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七论入门
因明七论入门简介
因明七论入门,藏文全称sde bdun vjug pavi sgo don gnyer yid kyi mun ses,收入《宗喀巴师徒文集(rje yab sras gsung vbum) 》第十八帙(tsha pa)中,共二十三页。在书跋中未说明作此书的年月,但附记:受具足圆满种姓之主扎巴坚赞之请,厦宗喀巴·罗桑扎比耶伯撰。
按藏文书名全称,应译为《因明七论入门除意暗论》。从《宗喀巴大师传》中,叙述到宗喀巴于四十八岁岁次甲申(一四〇五年),移住雷朴寺,演讲法称论师的因明广释,旋受藏王名称幢殷勤迎请,遂赴温地方,住德钦敦寺,广传中观、因明等学。考察此处所说藏王的藏文名字,即grags pa rgyal mtshan,意译为“名称幢”,是帕竹噶举派政权首领,于1406年(明永乐四年),被明成祖封为“阐化王”。当时宗喀巴的宗教社会活动费用,主要是依靠帕竹统治者阐化王扎巴坚赞供给。
作者厦宗喀巴·罗桑扎比耶伯,这个全称包括几个意思,其中“厦”是“东”,“宗喀”是青海湟中县塔尔寺地方的旧名,“罗桑扎比耶伯”,是在受沙弥戒时的法号,意译为“善慧名称吉祥”,但后来他的名字被人们简化为“宗喀巴”,说他的全称,知道的人反而不多,而他的信徒们,竟尊称他为杰喇嘛或杰仁波钦,在许多藏文文献中,尊崇他为黄冠教祖师。他在十四世纪末至十五世纪初,广泛地从事撰写工作,估计这部书是在一四〇六至一四〇七年之间写的。
一四〇九年,他得到帕竹政权阐化王扎巴坚赞的支持,在拉萨大昭寺,举办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祈祷法会,藏语叫“摩烂钦莫 (smon lam chen mo)。会后,在拉萨以东约五十华里的“旺古尔”山(dbang skur ri)侧,创建了第一座寺院——甘丹寺,把他的主张体现在一个教派的名称上,叫做“日窝格鲁巴 (ri bo dge lugs pa)”。“日窝”是“山”的意思,因甘丹寺是建筑在山头上,“格鲁”,意译为“善规”,“巴”是主词。因为它是西藏佛教一个新兴教派的名称,所以把它译为“格鲁派”。
为什么叫“善规”呢
因为他深感以往西藏的佛教教派,大多戒律废弛,教风败坏,他乃遵循释迦牟尼的思想体系,倡导僧人必须严格遵守清规戒律,藉以表示区别于旧的教派。
从他的学历上看,宗喀巴于十七岁(一三七四年)来到西藏以后,除遍访名师,广学显教和密教的经典,尤重视学习和钻研“因明”,在其传中记载:过去西藏地方讲授七部量论及陈那集量论者,仅知它是一种论述辩论方式的著作,以为其中没有讲到成佛证解脱的理路。他以纯洁犀利的智力,通观所有“因明”论著,特别是观察到陈那的《集量论》,法称的《释量论》等,把大乘和小乘的一切修行次第,都正确地归纳进去了,因此,他对陈那、法称崇奉异常,从他在书跋中写的一首诗中,就可以看到他出自肺腑的景仰和赞颂。诗云。
三类所知诸事物,悉由三量予抉择,
能立能破以语诫,正理二主稽首礼。
本书,就其篇幅和内容而言,可算是一部短小精悍的因明概论,它融汇了陈那、法称浩瀚因明著作中的精华,言简意赅,真是一部圭臬之作。
为了便于了解书中所叙述的内容,首先必须对书名作个简单的解释:
“因明”一词,藏文原为“量(tshad ma)”,为了遵从旧译及表明书的性质,所以也把它译为“因明”;“七论”,是法称所作“七部量论”的统称,具体说来即: (1)释量论 (tshad ma rnam vgrel),(2)定量论(tshan ma rnam- qes),(3)正理滴论(tshan ma rigsthigs),(4)因滴论(gtan tshigs thigs pa),(5)观相属论(vbrel ba br-tag pa),(6)成他相续论(rgyud gzhan grub pa),(7)诤理论(rtsod pavi rigs pa)。
“入门”,是说法称所作七部量论中所阐述的逻辑理论法则十分广泛,初学的人,骤视之,畏难情绪必油然而生,何况其内容既深奥,并且所牵涉古印度哲学流派的主张又复杂,不免令人有望洋兴叹之感,宗喀巴为了引导后之学人渐入堂奥,所以写了这部进入七部量论之门的概论。
“除意暗”,这儿所说的“意”,即主要的思想认识,由于学人不明了七部量论中所论述的内容,等于认识上黑暗,实际上即无知,为了消除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无知,就是宗喀巴写这本书的目的。
全书内容共分为四大部分:
一、讲境,主要论述客观事物的范畴及其属性。
二、讲具境,主要论述认识方面的思维活动范畴及其差别。
三、对境之分析法,主要论述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规律。
四、比度,主要论述推理的法则,这部分正是因明的核心,逻辑方面的推理原则及论证规律等问题,都是此章中所要说明的问题。
这个译稿,原来是在一九七九年,我参加《藏汉大词典》的编写工作时,为收集因明资料所写成的初稿,当时只看到拉卜楞寺的藏文版本,有些字不清楚,此次又参照原拉萨雪印经院的版本,对藏文作了一次细致的核对,把两个版本的文字作了一次互相补充订正之后,又按藏文把原译初稿作了适当的修改,作为中国逻辑史资料选篇中,藏传因明篇的一个代表作。由于有一部分词汇是汉传因明中所不曾见过的,所以只好按照原文翻译,文词不免存在一些晦涩生硬的毛病。限于水平难免有错误之处,好在我对这个学科,是以学习和探索性的态度正在进行翻译整理工作,尚希在读者们的帮助、指导下,继续提高我的水平。
82.11.22.于拉萨
敬礼十方界,诸佛及菩萨。
智慧自在文殊尊,降伏四魔不动佛,
语主妙音母祈赐,写说辩才智慧增。
一、讲境——客观事物
于此将抉择外境,有境及证境之方法等三种。此中,外境与所知、所量,就主要而言皆同义。可知晓或可明了,为外境之性相。堪为心所缘境之物,为所知之性相。由量识所证悟之物,为所量之性相。
外境,从自性方面分为:物与非物,有为与无为,常与无常。其各别之性相,分述如次:谓能表功能者,不表功能者,例如:瓶子与虚空。由自之因缘生起者,由自之因缘不生者,例如:自成后即变迁之物,不变迁之物。
物,从自性方面分为:物质与心识二种,由微尘所成者,为前者之性相,明了外境者,为后者之性相。
物质分为:身外物质与身内物质二种,其各别之性相如次,谓由身外之微尘所成者及由身内之微尘所成者。
身外物质分为:色、声、香、味、触五种,其各别之性相如次:为物质之一,成为眼根识之亲境(直接境象);为物质之一,成为耳根识之亲境;为物质之一,成为鼻根识之亲境;为物质之一,成为舌根识之亲境,为物质之一,成为身根识之亲境。
色,分为:白、黑等显色及方形等形色。
声,分为:语言等表意声及水声等不表意声。
香,分为:香与臭。
味,分为,香与不香。
触,分为;柔软与粗涩。
身内物质,分为:眼净色根、耳净色根、鼻净色根、舌净色根、身净色根五种,其各别之性相如次:为身内色物质之一,堪为眼根识之增上缘者,为身内物质之一,堪为耳根识之增上缘者,为身内物质之一,堪为鼻根识之增上缘者,内色物质之一,堪为舌根识之增上缘者,为身内物质之一,堪为身根识之增上缘者。
又各分二:眼缘境时之眼根,为具依之净色根;眼不缘境时之眼根,为相应之净色根。耳等亦各分如此二种。
物,从功能方面分为:因与果,其各别之性相如次:谓存在之物能随之引生后物者;谓存在之物能随之遣离后物者。
因,从自性方面分为:亲因与疏因,其各别之性相如次:为彼物因之一,彼物之因与尔之果无俱是者;为彼物因之一,彼物之因与尔之果有俱是者。
因,从主次方面分为:近取与俱生缘,其各别之性相如次:谓观待彼法之俱生缘而生彼法者,谓由彼法之近取成为彼法生起之助缘者。
缘,总分为: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三种。其各别之性相如次:谓彼法为能直接引生相分之外境者,谓起他法与以强力者,谓彼法主要为能亲生心之明性者(谓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译注)。
附述:三时,粗显,等流等。
已逝,为过去之性相;未至,为未来之性相;生而未灭,为现在之性相。
成为自体有方分之尘埃,为粗显之性相,譬如瓶;成为自体无方分之尘埃,为无方分尘之性相,譬如跟前之单微尘;成为自体有前后若干刹那之物,为等流之性相,譬如年;成为自体无前后刹那之物,为刹那无方分之性相,譬如成为文字支分之六十刹那之第一。
境,从作为不同境象方面分为:显境或所持境,执境,取境。见而明了,为所持境之性相,分为:现见所持境,分别识所持境,无分别错乱识所持境三种。
现见所持境分为:见他之现见所持境及自证之现见所持境二种,其义如次:谓于彼法能造自相相似之外境,譬如观待根、意之色等五境。
后二分别所持境,分别识如持总义(抽象)及如见二个月亮。
执而明了,为执境之性相,分为:定有,定无,不明了事三种。由量识缘到,为定有之性相;由量识虽可见但未缘到,为定无之性相;虽有但彼补特伽罗之量识不能见到,为彼补特伽罗不明了事之性相。
不明了事分为三种:一、彼补特伽罗由于处所不明了之不明了事,如对在其他房舍中居住者之状况。二、由于时间不明了之不明了事,如明日此处居住者的状况。三、由于自性不明了之不明了事,如于前面地上之虾莎(鬼魅)。
于取舍之事,无谬而见,为…
《藏传因明学 因明七论入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