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二▪P5

  ..续本文上一页就此经明之,《法华论》上(二左)明众成就有四种义(一数成就;二行成就;三摄功德成就;四威仪如法成就。)中行成就者有四种:

  一者谓诸声闻修小乘行;

  二者谓诸菩萨修大乘行;

  三者谓诸菩萨神通自在,随时示现能修行大乘。如颰陀波罗菩萨等十六大贤士,具足菩萨不可思议事,而常示现种种形相,谓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等;(不定行)

  四者谓出家声闻,威仪一定,不同菩萨故等。

  彼行成就中,虽有四句,唯是三句,以其出家声闻摄于前小乘行故。准彼释此,或分为三类:与大比丘众等者是一向小乘行,普贤、妙德、慈氏菩萨等是一向大乘行,贤护等十六正士是为不定行也。

  或摄为二:一谓初大、小二众并此方常随之众,二谓以经末文(及十方来等)视之,则一时来会中可有十方来菩萨,此他方影响众也。

  或摄为一,此之根本修多罗会,弥陀愿智所巧庄严故,若声闻,若菩萨等,唯是同一不动众,为大悲故种种示现,本觉明了,譬如须弥山王,为毗岚风所吹而散坏为微尘,可知。

  四前后者,就先列小后菩萨论其前后。

  《净影疏》上(十右)以四义分别:谓近远、形相、约教、多少。(《维摩疏》亦同之)《仁王贲疏》等亦言前后,论家中《宝积经论》但明先声闻之由耳,其余未见有之。

  余按梁光宅《法华疏》云:今就此同闻众中,自有三段,第一先列声闻众,第二「从菩萨摩诃萨」以下即列菩萨众也,第三从「尔时释提桓因」下讫「退坐一面」列凡夫众也。但众(私按「经」字欤)来之始,未必如此,黑白前后,无归(私按是一句,恐有脱误字。)次第益。是出经者比次前后,令修然可视,又欲分别高下,目铭凡圣,致使有此次第也。又意致(出经者意致)寻求则有事有理,所言事者,声闻常在佛左右,旦夕承奉,不辨于游方益物,唯护戒清净,形迹交密,是故在前而列,尚其亲密之怀;菩萨既以慈悲为先,荷护度人为誓,无方利物,化佗为务,不得常在佛侧旦夕侍觐,形迹交疏,于中而列也;凡夫进则不及菩萨,退则有谢声闻,唯以五尘自物,(私按「缚」字欤)受爱染为累,是故经家贬其凡猥,在后而列也。理者,声闻背生死苦,乐涅槃乐,凡夫乐生死苦,背涅乐,是故声闻在前,凡夫在后。何以知然?声闻之人为三毒所恼,八苦所煎,是故弃背生死之苦,乐求涅槃乐。凡夫爱著有为,憎坏无为。菩萨则两舍居空,虽乐涅槃,不同声闻畏生死苦,自求涅槃,虽乐生死,不等凡夫有爱著之心,但为求化他,常求利物。是故《维摩经》言「不舍有为,不住无为。」此之谓也。(已上)

  由此思之,来会之始何论前后次第,其论前后者在经家,寻其经家意致,而作事理二释明前后者至矣尽矣,净影等分别亦不过此,故具引之。

  五权实者,凡诸经中,对扬法化者,多是权示,况斯经乎?是以一家相传,《大经》明法真实,机则权示,《观经》明机真实,法则方便,以《大经》法正被《观经》机,故下三品造恶凡夫即为今《经》当机,鸾师释《论》主「普共诸众生」,而连引第十八愿成及下下品文,即此意也。

  然三经中,《观》、《小》二经小众是实,菩萨为权,如《序分义》中。(如《序分义》,且就文解,若约义,则从《大经》开显实义,则声闻、菩萨一切皆大圣权者。)但以斯《经》独明本愿生起本末,故所列二众皆是权仁,准拟彼国而庄严此会,其义至经末「彼此互见文」方彰矣。下经说二十二愿成就云「除其本愿为众生故」等,欲度脱一切众生,示现种种身,或成声闻身,或为菩萨,摄化十方。是故次文说「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此乃从还相回向愿来,为度脱一切,故来庄严此会,彼国因顺余方,故列声闻、菩萨名,此界准拟彼国,故唯列声闻、菩萨二众,至「阿难礼见文」,此会四种一时悉见(见彼国菩萨声闻大众),彼见此土亦复如是(彼国众见此土声闻菩萨大众)。故知准拟彼国故庄严此会。然则,此会声闻菩萨皆是愿海所现之权众耳,是故次下叹德,约文则唯约菩萨,约义则泝前声闻众,如幻自在,种种示现,莫不皆是不动三昧应用,因果分位,入真之路斯阐,主伴齐心,特留之慈方显。

  由此言之,斯经不但释迦出世本怀,所列一切大圣,无央数恒沙众出兴之致一时成满,一代胜会,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六者释文者,初一句唱数,后句叹德也。

  「与」者兼义、并义、共义。净影云:「约佛以明其众,以佛身兼彼称之为与」,宗家曰「佛身兼众故以名为与」,(兼义)《理趣分疏》云「兼、并及会之义」,(并义)《大品》云「共摩诃比丘僧」,《大论》三(十四)云:「共名一处、一时、一心、一戒、一见、一道、一解脱,是名为共。」(文)

  按:与、俱二字合为共。《搜玄》一云:「与俱者二义:一佛与俱,与之俱说故;二传法与俱,与之俱闻故。」《探玄》同之。

  《青龙疏》云:「俱者同一时之义、同一处之义。问:与、俱二言此有何别?答:以佛兼众故称为『与』,将众就佛故说为『俱』;又将此对彼名之为『与』,彼自同时名之为『俱』。」(文)

  「大比丘众」者,《大论》云:「摩诃秦言大,或多,或胜,云何大?一切众中上故,天王等大人恭敬故,是名为大;云何多?数至五千,故名多;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外道论议能破,故名胜。」(文)

  真谛三藏云:「众多名大,犹言大群;又德难量为大,犹言大山;又修道胜无比故,犹言大王。」(《法华祥疏》一引)

  又《序分义》声闻众中有九:(虽文曰九,而八大耳)一总大,(与者佛兼众,故不坏假名,《论》云:一切经首何故列众,示现如来大威德,故与佛俱,岂非大哉!)二相大,(言比丘威仪相胜故。)三众大,(僧伽此云和合众,受具戒前三果名小比丘,第四果及利根罗汉名大比丘众。)四耆年大,(言上首故。)五数大,(言万二千人故。)六尊宿大,(言尊者故。)八者内有实德大,(言一切大众等故,外现声闻,内秘菩萨。)九果证大。(外现声闻内证与佛等故。)

  又可,大者大性,举所属大比丘性,显有眷属也。

  「比丘」者,新云「苾蒭」。《智论》云:「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又『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又『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民故。」(已上)

  《业疏》三上(初)云:「比丘者,中天梵音,此方无译可以陈相。如水火等,彼此同体,以名目之,得其实也。『比丘』不尔,元出中梵,本音号曰「蒭」,此传讹转曰『比丘』也。初翻『怖魔』,次云『乞土』,后云『破烦恼』,或以功能者令魔怖也,明本志者为怖于魔也云云。」

  《麟音》五(四左)云:「梵语不正也,应云『苾蒭』,此云:怖魔一、乞士二、净命三、净戒四、破恶五也,具此五义,故存梵语不译也。」《影疏》同之。

  「众」者,梵「僧伽」,此云「和合众」,理事二和得「众」名也,或四人已上为「众」,或三人已上名「众」。西天有两说:《大论》三(十六)云:「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僧伽,乃至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等。」(文)《小经贝本》云……此第六声转,多言呼。则诠此大性苾蒭众各有众多眷属等也。

  「万二千人」者,标大数,《汉译》及《观》、《小》二经言「千二百五十人」,《宋译》云「三万二千人」,《吴》、《唐》两本与今本同云「万二千人」。旧《钞》云:「《觉经》别举本外道类,今经总列一切圣者,《庄严经》亦尔,此是译者意乐不同。」

  有《记》云:「或列千二百,或标万二千等,皆必随其一类而标大数而已,何必人数局之耶!故千二百人是依本外道类而标数焉,万二千依佛宿世化诸仙人之一类而标数也。《杂宝藏经》云:「昔迦尸国有名夜儿达多,出家学仙,诸仙多欲,令彼少欲,舍其软草甘果新果,取彼软草酢果陈果,即得五通,万二千仙人,便学少欲,皆得五通,尔时达多,佛也,万二千仙人,今万二千比丘是也。」(文)然则,千二百、万二千等并一类之数,而实不尽之言而已。」(已上《渧记》)或夫然乎!

  「一切大圣」等者,叹德,净影意究竟无学利根声闻,位高于近学,胜德成就名为「大」,会正理名「圣」,德得六神通,神异无方,故叹「神通已达」,阿难学地问答(《影疏》上十二左)皆是通途耳。《会疏》亦依此义。

  义寂云:「得小果已,趣大菩提故名『大圣』。」(已上)(《佛地论》二(十纸)有义:皆住无学果位,故名为大,如实义者皆是不定种性声闻,得小果以趣大菩提,故名为「大」等。义寂依此义,但是五性各别之宗义耳。)

  旧《钞》润色云:「下文诸大声闻闻佛所说等,既闻此经一乘欢喜,岂非趣大,为显此德,名大圣耳。」有《记》亦从之,而助释尔前不成之难,皆是未得此经意,故致此解耳。

  今按《密迹金刚力士经》(《大宝积》卷八初)云:「与大比丘众四万二千俱,菩萨八万四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各在十方异佛国会,故来集此。」(文)《持心梵天所问经》亦同之。依此等经说,「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之句为菩萨叹德。今经以其菩萨叹德而叹声闻德,岂但究竟小果乎!准下经文,言「大圣」者指佛果,言「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又云「唯然大圣我心念言」,故知今声闻德同果佛,由此解之,一切大圣指其本地,本是究竟无上菩提之人故,神通已达者,示权迹,游戏神通至教化地故,谓本地是涅槃界中究竟大圣,而示现游戏神通,假示声闻身,来会开显出世大事,普门示现之意耳,思之。

  二列上首名

  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