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理解衰落,传出了国人自己编写的经典,鬼与地狱被混合为一,成为民间的信仰。
在我国古代的传说中,如魑,魅,魍,魉,魃,魈等,或是山精、木怪,或是灾旱、疫疠的厉鬼;有关天象的,称为神。……这样,才有“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的信仰。鬼,起初似乎还有些自由……不过人类的命运,越来越悲惨,终于为鬼而住在地狱中了。”(《华雨集》第四册“鬼与地狱”)
“人如已经死了,是不可能复活的。但我国民间及佛教界的传说中,有的说:某人死后,去了地狱,见到阎王。原来阳寿未终,所以被饬回而活了转来。有的说:某人死后,魂游地狱,活转来说得绘影绘声。这类传说不少,有些不一定是造谣,但都是错误的。这是在病到某种情况,如呼吸停止等,一般以为是死了,这才有死了活转来的传说。病人在信仰或社会传说影响下,有怕堕地狱的意识,所以从昏迷醒来,可能有去了地狱一趟的感觉。其实这并不是死,还在“病”的阶段,所以死了活转来(而言见到地狱)的传说,是错误的,不合佛法的。(狡诈的印顺,就是这样从顺世外道的立场出发,潜移默化地毁坏人们的六道轮回等基本正见。难道说,历代大成就者们的神通现量,也都是病态的幻觉吗?此外,对于舍利、肉身不坏等等神异的成就瑞相,印顺也竭力加以庸俗化,否认不信。故此,说他是披着佛教外衣的毁法坏教者,可谓实至而名归!——引者注)”(同上)
“龙树入龙宫取经的传说,在印度是极为普遍的。最初传来中国的,是鸠摩罗什的《龙树菩萨传》……龙树入龙宫取经的传说,有的解说为:这是表示深入自心,本着自证而集出大乘经的。有的解说为:龙王,是印度民族中龙族的国王。《华严》等大乘经,从此族的王庭得来。有的解说为:南天竺铁塔或龙宫取经,正如敦煌石室的发见古代经典一样,不过传说得神奇而已。有的解说为:龙宫、夜叉宫与天宫,一向传说为有大乘经。龙树的龙宫得经,也只是这种传说的一则。这些解说,都可以有一分意义,但第三说是更为可能的。”(《佛教史地考论》“龙树龙宫取经考”)
“龙树入龙宫取经,传说极为普遍。龙树在龙宫中,读到更多的大乘经,“得诸经一相”,“一相”或作“一箱”。(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印顺干脆直接说成:“所以大乘教徒有了新的解说……又说:龙树入龙宫,“得诸经一箱”。”——引者注)所得的经典,传说与《华严经》有关。我曾有《龙树龙宫取经考》,论证为:龙树取经处,在乌荼,今奥里萨地方。这里,在大海边,传说是婆楼那龙王往来的地方。这里有神奇的塔,传说是龙树从龙宫得来的。这里是《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的故乡,有古塔庙。所以龙树于龙宫得经,应有事实的成分,极可能是从龙王的祠庙中得来的。后来龙叫七次入海的传说,也只是这一传说的夸张。乌荼,在(东)南印度,当时属于安达罗的娑多婆诃王朝。龙树在南印度弘法,受到娑多婆诃王朝某王的护持,汉译有《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共有三种译本),名为《亲友书》,就是寄给娑多婆诃国王的。”(《空之探究》)
借学术研究之“东风”,印顺简直把我们的大小乘佛教“考证”得面目全非!
从“大乘非佛说”的预设前提出发,非但西方极乐世界、东方药师净土等被全盘推翻,作为中国大乘佛教灵魂的五大菩萨,也被他处心积虑地全部咬定为艺术性虚构,以从根本上瓦解人们的佛教信仰。伪科学的皮面包装,加上高超的心理暗示、精巧的氛围营造,使他的荒谬言论欺骗了好几代中国佛教徒:
“在初期的佛教中,并无文殊与普贤的传说;这也不是印度教固有的大神。文殊与普贤菩萨的出现,真是值得注意的事。
一、文殊普贤与舍利弗目犍连:审细的研究起来,文殊与普贤,实为舍利弗与目犍连的理想化。理由是:第一、文殊、普贤为毘卢遮那佛的“胁侍”,是代表佛陀弘化的。在初期佛教中,舍利弗与目犍连,即是释尊的两大弟子,被称为“双贤”,“第一双”弟子,负着代佛扬化的重任。……
第二、“大智文殊,大行普贤”,简要的表示了二大士的德性。这在释尊的教团中,即是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德行。释尊的大弟子,各有特长,而舍利弗与目犍连,佛记别他是:“是二人者,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神足第一”(大智度论(引律)十一)。大智舍利弗,与大智文殊,仅为声闻与菩萨的差别,古人也多能理解到。神足(通)即是行。我们不能忽略的,大智,不但是为自己的。舍梨子以正见为导,生诸梵行者如生母;文殊教化诸佛发菩提心,被称为诸佛的老师。这启迪正见的教化重任,在声闻与菩萨佛教中,即由舍利弗与文殊分别负担,这实为同一事实的不同说明。
第三、文殊乘狮子,普贤乘白象,这与舍利弗目犍连有特殊关系。舍利弗有“狮子吼”的传说,如《杂阿含经》(卷十四)说:“尊者舍利弗,作奇特未曾有说,于大众中一向狮子吼言。……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故”。舍利弗的狮子吼,自称能一日乃至七日,以各式各样的文义来解说佛说。《中阿含经》也有同样的叙述。这在当时,引起了黑齿比丘们的惊讶。我觉得,不但舍利弗的狮子吼,与文殊的乘坐狮子有关;他的“善入法界”──能以异文异义解佛说,也与《华严经》“入法界品”的诸大善知识,以不同的法门而同入法界有关。目犍连的白象传说,出于《毘奈耶》。《发智论》(卷十九)曾引述而加以解说:“尊者大目干连言:具寿!我自忆住无所有处定,闻曼陀枳尼池侧,有众多龙象哮吼等声”。目连不但因听见白象哮吼,引起佛弟子间的责难。他随佛去满富城,也是化一六牙白象,坐着从空飞去(增一阿含经须陀品)。舍利弗、目连与狮象的关系,或者还觉得不一定与文殊普贤的青狮白象有关。然读到《大毘婆沙论》(卷一六二)的记载,即觉得事非偶然。如说:“舍利子般涅槃时,入师子奋迅等至。大目犍连般涅槃时,入香象嚬呻等至”。三摩钵底,即等至,为圣者圣慧所依止的深定。舍利弗与目连二尊者,依着这师子奋迅,香象嚬呻定而入涅槃;文殊与普贤二大士,即坐着狮象而出现人间了。
此外,文殊与舍利弗的关系,还有两点:文殊被称为“法王子”,这虽是一切大菩萨共有的尊称,但在文殊,几乎是私名化的。原来法王子的尊称,也是舍利子特有的光荣。如《杂阿含经》(卷四十五)说:“佛告舍利弗……汝今如是为我长子,邻受灌顶而未灌顶,住于仪法,我所应转****汝亦随转”。舍利弗为法王长子,这与大乘的文殊师利法王子,看出其中共同的性质。尤其是,舍利弗是摩竭陀的“那罗”(或译那罗陀)聚落人,文殊也有同一的传说,如《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说:“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于此国(摩竭陀)多罗聚落……于我所出家学道”。
二、文殊普贤与梵王帝释:释尊为“人天教师”。人间的上首弟子,为舍利弗与目犍连;天上的上首弟子,即梵王与帝释。佛教的早期传说中,表示佛法为人类的迫切需要,印度的大神──梵王与帝释,也祈求释尊说法,作释尊的弟子。传说:帝释得须陀洹果,梵王得阿那含果。论学位,并不崇高。但由于领导群神护持佛法,在佛教中逐渐取得重要的地位。梵王与帝释,在佛化的天国中,也成为佛的左右二大护法。如传说的佛从忉利天下来,他们即侍立左右。……又如释尊去满富城满富长者家(《增一阿含经》“须陀品”)等,也是梵王侍右,帝释侍左的。梵王与帝释的成为释尊的胁侍,是佛教界众所周知的事了。
梵王与帝释的为释尊胁侍,与文殊普贤为毘卢遮那胁侍,也有极其一致处。先论梵王与文殊:大梵天王的示现色相,如《大毘婆沙论》(卷一二九)说:“马胜遂发诚心,愿大梵王于此众现。应时大梵即放光明,便自化身为童子像,首分五顶,形貌端严,在梵众中随光而现”。梵王的为马胜示现童子相,出于《长阿含》的《坚固经》。《长阿含》的《典尊经》、《阇尼沙经》,也同样的说到。这会使我们联想到,文殊是被称为童子的。在文殊像中,虽也有无髻的及一髻的,但五髻文殊是更一般的。文殊的五髻童子相,岂非即梵王的形态!
据传说,印度的原始文字,由梵王诵出,所以称为梵语。在大乘佛教中,阿字为初的四十二字母,与文殊也有着特殊关系。……婆罗门教的吠檀多哲学,在大乘佛教中,被放在缘起无我的基础上,修改而融摄他;平等空性的充分发挥者,在大乘经中,无疑的是文殊菩萨。文殊师利童子与梵童子间,实在大有关系。
再说普贤与帝释:唯一值得我们注意的,即普贤的坐六牙白象,与帝释坐的六牙白象,恰好一致。普贤的六牙白象,如《法华经》的“普贤菩萨劝发品”,及《观普贤菩萨经》,有详备的描写,这当然是经过大乘发展过。帝释的骑六牙白象,也如《长阿含》《世记经》所说:“帝释复念伊罗钵龙王。……龙王即自变身,出三十三头,一一头有六牙,一一牙有七浴池,一一浴池有七大莲华,(一一莲华)有百一叶,一一华叶有七玉女,鼓乐弦歌,抃舞其上。时彼龙王作此化已,诣帝释前,于一面立。时释提桓因着众宝饰,璎珞其身,坐伊罗钵龙王第一顶上”。那伽,印度人或是指龙说的,或是指象说的,所以古人每译为龙象。伊罗钵龙王,化作六牙象王,帝释坐上,这与普贤的坐六牙白象,是怎样的恰合!
在佛教中,普贤菩萨,被奉为密教的住持者,这与帝释的为群神领袖,有着重要关系。帝释住于须弥山顶,为地居的天、龙、夜叉们的统摄者。他的多神特质,与密教极易结合。……密宗的双身法,也与欲天──帝释天也还是两性和合有关。《华严经》(卷六十二)有说:“住法须弥顶,定女常供侍;灭…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三节 学术研究的误区(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