。今天跟大家介紹一下色界的禅定。
也就是第一禅,第一禅那善意識,這個時候的意識都是好的,稱爲善意識,包括尋、伺、樂、喜、製心一處。剛開始有尋有伺,這個伺啊,就是代表偵察、觀察,趁機而入,就是有覺性在那塊。由于尋、伺、樂,生起了禅悅的喜樂,有樂有喜,來達到製心一處,就是心歸到一塊兒了,不再散亂。這是第一禅。
第二禅呢,有伺、樂、喜、製心一處,這裏沒有包括尋,這裏就不用尋了,已經是第二禅了。
第叁禅,禅那善意識包括快感、喜,製心一處。這裏伺和樂已經沒有了,又進一步提高,有快樂、喜悅,還有製心一處。
第四禅,愉快,製心一處。那種快感沒有了,光有一種清淨、快樂、愉快。那快感沒有了,這個喜也沒有,完全是一種愉快,就可以製心一處。
第五禅,定舍。這些地方也不住了,剛開始還有點意思,後來就把這些也放下。這是色界裏的五種禅定。這五種禅定,也有把它分成是四種禅定,就是第一不算,可以說成四種禅定。實際上都差不多少,有了這些禅定,在色界之中就有相應的果報。生到第幾天哪……第幾天,它都有相應的果報。
下面繼續介紹,成熟于無色界之善業。在無色界中,有四種産生相應之報的無色禅定,也就是果報。無色禅,第一禅就是善意識:空無邊處,在空無邊處。第二禅,就是善意識:于識無邊處。第叁,于無所有處。第四,于非想非非想處。因爲這些禅都沒離開生死輪回,還都在生死輪回裏,我們知道這個就可以了。
附錄:叁界。
叁界分爲欲界、色界、無色界。
一、欲界,爲有淫食二欲的衆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
其中,人道中有東、西、南、北四大洲。
然後有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二、色界,爲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屬之。
色界中分爲:初禅、二禅、叁禅、四禅。
初禅有叁天:(一)梵衆天。(二)梵輔天。(叁)大梵天。
二禅有叁天:(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叁)光音天。
叁禅有叁天:(一)少淨天。(二)無量淨天。(叁)遍淨天。
四禅有九天:(一)福生天。(二)福愛天。(叁)廣果天。(四)無想天。(五)無煩天。(六)無熱天。(七)善見天。(八)善現天。(九)色究竟天。
叁、無色界,爲色相俱無,但還有心識,是極深禅定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
無色界中有四禅天,又叫做四空處。(一)空無邊處天。(二)識無邊處天。(叁)無所有處天。(又名不用處)(四)非想非非想處天。
此叁界的衆生,都沒有超出生死輪回,還都屬于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無論在哪個層次,都不可以執著,必須努力修持,以超脫叁界,證得聖果。
我們主要想說的禅定,就像禅宗所說的,就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講的:什麼叫禅?就是外離一切相,內一心不亂就爲禅。那什麼叫坐呢?就是坐見本性爲坐。這就非常直接,不走這個漸教,直接走這個頓悟。這對我們修行是很重要的。
修行中雖然有它的漸次,但我們知道漸次有它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就是我們會生起執著,覺得我已經修到第幾禅定了。只要你知道你修到第幾禅定的時候,就已經有所執著,你的知見就起來了。就不肯放下你那種執著再往前走,像剛才講了,執著這個樂啊、喜啊、快感啊、愉快啊……就走不動了,就留在那個地方,也可能留在這個色界裏了。這種快感都是人們平時所得不到的,不是我們說的那個快感,那種愉快。比那要好出可能是幾十倍、幾百倍、幾千倍、幾萬倍……是平時所沒有的。但它也沒有離開你的分別心,這個了脫生死還是不可以的,只能是壽命的延長,得到一種享受,一種感官的享受。
我們要求的應該超出這些感覺,不要在感覺知見上下功夫,要直接超越。就像剛才講的,外離一切相,內一心不亂。那一心不亂就是製心一處的意思。一切相,包括所有的禅,這五種禅定,還有下邊的這個空無邊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還有非想非非想處。這些定都要把它放下,就是粗的要放下,細的也要放下。這地方它有很多的岔道。我們由于平時可能對喜樂,或快感,或愉快,有了貪戀的時候,在這個禅定中,就生起貪心,就邁不動腿了,就以爲自己證到什麼,而且是一種如何如何,這也是很危險的。
我們必須在平時要培養舍的這個能力,不住。就算生起一點歡喜,包括氣脈暖和了,身體覺得挺輕快,心裏挺愉快:“哎呀!可好了!”這話不能講。“哎!今天坐禅可好可舒服了。”到處告訴,這就不好了。你覺得只是告訴了,實際上你已經住在那裏了。馬上就得舍掉,不算個什麼,離了脫生死還遠呢!了脫生死,如救頭燃,就是說頭上著火了,馬上就得救,你不救,一會就燒枯了,燒死了,就那麼著急。沒有機會去搞那些什麼樂啊、喜啊、愉快啊,沒有機會,根本連想都不想。這是我們在修行中應該十分注意的一件事情。
爲什麼我們在修行中有時候起煩惱?就是因爲我們有一點小小的境界,就住在那塊了。而去猜測、對比、比量:大概我證到初果了吧,我證到二果了,我幾禅定了。就在那想這些事,我現在是不是聖人啦,我能不能離地走啊?觀察自己。他覺得沒人知道,就自己心裏想,過一會跟一個人說:“我就告訴你,你別告訴別人啊!”實際上,你已經在這裏摔了一個大跟頭,而你還不知道,還以爲誰都不知道,誰也不能判我什麼罪。實際上內心早就判你了,已經停在原地,進入化城裏去了。所以說在修行中,這些感覺不應該要。不能等感覺來的時候再克服,必須在平時鍛煉,平時不能生起歡喜。
比如說今天齋堂吃飯——“這個飯哪,哎!做得真好!”你不能一個勁地想:“哎呀!這真好,比昨天強多了,比前天也好,以後天天這麼做才好呢!”你不斷地訓練你的感覺,訓練了你的住,最後在禅定中同樣也會住的。怎樣不住于這些感覺呢?也就是說,我們不管是在飲食上,在身體感觸上,還是走路上,在眼耳鼻舌身意上,一切都要不住,不進行思惟。不住啊,一個是不看,收回六根;一個就是見了也不作思惟,見如同沒見,就是見我也不作思惟,不讓自己起分別。由于我們平時的努力,不進行思惟,當這些感覺來的時候它就差,不是那麼強烈,感覺敏感性也差了。
你看一個人怕疼的時候,你說我拿火燒他,火還沒到跟前呢,他連喊帶叫:“哎呀!可疼死了!”他爲什麼疼啊?因爲他提前有一個意識在做作,在作用。如果你沒有防備,也沒有想,有時候釘子紮到腳裏還沒感覺疼呢,等拔出來才感覺疼:“哎呀!怎麼疼了?”後來才産生疼,這就是我們是否提前訓練它的關系。
所以我們在平時一定要訓練自己,不要在感覺上下功夫。如果你在感覺上下功夫,你修得再多、再好,也頂多到這個色界就出不去了。特別是我們在有了禅定功夫的時候,正坐著,突然一個桃進嘴了。哎呀!這甜哪,比平時吃的桃甜多了,好多了,滿口的津液,而腹部還飽滿。這也不用嚼,也不用吸的,桃就進嘴了,比我們平時吃的時候的感覺還好,還實在。你想一想,你是不是生起一種歡喜,希望天天這樣?你要生起了歡喜,而天天希望這樣,你就住在這裏了。所以說這個不行。
那修定之中,空無邊處能不能住呢?也不能住。這個空,無邊無沿。實際上這個空並不是真空,是你用意識心所産生的空,意識心沒斷所産生的空,並不是真空,而是你還有一個念頭産生的空,只不過是太微細,你察覺不出來。還有識無邊處。“識”就是認識,知道。這個無邊處,廣闊無痕。還有無所有處,什麼都沒有,他以爲這就是修到果位了,什麼都沒有,“我已經清淨了,幹淨了。”你不知道這種無所有和識無邊處,還有空無邊處,這都是微細的識在起作用,都差不多。最後還有一個非想非非想處,不是想,他不用想,連不想的概念也沒有了,非非想也沒有了。非想非非想,連那個非想啊,他也不要了。有的就認爲自己已經進入涅槃了。
佛經上不是有那個故事嗎,佛在世的時候有個僧人,得了四禅,生了慢心,以爲自己得了四果,結果臨終的時候見到四禅的境界,最後他就誹謗佛法,說佛說法不真實,還說涅槃怎麼樣,怎麼我又出來了,沒涅槃呢?他以爲已經成就了,實際上他不知道,他已經墮落四禅中。這些問題都在于我們用識,不肯放下。覺得放下了我們的想法,放下我們的分別,人活著沒有意思。雖然他放下了很多,但是終歸不敢徹底放下。就像黃檗禅師說的,不敢去像木頭一樣。就是像木頭,一點想法都沒有,就像死了一樣,他不敢,總得保持一個念頭,他要創造一個無念,創造一個無所有。他處在那個環境裏。
(編者注:《大智度論》卷十七:佛弟子中有一比丘,得四禅,生增上慢,謂得四道。得初禅謂是須陀洹,第二禅時謂是斯陀含,第叁禅時謂是阿那含,第四禅時謂是得阿羅漢…
《二〇〇六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