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七論入門
因明七論入門簡介
因明七論入門,藏文全稱sde bdun vjug pavi sgo don gnyer yid kyi mun ses,收入《宗喀巴師徒文集(rje yab sras gsung vbum) 》第十八帙(tsha pa)中,共二十叁頁。在書跋中未說明作此書的年月,但附記:受具足圓滿種姓之主紮巴堅贊之請,廈宗喀巴·羅桑紮比耶伯撰。
按藏文書名全稱,應譯爲《因明七論入門除意暗論》。從《宗喀巴大師傳》中,敘述到宗喀巴于四十八歲歲次甲申(一四〇五年),移住雷樸寺,演講法稱論師的因明廣釋,旋受藏王名稱幢殷勤迎請,遂赴溫地方,住德欽敦寺,廣傳中觀、因明等學。考察此處所說藏王的藏文名字,即grags pa rgyal mtshan,意譯爲“名稱幢”,是帕竹噶舉派政權首領,于1406年(明永樂四年),被明成祖封爲“闡化王”。當時宗喀巴的宗教社會活動費用,主要是依靠帕竹統治者闡化王紮巴堅贊供給。
作者廈宗喀巴·羅桑紮比耶伯,這個全稱包括幾個意思,其中“廈”是“東”,“宗喀”是青海湟中縣塔爾寺地方的舊名,“羅桑紮比耶伯”,是在受沙彌戒時的法號,意譯爲“善慧名稱吉祥”,但後來他的名字被人們簡化爲“宗喀巴”,說他的全稱,知道的人反而不多,而他的信徒們,竟尊稱他爲傑喇嘛或傑仁波欽,在許多藏文文獻中,尊崇他爲黃冠教祖師。他在十四世紀末至十五世紀初,廣泛地從事撰寫工作,估計這部書是在一四〇六至一四〇七年之間寫的。
一四〇九年,他得到帕竹政權闡化王紮巴堅贊的支持,在拉薩大昭寺,舉辦了一個規模巨大的祈禱法會,藏語叫“摩爛欽莫 (smon lam chen mo)。會後,在拉薩以東約五十華裏的“旺古爾”山(dbang skur ri)側,創建了第一座寺院——甘丹寺,把他的主張體現在一個教派的名稱上,叫做“日窩格魯巴 (ri bo dge lugs pa)”。“日窩”是“山”的意思,因甘丹寺是建築在山頭上,“格魯”,意譯爲“善規”,“巴”是主詞。因爲它是西藏佛教一個新興教派的名稱,所以把它譯爲“格魯派”。
爲什麼叫“善規”呢
因爲他深感以往西藏的佛教教派,大多戒律廢弛,教風敗壞,他乃遵循釋迦牟尼的思想體系,倡導僧人必須嚴格遵守清規戒律,藉以表示區別于舊的教派。
從他的學曆上看,宗喀巴于十七歲(一叁七四年)來到西藏以後,除遍訪名師,廣學顯教和密教的經典,尤重視學習和鑽研“因明”,在其傳中記載:過去西藏地方講授七部量論及陳那集量論者,僅知它是一種論述辯論方式的著作,以爲其中沒有講到成佛證解脫的理路。他以純潔犀利的智力,通觀所有“因明”論著,特別是觀察到陳那的《集量論》,法稱的《釋量論》等,把大乘和小乘的一切修行次第,都正確地歸納進去了,因此,他對陳那、法稱崇奉異常,從他在書跋中寫的一首詩中,就可以看到他出自肺腑的景仰和贊頌。詩雲。
叁類所知諸事物,悉由叁量予抉擇,
能立能破以語誡,正理二主稽首禮。
本書,就其篇幅和內容而言,可算是一部短小精悍的因明概論,它融彙了陳那、法稱浩瀚因明著作中的精華,言簡意赅,真是一部圭臬之作。
爲了便于了解書中所敘述的內容,首先必須對書名作個簡單的解釋:
“因明”一詞,藏文原爲“量(tshad ma)”,爲了遵從舊譯及表明書的性質,所以也把它譯爲“因明”;“七論”,是法稱所作“七部量論”的統稱,具體說來即: (1)釋量論 (tshad ma rnam vgrel),(2)定量論(tshan ma rnam- qes),(3)正理滴論(tshan ma rigsthigs),(4)因滴論(gtan tshigs thigs pa),(5)觀相屬論(vbrel ba br-tag pa),(6)成他相續論(rgyud gzhan grub pa),(7)诤理論(rtsod pavi rigs pa)。
“入門”,是說法稱所作七部量論中所闡述的邏輯理論法則十分廣泛,初學的人,驟視之,畏難情緒必油然而生,何況其內容既深奧,並且所牽涉古印度哲學流派的主張又複雜,不免令人有望洋興歎之感,宗喀巴爲了引導後之學人漸入堂奧,所以寫了這部進入七部量論之門的概論。
“除意暗”,這兒所說的“意”,即主要的思想認識,由于學人不明了七部量論中所論述的內容,等于認識上黑暗,實際上即無知,爲了消除人們在思想認識上的無知,就是宗喀巴寫這本書的目的。
全書內容共分爲四大部分:
一、講境,主要論述客觀事物的範疇及其屬性。
二、講具境,主要論述認識方面的思維活動範疇及其差別。
叁、對境之分析法,主要論述認識對客觀事物的分析規律。
四、比度,主要論述推理的法則,這部分正是因明的核心,邏輯方面的推理原則及論證規律等問題,都是此章中所要說明的問題。
這個譯稿,原來是在一九七九年,我參加《藏漢大詞典》的編寫工作時,爲收集因明資料所寫成的初稿,當時只看到拉蔔楞寺的藏文版本,有些字不清楚,此次又參照原拉薩雪印經院的版本,對藏文作了一次細致的核對,把兩個版本的文字作了一次互相補充訂正之後,又按藏文把原譯初稿作了適當的修改,作爲中國邏輯史資料選篇中,藏傳因明篇的一個代表作。由于有一部分詞彙是漢傳因明中所不曾見過的,所以只好按照原文翻譯,文詞不免存在一些晦澀生硬的毛病。限于水平難免有錯誤之處,好在我對這個學科,是以學習和探索性的態度正在進行翻譯整理工作,尚希在讀者們的幫助、指導下,繼續提高我的水平。
82.11.22.于拉薩
敬禮十方界,諸佛及菩薩。
智慧自在文殊尊,降伏四魔不動佛,
語主妙音母祈賜,寫說辯才智慧增。
一、講境——客觀事物
于此將抉擇外境,有境及證境之方法等叁種。此中,外境與所知、所量,就主要而言皆同義。可知曉或可明了,爲外境之性相。堪爲心所緣境之物,爲所知之性相。由量識所證悟之物,爲所量之性相。
外境,從自性方面分爲:物與非物,有爲與無爲,常與無常。其各別之性相,分述如次:謂能表功能者,不表功能者,例如:瓶子與虛空。由自之因緣生起者,由自之因緣不生者,例如:自成後即變遷之物,不變遷之物。
物,從自性方面分爲:物質與心識二種,由微塵所成者,爲前者之性相,明了外境者,爲後者之性相。
物質分爲:身外物質與身內物質二種,其各別之性相如次,謂由身外之微塵所成者及由身內之微塵所成者。
身外物質分爲:色、聲、香、味、觸五種,其各別之性相如次:爲物質之一,成爲眼根識之親境(直接境象);爲物質之一,成爲耳根識之親境;爲物質之一,成爲鼻根識之親境;爲物質之一,成爲舌根識之親境,爲物質之一,成爲身根識之親境。
色,分爲:白、黑等顯色及方形等形色。
聲,分爲:語言等表意聲及水聲等不表意聲。
香,分爲:香與臭。
味,分爲,香與不香。
觸,分爲;柔軟與粗澀。
身內物質,分爲:眼淨色根、耳淨色根、鼻淨色根、舌淨色根、身淨色根五種,其各別之性相如次:爲身內色物質之一,堪爲眼根識之增上緣者,爲身內物質之一,堪爲耳根識之增上緣者,爲身內物質之一,堪爲鼻根識之增上緣者,內色物質之一,堪爲舌根識之增上緣者,爲身內物質之一,堪爲身根識之增上緣者。
又各分二:眼緣境時之眼根,爲具依之淨色根;眼不緣境時之眼根,爲相應之淨色根。耳等亦各分如此二種。
物,從功能方面分爲:因與果,其各別之性相如次:謂存在之物能隨之引生後物者;謂存在之物能隨之遣離後物者。
因,從自性方面分爲:親因與疏因,其各別之性相如次:爲彼物因之一,彼物之因與爾之果無俱是者;爲彼物因之一,彼物之因與爾之果有俱是者。
因,從主次方面分爲:近取與俱生緣,其各別之性相如次:謂觀待彼法之俱生緣而生彼法者,謂由彼法之近取成爲彼法生起之助緣者。
緣,總分爲: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叁種。其各別之性相如次:謂彼法爲能直接引生相分之外境者,謂起他法與以強力者,謂彼法主要爲能親生心之明性者(謂心心所法,次第無間,相續而起——譯注)。
附述:叁時,粗顯,等流等。
已逝,爲過去之性相;未至,爲未來之性相;生而未滅,爲現在之性相。
成爲自體有方分之塵埃,爲粗顯之性相,譬如瓶;成爲自體無方分之塵埃,爲無方分塵之性相,譬如跟前之單微塵;成爲自體有前後若幹刹那之物,爲等流之性相,譬如年;成爲自體無前後刹那之物,爲刹那無方分之性相,譬如成爲文字支分之六十刹那之第一。
境,從作爲不同境象方面分爲:顯境或所持境,執境,取境。見而明了,爲所持境之性相,分爲:現見所持境,分別識所持境,無分別錯亂識所持境叁種。
現見所持境分爲:見他之現見所持境及自證之現見所持境二種,其義如次:謂于彼法能造自相相似之外境,譬如觀待根、意之色等五境。
後二分別所持境,分別識如持總義(抽象)及如見二個月亮。
執而明了,爲執境之性相,分爲:定有,定無,不明了事叁種。由量識緣到,爲定有之性相;由量識雖可見但未緣到,爲定無之性相;雖有但彼補特伽羅之量識不能見到,爲彼補特伽羅不明了事之性相。
不明了事分爲叁種:一、彼補特伽羅由于處所不明了之不明了事,如對在其他房舍中居住者之狀況。二、由于時間不明了之不明了事,如明日此處居住者的狀況。叁、由于自性不明了之不明了事,如于前面地上之蝦莎(鬼魅)。
于取舍之事,無謬而見,爲…
《藏傳因明學 因明七論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