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为有法,应是不欺诳之了别,是能获得自抉(择)义(境)之了别故,若言不遍,应言有遍,盖能获得自抉义之了别,是自身非欺诳识之性相故。若根本许,仍以已决智作为有法,应是新证之了别,是量故。此是正因,若许,仍以彼作为有法,应非新证之了别,是证已证之了别者,即彼有法故。
又有人说:对自之所量(境)非欺诳之了别,为量之性相。为反诘此说,则以对自之所量非欺诳之了别作为有法,凡有量,皆应有尔,盖尔是量之性相故。汝已许此因理。若许,则以瓶作为有法,对自之所量,应有非欺诳之了别,有量者。有一切智之量故。若许,仍以瓶作为有法,于自之所量,应无非欺诳之了别,自之所量无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瓶作为有法,自之所量应无,尔之所量无者,尔是物质故。
有人说:离分别复无错乱新生不欺诳之了别,为现量之性相。为反诘此说。
有人说:以第一刹那相智作为有法,应是现量,是离分别复无错乱新生非欺诳之了别故。若许,则应是现量,许故。所不能许者,若言现量第二刹那,是现量故,则为不遍。自宗之过失者,以瓶作为有法,应是离分别复无错乱新生非欺诳之了别,是现量故。其因及后陈皆易解。
有人说:离分别之了别,为现量之性相。为反诘此说,则以将雪山见为青色之根识作为有法,应是现量,是离分别之了别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为有法,应是离分别之了别,是无分别识者,是根识故。若根本许,仍以彼作为有法,应非是现量,非是不错乱之识者,是错乱识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为有法,应是错乱识,是颠倒识故。
庚一、自宗讲量性质
自宗云:新起非欺诳之了别,为量之性相。在所言量之性相 (定义)整个概念上,言新起,非欺诳,了别等三个特点,有其必然的作用,即言以新起,排除已决智是量,言以非欺诳,排除伺察识(分别意)是量,言以了别,排除有色根(浮尘根)是量故。
庚二、讲现量
量,分为现量,比量二种,其各别之性相及相依等,于下面当叙述之。
谓离分别不错乱之了别,为现知觉(量)之性相。此分为,五根现觉,意现觉,自证现觉,瑜伽(相应)现觉四种。
辛一、讲五根现觉(量)
根现觉分为二目:
一、谓依成为自己不共增上缘有色根生起之一,离分别不镨乱之了别,为根现觉之性相。
二、分为三种:1.成为根现觉之量,谓如执色根现觉之第一刹那。2.成为根现觉之已决智,谓如执色根现觉之第二刹那。 3.成为根现觉之见而未定之(知)觉,谓如对悦耳之音乐极贪恋者相续中之执色根现觉。
复次,根现觉分为五种:
1.执色根现觉,谓依成为自己不共增上缘之眼根及成为所缘缘之色生起之一,离分别复无错乱之了别,为执色根现觉之性相。
2.执色根现觉,谓依成为自己不共增上缘之耳根及成为所缘缘之声生起之一,离分别复无错乱之了别,为执声根现觉之性相。
3.执香根现觉,谓依成为自己不共增上缘之鼻根及成为所缘缘之香生起之一,离分别复无错乱之了别,为执香根现觉之性相。
4.执味根现觉,谓依成为自己不共增上缘之香根及成为所缘缘之味生起之一,离分别复无错乱之了别,为执味根现觉之性相。
5.执触根现觉,谓依成为自己不共增上缘之身根及成为所缘缘之触生起之一,离分别复无错乱之了别,为执触根现觉之性相。
辛二、讲意现觉
意现觉分为二目:
一、谓依成为自己不共增上缘意根生起之一,离分别复无错乱了别他(境)之识,为意现觉之性相。
二、分为三种:1.成为意现觉之量,谓如他心通(即了解对方心思之认识)之第一刹那。2.成为意现觉之已决智,谓如他心通之第二刹那。3、成为意现觉之见而未定之觉,谓如对美丽之色极贪恋者相续(心流)中之执声意现觉。
辛三、讲自证现觉
自证现觉分为二目:
一、谓能持相,为自证分之性相;谓离分别复无错乱之能持相,为自证分现觉之性相。
二、分为三种:1.成为自证分现觉之量,谓如感受眼识自证分现觉之第一刹那。2.成为自证分现觉之已决智,谓如感受眼识自证分现觉之第二刹那。3.成为自证分现觉之见而未定觉(此处所言之“觉”,为“知觉”;“现觉”,为“直觉",与感性直觉相似。)谓如数论派哲学家相续中感受识为乐之自证分现觉和胜论派哲学家相续中感受识为乐之自证分现觉。以及顺世派哲学家相续中感受为比量之自证分现觉等。
辛四、讲瑜伽现觉
瑜伽现觉分为二目:
一、谓依成为自己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禅定生起之一,圣者相续中离分别复无错乱了别他之智,为瑜伽现觉之性相。
二、分为二种:
1.成为瑜伽现觉之量;2.成为瑜伽现觉之已决智。但无成为瑜伽现觉之见而未定之觉者,盖凡为瑜伽现觉。自之所量境皆定故,如《释量论》云:“由大智所见,一切相皆定”。虽有成为瑜伽现觉之已决智,但如一切智之第二刹那,并非已决智者,凡一切智,皆为量故,如《释量解脱道论》云:“吾人愈从内心审度思量未觉察到一切智有非新证者”。又如《量除意蔽论》云:“谓唯由前念量执持之故,即成为已决智,则一切智第二刹那以上,则有成为已决智过失等,将有无数驳斥之理,于下论述之”。
复次,谓离分别新起非欺诳之了别,为现量之性相。现量分为:自证现量,五根现量,意现量,瑜伽现量四种。
谓唯向内缘成为单执离分别新起复非欺诳之了别,为自证现量之性相。
谓依成为自己不共增上缘有色根所起离分别新起复非欺诳之了别,为五根现量之性相。此分为执色根现量等五种。
谓依成为自己不共增上缘意根所起分别新起复非欺诳之了别,为意现量之性相。此分为执色意现量等六种。
谓依成为自己增上缘止观双运禅定现证细无常及粗细补特伽罗无我任何一种之圣者相续中了别他之智,为瑜伽现量之性相。此分为现证细无常之量,现证粗补特伽罗无我之现,现证细补特伽罗无我之量三种。
辛五、讲似现觉(量)
讲似现觉分为二目:
一、谓于自己见境错乱之了别,为似现觉之性相。此与错乱 (认)识同义。
二、分为七种,谓六种似现分别及一种似现无分别。
六种似现分别,列举如下:
谓错乱分别,如执声音常住。
谓世俗分别,如了解声音无常之比度(推理)。
谓比度分别,如成为执常住心(思维)之分别。
谓从比度生起之分别,如于比度之后生起之分别。
谓忆念分别,如于今日回忆过去事之分别。
谓现欲分别,如于今日渴望未来事之分别。
似现无分别虽有若干种,兹分为成为意识之似现无分别及成为根识之似现无分别二类。前者之相依,已如前述。后者分为四种:
谓错因在依(主观)上,如患眩目病者,对一个月亮见为两个月亮之根识。
谓错因在处所上,如乘舟,见树木行动之根识。
谓错因在境(客观)上,如急邃旋转之火,见其旋转如轮之根识。
谓错因在等无间缘上,如由于嗔恚扰意,见大地为红色之根识。
无分别颠倒识,无分别似现觉,见无为有之识等同义。
庚三、讲比量
谓据自依正确因,直接新生,非欺诳之执著了别,为比量之性相。此分为三种。
一、物力比量,谓如以所作性为因,了解声音无常之比量。
二、世许比量,谓如以存在于分别之上为因,而了解将兔说为月之比量。
信仰比量,谓如以经过三种观察订正之教典为因。了解“施致财富,守法安乐”教典所显示之意义是非欺诳之比量。
谓物力比量虽遍于世许比量;但凡是现觉,非皆为现量者,执色根现觉之第二刹那,非是量故,应如是者,彼与了解声音无常比量之第二刹那,皆为已决智故。如《合理论》云:“现与比之第一刹那皆为量,而成为彼等之等流(延续)所成部分非异故,排除此诸后刹那皆非量”。
复次,从言诠门分为二种,谓自利比量,利他比量。前者与比量同义,后者与真能立语同义。在此,
有人说:谓依据自依所立正确因,对自之所量隐秘事物,新生非欺诳之执著了别(所持见解之认识),为比量之性相。为反诘此说,则以兔角作为有法,应是据自依所立正确因,对自之所量隐秘事物,新生非欺诳之执著了别,是比量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为有法,应是比量,是随后比度之量故。若言此理不遍,则应言有遍者,盖比度,随后比度之量,自利比度三词同义故。
辛一、附讲执因心(思维)
附讲执因心(思维)分为二目:
一、性相,谓本人对声是所作性,又凡是所作皆是无常性之任何一种皆非欺诳(有正确认识),复依其自身之因缘所作性产生之以所作性为因(理由)又是了解声音无常比度因素之相符事,即以所作性为因(理由)成立声音无常之真正敌论者相续中之了别(认识),为本人以所作性为因成立声音无常执因(理由)心(思维)之性相。
二、分类有二:
l、为衡量声音是所作性,乃以所作性为因(理由)成立声音无常之执因心者,谓本人对声音是所作性既有正确认识,又本人依其因缘所作性而以所作性为因(理由),又是了解声音无常比度(推理)因素之相符事,即以所作性为因成声音无常之真敌论者相续中之了别(认识)。此复分为三种:
(1)衡量声音为所作性,乃以所作性为因(理由),变为成立声音无常之执因心之现觉者,谓如以所作性为因成立声音无常之真敌论者相续中衡量声音为所作性之现觉。
(2)衡量声音为所作性,乃以所作性为因(理由)。变为成立声音无常之执因心之比度者,谓如其相续中,衡量声音为所作性之比度。
(3)衡量声音为所作性,仍以所作性为因(理由),变为成立声音无常之执因心之已决智者,谓如其相续中,衡量声音为所作性之比度之第二刹那等。
2.为衡量凡是所作皆是无…
《藏传因明学 因明学启蒙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