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因明学 因明七论入门▪P2

  ..续本文上一页取境之性相,比如:推论声是无常之比量所见无常;现见青色根识所见之青色,分别瓶言诠差别之瓶;农夫耕耘具足种子、水肥、温湿之田地。

  所量,从证悟法方面分为:自相及共相二种;或又分为所量现实事物等三种。谓能真正表达功能,为自相之性相,犹如青色;或如未混合方位时间而存在之物。不能真正表达功能之法,为共相之性相;或为方位时间相混合而现见之显境,比如:分别心现见鼓腹而有底盘之物。 由观量所见,为所量现实事物之性相,比如青色。由比量所知,为所量隐秘事物之性相,比如青色之无常。或谓由经验之力观察增益,为前者之性相;或谓由因理之力观察增益,为后者之性相。谓依经过三种观察所订正之圣教所证悟,为所量极隐秘事物之性相,比如:由施造福、守法安乐之圣教所示之义为不虚诳。

  附述:谓由名言所理解,为所诠之性相,分为:由执著言语思维之力说出之语言所理解之义,为执著所诠之性相;由言语思维分别识所见力说出之语言所理解义,为由执著所诠说出直接所诠之性相,比如瓶之总义(即抽象之瓶)。

  执著所诠分为:直接执著所诠及间接执著所诠二种。比如:由依诠表瓶无常之言语理解瓶为无常,瓶非常住(永恒不变)。

  又所诠分为:讲说时之所诠、入物时之所诠。前者分为:执著所诠,真正所诠二种。后者不分类。讲外境终。

  二、讲具境——认识论

  能理解或能明了,为具境——认识之性相。分为能诠——语言及心识二种。由语言之力能理解所诠意义,为能诠之性相,从性质方面分为:名、句、文三种。唯能诠表境物之性质,为名之性相,如言瓶子。分为二种:谓对彼物首先以语言安名之—,能藉以无误理解其义,为彼物真名之性相,比如:言兽王为狮子。谓尔为可安真名之物,因其与他物有某些相似处作为理由,对彼物后来所安之名,为彼物假名之性相,比如:婆罗门孩童,因其嘴大鼻塌,故名之曰狮子。

  能诠表境物性质或差别,是句之性相,如说:小瓶子。

  能结合诠表境物差别法(特点)正反两面之事,为文之性相,如说:用小瓶盛水来!

  能诠,就所诠表意义方面分为:诠表种类之语,诠表聚集之语二种。谓凡由自限制诠表之所诠义是总类,为前者之性相,如言色之语。谓凡由自限制诠表之所诠是由八粒微尘聚集之物体,为诠表聚集语之性相,如言雪山之语。

  所诠,就诠述方面分为:诠法之语,诠有法之语二种。谓由自限制诠表所诠差别法,排除他物涉入自之所诠,能理解所诠意义,为前者之性相,如言牛唯非马之语。谓由自限制诠表所诠之差别法不排除他物涉入自之所诠,能理解所诠意义,为诠有法语之性相,如言牛是非马之语。

  能诠,就排除方面分为三种:一、排除不具之语,谓于差别法下用虚词诠表,如言角宿为唯一射击手之语(直接对当译为:角宿射击手唯是)。二、排除他具之语,谓于差别依下用虚词诠表,如言唯成有是射击手之语(直接对当译为:成有唯是射击手)。三、排除不可能之语,谓于可能之事下用虚词诠表,如言海生(莲花)物中可能唯有青色之语(直接对当译为:海生中青色可能唯)。

  能诠,从讲说时分为:执著之能诠及由彼说出之直接能诠二种,后者如说瓶之总声(总声,可理解为概念)。

  执著之能诠分为:直接执著之能诠,间接执著之能诠二种,举例如次:观待瓶子无常所说瓶子无常之语,观待瓶子非常往所说瓶子无常之语。

  兼述:字及补特伽罗二种:一、谓由单独字虽不能表达意义,但由一个半字以上拼合后可以表达意义之具多刹那之声音 (刹那,系按发字音最短的时间计算),为字之性相,分为:啊伊等韵母及嘎喀等声母二类。二、谓于五蕴或四蕴之积聚相续所安立之假有,为补特伽罗(泛指包括佛之一切动物)之性相。比如天授,此就未成佛者而言。心(知觉),明了,认识为同义词,其性相已如前述。分为:量及非量,分别及无分别,谬误及非谬误,自证(明)及他证,心及心所等。

  新证自境之知觉,为量自性相。为此,如云:“量乃非诳识”,此引文中,表明“不唯讲不欺诳”之义,并表明尚有“新证”之义,复如说:“未识境犹明”。此引文中重申前段文义。若尔,犹字表何义

  谓前文之义,既无不周遍语表量之过失,亦表明于世俗认识上,更无遍逾阈之限过失。

  于自境非新证之知觉,为非量知觉之性相。分为:已决智,颠倒识,疑惑,分别意(有译为“伺察”、“思察”。),见而未定五种。

  谓于由引生自之前念量识证知功能尚未消逝之境,能消除增益而缘之知觉,为已决智之性相。分为:由现量引生之已决智,由比量引生之已决智二种,举例如次:谓由见青色之根现量所引生之认定青色之知觉;谓由证知声音是无常之比量所引生之认定声音是无常之知觉。由现量所引生之后念诸现识亦皆为已决智。

  谓非该物而认为是该物之认识,为颠倒识之性相。分为:如执声音为常住之分别颠倒识及现见日月为各二之无分别颠倒识二种。

  谓于境不能认定执著之知觉,为疑惑之性相,分为:现行疑及潜伏疑二种。

  现行疑分为:等分疑及偏重疑二种,前者比如:认为声是常耶

  无常耶

  偏重疑分为:有意义之疑及无意义之疑二种,举例如次:谓认为声音大概是无常之知觉,谓认为声音大概是常之知觉。

  潜伏疑分为:不依据因理之疑,依据因理之疑二种,举例如次:谓如认为井必有水之知觉,谓如根据不定因理所生之一切知觉。

  谓见自相,但不能对之排除增益,为见而未定知觉之性相,分为:谓由于错乱之原因见而未定之知觉,谓由于未专注之原因见而未定之知觉二种,举例如次:如对青色无常,见青色之根现识;如专注于黄色时之根现。

  关于分别意之立破,详见余处。

  量,从定数分为:现量,比量二种。

  谓离分别无谬误之一,新证自境,为现量之性相。此定义适用于不同之四种现量。

  谓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为现识之性相,分为:根现识 (此处所言现,即现识,量即准绳,与直觉或感性认识相似。),意现识,自证现识,瑜伽现识四种。

  谓由自之增上缘净色根(即产生视觉的内在水晶体)亲生明了境像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为根现(五根即五官现识)之性相。分为:缘色之根现识,缘声之根现识,缘香之根现识,缘味之根现识,缘触之根现识等五种,其性相如次:

  谓由自之增上缘眼根亲生明了境像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为缘色根现识之性相。

  谓由自之增上缘耳根亲生明了境像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为缘声根现识之性相。

  谓由自之增上缘鼻根亲生明了境像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为缘香根现识之性相。

  谓由自之增上缘舌根亲生明了境像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为缘味根现识之性相。

  谓由自之增上缘身根亲生明了境像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为缘触根现识之性相。

  复次分为:从缘色之意根现识至缘触之意根现识中共有五种,其性相如次:

  谓由自之增上缘缘色意根亲生明了境像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为缘色意根现识之牲相。

  谓由自之增上缘缘声意根亲生明了境象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为缘声意根现识之性相。

  谓由自之增上缘缘香意根亲生明了境像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为缘香意根现识之性相。

  谓由自之增上缘缘味意根亲生明了境像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为缘味意根现识之性相。

  谓由自之增上缘缘触意根亲生明了境像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为缘触意根现识之性相。

  根现识诸后刹那之所以为意根现识,谓由有自境之助伴根现识作为等无间缘,所生之明了境像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故。

  意识者,谓由自之增上缘意根亲生之识,亦即由自之前刹那同类识将消逝之际所生之识故,此说合理。

  谓唯向内缘取相,为自证现识之性相,于一切识上皆有。

  谓由修持正确义境之力所生圣者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为瑜伽现识之性相,分为:声闻,独觉,大乘之瑜伽现识三种,举例如次:如声闻之见道,独觉之见道,大乘之见道。

  谓依具备三相之因对自之隐秘境新证之知觉,为比量之性相。分为三种:一、物力比量,谓如以所作性为因,证悟声是无常之知觉。二、世许比量,谓如以存在于所明了境物上之因,而可云怀兔是月而证悟之比量。三、信解比量,谓如依经过三种观察所订正之圣教为因,证悟“由施造福”等圣教所启示之义为不欺诳之知觉。

  量识,于具境,从能引生定解方面分为:由自定解之量识,由他定解之量识二种。

  为量识之一,本身是量,由自力引生定解,为自定解量识之性相,比如:本身是量,由自力引生定解之比量及四种现量。

  为量识之一,本身是量,由他力引生定解者,为由他定解量识之性相,比如:本身是量,由他力引生定解之比量及三种现量。

  此二量识,复举例如次:谓如谙练量语言者相续中之量识及谓如未诸练量语言者相续中之量识。

  有学者举出由自定解量识及由他定解量识之性相云:为量之一,本身非欺诳,由自力能引生定解,为由自定解量识之性相。为量之一,本身非欺诳,由他力引生定解,为由他定解量识之性相。

  由自定解量识,分为:比量,自证现量,显功能现量,具串习现量。

  由他定解量识,谓具谬误缘因之现量,比如:现见远处之红焰焰是否是火之颜色,当生起疑惑之后,尚须依其他量识,使自己对远处之红焰焰,方能认为是火之颜色,此即无谬误认定远处红焰焰之根现量。

  谓凡自所见境,须是共相,为分别识之性相。

  谓识之一,凡自所见境,须是自相或非成事之任何一种,为无分别识之性相。

  分别识,就结合方面而言,分为二种:谓结合名言之分别识,结合意义之分别识。

  谓将语言时之名和名言所表之义结合之思维,为结合名言分别识之性相,比如:认为是有枝叶之树之知觉。

  谓将…

《藏传因明学 因明七论入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