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节 禁行、善恶、戒律(3)▪P3

  ..续本文上一页同的:地狱众生见为铁汁,饿鬼见为脓血,水居旁生见为房舍和道路,人见为可资洗涤和解渴的无色透明液体,阿修罗见为眼泪,天人见为甘露。而佛陀,则现量见为明空大法界。这说明,不存在与内在心识割裂开来的实有外境,任何外在显现法,皆需观待众生具体的习气和业感才有意义。这是大乘佛法告诉我们的一个重要原则。

   那么,不同众生的所见境界,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第六问答义“异境何为共所见”中,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暂时饿鬼因业障,清净水亦见为脓,除障方见真水故,人见观待为正量,依靠他缘转变故,暂时安立水为量。究竟理证而观察,彼等皆为习气现,因水亦可现见为,清净刹土佛母身,故而人类所见者,不能决定是正量。是故障碍之外缘,愈来愈加清净后,观待下面所见言,当许上上为正量。”因此暂时观待而言,可以承许业障较轻的上地众生能见识为正量,下地众生为非量,如人见水之识观待饿鬼见脓血之识为正量,天人见甘露之识观待人见水之识又为正量。这些有观待、有变化的显现法,都属于“实相现相二谛”中的世俗谛。那么究竟正量是何者呢?《定解宝灯论》讲道:“如此尽除脓执时,了知迷乱修习彼,从而现见彼为水,相续清净大菩萨,见水一尘无量刹,见水玛玛格佛母。究竟断除二障地,彻见双运大等性,是故称为净见量,断除一切障碍故。诸法无谬之实相,唯佛现见无有他。”由是可知,一切显现法的究竟实相,唯是明空双运大法界,界智无二的如来妙境,方为实相现相无别之不变离戏无垢清净胜义谛。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因此这里拿它举例。实际上,万有诸法在法界本性中,皆一味平等无垢离戏,相观待的净秽差别丝毫也无。所谓的清净、污秽,不过是众生心识、业感的虚幻外现而已,恒时处于动态的迁变过程中,没有丝毫成实自性。如《定解宝灯论》所云:“其余现相皆不定,具迁变性而显现,究竟双运之智慧,彻见真义无迁变。”

   在不稳定的相对层面中,存在这样一种对应关系:“除此之外如何证,并非究竟之意义,二障尚未断尽前,实相现相不一致。暂时道位之显现,如净眼翳之毛发,有境(内在心识)垢染愈清净,所见对境亦愈净,有境清净另一方,无有不净之境故。”《定解宝灯论》显然是说,外境不过是观待内在心识而有的函数而已,随着众生内心境界的变化,外境将呈现相应的层次和状态。明白这个至关重要的道理,我们就不会对外境的净秽、贤劣过份执著,尤其不会再将任何问题、毛病和过错,都一股脑地推到外境头上。原来,一切外境本都是离戏无垢双运大法界(本尊坛城性),仅仅因为我们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才将之误读成形形色色的杂染有法。事实上,如果世俗有法真是自性不净,那么任凭如何修炼,也无法将之转变成清净法界,就像煤炭如何洗涤也不会变白一样。无上瑜伽的大清净见便是这样教导我们:一切问题都出在内在的主观认识上,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摈弃无益的错觉,尽量学会并习惯于用佛的眼神审视万法,无疑是寂灭虚妄分别切入实相本性的最佳捷径。故此,在轮涅无二、等净圆融的了义正见基础上,极力以实相摄持现相,直接安住色心万法的大清净本面,遂成为金刚密乘的不共特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双运、降伏以及享用五肉、五甘露等誓言物,被赋予特殊意义。

   既然稳稳地占据着实相本面的制高点,金刚密乘又如何能随波逐流地取悦于凡夫迷乱分别心呢?《大乘庄严经论》云:“由小信界伴,不解深大法。由汝不解故,成我无上乘!”《道德经》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托出的就是这种戏剧性效果。

   戏台上,一个人喝了一口水,就在此时,一个唤作“萧平实”的饿鬼从窗口探进头来,尖叫一声:“哟——!你喝脓血干嘛?!”

   看看《维摩诘所说经》对净秽的阐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传心法要》同样指出:“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脱。”

   净心、无心的心地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精华要义。不反观自心,一味在虚幻不实的外相上打转转,显然是很没出息的行为。

   正是为了帮助修行人强力打破净秽分别、悟入离戏实相,密宗才要求享用五肉、五甘露等誓言物。全知麦彭仁波切《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云:“以平等性而言,无净无秽故,非为所舍,以清净性而言,亦应为所取。若行持无净无秽之行为,则能领受平等之性,摧灭有相分别念,依此禁戒行为,便速得诸悉地。以方便所摄之彼等物,皆成世间甘露,彼等自性,皆住于已成物故,应当受取也。一切悉地,皆从如理行持教言而生,故应随时而不间断甘露之供也。此等一切行为,亦是若无证悟甚深之义,悍然不顾而行,则成疯狂行为故,乃失坏自相续矣。若是证悟圆融者,亦不必特意行持彼等,故若对应自己之证相,而变成助缘,则当如应依止,如学舞剑者,先从木剑、铅剑、至宝剑,如是次第学习也。如是若无此十种分支誓言,则不会生起烦恼转为道用等速疾安乐之殊胜道。若如是行持故诸烦恼现为智慧,则集谛转为道谛性,异熟蕴体亦显现为清净智慧故,苦谛转为菩提性,是故此道具殊胜之力也。”

   至尊上师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也精辟开示道:“对于密乘可以使用的资具(如金刚铃、杵、手鼓、佛像等),受用的物品(如五肉五甘露),誓言物(如会供、唱金刚歌、跳金刚舞等)等,应当用时而不使用违背此条。但对此应分别根基,根基不具足则非应时,当以别解脱戒为主。对五肉五甘露等不能受用时,仅可观想,修行很高者需用。应当看哪种方式可以对治烦恼。”

   大堪布慈诚罗珠仁波切讲解《密乘十四条根本戒》时说:“第十三条:是不接受密宗的甘露等法器。在密宗里,有五甘露、五肉、天灵盖等很多特殊的法器。如果对其生起邪见,即如对酒肉执著,以为它们是很不清净的饮料和食品,或执著于天灵盖是人的骨头,是一种很不清净的东西,因此就不敢用,不想用,不想接受这些觉得是很肮脏的东西,并拒绝接受这些东西的话,即犯此条。对此大家也应作详细的了解,否则会产生误解。因为,酒肉等东西在现象上讲,就是有清净与不清净的差别,但在本性上,酒肉与我们觉得比较清净的蔬菜等一样都清净的,所以,在胜义谛中,一切法都没有清净与不清净的差别。如果执著于酒肉等,不管在名言中还是在胜义谛中,若认为它们的本性究竟是不清净的即为犯戒。

   密宗里,首先教我们初期学密宗的人,不要饮酒,也不要吃肉。五肉有马肉、象肉等。佛在世时,印度一般人不会将这些不清净肉做食品的,修行到一定层次的瑜伽士为了打破自己清净与不清净的分别心,就专门使用这些五肉。现在我们还没有到达像瑜伽士那样的境界,因此,我们还不能打破这个分别心。但是,我们名言中就可以分别,也应该分别,清净的就是清净的,不清净的就是不清净。磕头行善等应该做的事就去做,不应该做的(如杀生、邪淫等)就不去做。若以为世间的一切都清净的,不管好事还是坏事都去做,那就必定堕金刚地狱,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缘。因此,我们现在不能用,也不应该用五肉五甘露。我们在秘密灌顶时,有一些经僧众加持过由药材作的甘露丸,吃这个代表五肉五甘露,但我们心里要知道一切法在本性上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我们现在还不能受用甘露丸,因此,我们应发愿我们很快就能够打破这些“分别”。如果现在就用甘露丸,这不但不是密宗的行为而且是犯戒。如果在会供时有酒有肉,但不能喝酒,若出于礼节只要用手指在酒里沾一下,作一个饮酒的动作就可以了。无论是会供还是在其它情况下饮酒,都属于犯戒。不受用五甘露丸,不但可以避免犯密乘戒,还可以避免犯别解脱戒。”

   “像酒、肉等饮食受用,在修证没有达到一定境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决不能肆无忌惮地饮用和食用。会供的时…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节 禁行、善恶、戒律(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