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总是以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一个既定的角度来观察周围的一切,而很少从内在去醒觉自己,也很少对于这个世界提出向内的追问。
比如我们从来不会这样来思考:我们在观察一个杯子的时候,从来不会去思考它是否实存这样一个前提。我们总是在做中性(不预设立场)的思考。在中性的观察过程中,我们分明只能看到杯子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整体,为什么在我们心中却又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呢?当我们的视线离开杯子,闭上眼睛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实现了所谓的“中性化变样”,而我们又是无法觉知的。当这种“中性化变样”发生时,不仅我们脑海中出现的杯子的样子(意向对象)已经发生了变样,连我们对于杯子观照的感觉(意向行为)也已经变样了。诸如这样的视角,这样精致的思考,只有伟大的哲学家通过出离普世角度的凝神静思才可以达到,而我们,则往往是生活在表象的世界里,并对它确信无疑。
所以,如果我们不对于自己的内心进行追问与反思,那么我们所能认识到的、觉察到的东西就实在是太少了。因此,佛学教我们向内观察,明心见性。
有人会问,那么这种自觉、反思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它对我们的人生又会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呢?我们可以首先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向内觉醒的力量——正念带来美好生活
当我们能够醒觉之后,实际上我们内心所存有的状态,是能够与你对外在世界的追求相辅相成的。而要做到相辅相成,首先就要做到内外合一、本末不二。
为什么在这个市场中,有一些产品会得到人们的疯狂追捧呢?就是因为这个产品所体现、承载的东西,实际上正是大家内心所希求的东西。我前段时间在南京碰到了一个集团的老总,他做的是有关农业的项目。他在做项目的过程当中,所抱有的思想就是他觉得农民赚钱很不容易,中国又有那么多的农民,所以他总是尽量地利益农民。他所做的就是使农业实现良性循环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他和农民形成了相互帮助、相互利益的关系。在一两年内,就实现了上市。这正是他的心念促进了他的行为,他的行为又能够反过来净化他的心念。这样,美好的生活就能够自然地展现出来。
在与那些能够长期做出业绩的人的交谈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所做的事情总是能够符合事物自然运行的规律。这一点,是与佛学的思想不谋而合的。佛教为什么能够在两千多年中盛行不衰呢?也是因为它能够符合宇宙间事物运行的规律。既不妄作,也不居功。即使在中国的封建史中,佛教屡遭磨难,但是它也总是能够在十多年或者几十年以后得到重光。佛教一直坚持不断地在利益着众生,因此众生也作为佛教中重要的延续力量,不论遭到怎样的灾祸,也总是能够唱诵佛经。甚至越是遇到兵燹或者是灾荒,佛教就越是能够在痛苦中治愈人们内心的伤痛。佛教的信仰和需求一直根植在人民的心目当中,那种向善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信仰可以说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有的。
就好像是余秋雨在《西天梵音》当中所写的,他老家的老太太们大字不识,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能够背诵《心经》,三分之一的人能够背《金刚经》。她们每天提着袋子去庙里拜佛。她们并不知道儒家、道家,更不知道心学,她们心中只有一个朴素的信念,那就是为人要多做好事,要多利益别人。她们会认为自己每做一件好事,都是在给子孙积德。
而这些很朴实的道理,却恰恰是现在很多企业家所忽视的。他们终日想的只有公司的盈利或者是上市,却恰恰忘记了要为子孙积德。为子孙积德实际上也就是遵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为人处世。在稻盛和夫的回忆录中,我们也可以解读到这种思想。他一再地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做到以下四种思想:“正念、利他、厚德、坚持。”这些理念其实都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母亲教育我们的。只是很多人在长大了以后,忘记了而已。
我们往往会在成年以后,学习各种精深的、晦涩的理论,实际上最根本的却正是这种朴实的思想。就好像我们现在来归纳什么是健康最基本的需求。其实无外乎是空气、水、没有受污染的食物和愉快的心情等等。
佛教在普法的时候也是用简单、朴实的思想来感染人。比如佛教教人怎样获得快乐时,就会将其要点归纳为:要有光明心,不生比较心,要安心,要放下执着。
禅宗使人开悟的方法往往更是幽默的、一针见血的。它用最热切而深刻的语言来引领一个人,启发他的正念。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厌倦了沙场纷争与尘世生活,专程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看了看他,对他说:“你有家庭,又有太重的社会习气,还不能出家,过段时间再说吧。”
将军心里很是不服气:“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坚持道:“慢慢再说吧!”
将军没有办法。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有一天,他起了一个大早,来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问:“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也开玩笑地用偈语回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放下执着,这个问题本来可以让学者来做一长篇晦涩、艰深的文章的。但是禅宗却没有用这样的方法。因为我们相信修行的最高境界依然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四、对外付出的心量——在奉献中自度度他
如果有人来我们寺院皈依,在皈依之前,我们会让他先做一个忏悔。忏悔什么呢?忏悔从前的人生中所起的恶念,所做的错事,要使他在念诵忏悔文的时候放下前业,一心皈依。忏悔时我们这样讲:“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就如同是基督教进行洗礼一样,佛教认为,当你诚心做完这个忏悔时,你便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忏悔完以后,我们还要发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们可以把这四种愿力与企业的建设相挂钩。当你的企业中聘用的员工越多,你越是能够给他们好的福利和照顾,那么你度化的人就越多,功德也就越大。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你如果想要帮助别人在企业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快乐,首先一点是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古代波斯有这样一个故事:狐狸要过一条河,就问对岸的骆驼,这条河的水深不深。骆驼回答说:“很浅。一般的地方只是到小腿,最深也就是刚过膝盖。”狐狸想也没想,就走下河去。结果还没走到河中心,就被淹死了。要记住,人和人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因此想要帮助别人,就必须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这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
在做企业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学习,既要向书本学习,向前辈学习,也要像职工学习,甚至向清洁工学习,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并且还要向着自己发的正念、设定的目标去不断努力,最终达到自身所设想的圆满。这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四大宏愿其实都与做企业的思想不谋而合。
有一部韩国片叫《商道》,对我的触动很大。这部片子的主人公的父亲在主人公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被一个商业组织害死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父亲被害死了,那个孩子复仇的愿望有多深。可是有一次,主人公到庙里去,有一个老师父跟他说:“如果你不能够把自己心中仇恨的剑放下的话,你就不能够拿起另外千千万万把利他的剑来帮助别人。”其实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仇恨、恐惧、挂碍的时候,最苦的人就是我们自己。
佛教为什么要让我们修正自己的内心?其实就是为了打开我们的心,让我们得到解脱。正好像一个长时间封闭自己、足不出户的人,突然之间打开房门的时候,就会看到周围的世界真的是阳光明媚、光彩动人。当我们打开一个小孔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点外在世界;而当我们打开所有的门窗的时候,所见到的外在世界就会更加引人入胜。
我也在上海交大学习EMBA的课程,课后我会进行自我反思,产生了一个深深的感触: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做到一定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一个瓶颈呢?为什么我们的家族企业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无法突破,甚至走下坡路呢?这种局限究竟来自于哪里呢?为什么我们用的人总是达不到我们的理想?业绩也总是会停滞不前呢?
其实这都是由于我们心中所存有的“我执”。“我执”就是执着于自我放不下,总是习惯于执着于自己既定的那一套东西而不愿意学习,也不愿意求新求变。如果我们不是真的从内心放下我执,就会一直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种种障碍而无法化解。无论是在家庭和工作中,只要有我执在作怪,你就会习惯把所有的东西都像风筝一样拉在手上而不知道放开。你会认为孩子是你的,公司是你的,利润是你的,什么东西都是你的,都不愿意让渡给别人。这样,得到的往往就是恶果或者是局限。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一个强权的家长,也没有一个员工会喜欢什么都要过问的老板。当你的我执限制了别人的自由,教人透不过气来,同时,你也就塞住了自己的幸福与前程。
我们佛学里常说,一个人从发大愿到成佛的修炼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就等于是有一块八百立方米的大石头,你每隔十年在石头上摸一下,一直摸到石头全部消失为止,这才是一大阿僧祇劫。那么,要把这三大阿僧祇劫都完成,需要多么漫长的过程啊。从一念修道成佛的心念生…
《佛在人间禅贵体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