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三节 学术研究的误区(2)▪P5

  ..续本文上一页狗类,所舍之身积在一处亦大过须弥山王),既然如此,为何就决定不可以现为鬼神、天人而大作梦中佛事呢?

   其实,就算真以佛菩萨之庄严金身出现,也未必就能取悦于印顺法师。君不见,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不都被“考证”成了“神话传说”吗?君不见,《药师经》的“八大菩萨”不都被“研究”成了“八大行星”吗?如此肆无忌惮地诽谤我们大乘的佛宝、僧宝(圣者菩萨),还有法宝,真是让人心痛啊!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印顺法师与龙树菩萨有没有结成“统一战线”的可能。

   无论是给“人间佛教”提供胜义理论支持也好,还是替骂如来藏学说为“逆流”撑腰也好,中观空性都对印顺很有用。具体的法义辨析,在这里不便展开,谨就一些相关要点略加剖析。

   道理其实再简单不过了,作为从龙宫取出众多大乘宝典并且广弘大乘妙法的关键性人物,怎么可能和力倡“大乘非佛说”的旗手取得一致呢?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龙树菩萨传》讲道:“(龙树菩萨)自念言:世界法中津涂甚多,佛经虽妙以理推之故有未尽,未尽之中可推而演之,以悟后学于理不违,于事无失斯有何咎。思此事已即欲行之,立师教戒更造衣服,令附佛法而有小异,欲以除众人情,示不受学择日选时当与,谓弟子受新戒着新衣,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愍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深入体得宝利。龙知其心而问之曰:“看经遍未?”答言:“汝诸函中经多无量不可尽也,我可读者已十倍阎浮提。”龙言:“如我宫中所有经典,诸处此比复不可数。”龙树既得诸经,一相深入,无生二忍具足,龙还送出于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

   龙树菩萨所造之《大智度论》云:“问曰:“若佛嘱累阿难是般若波罗蜜,佛般涅槃后阿难共大迦叶结集三藏,此中何以不说?”答曰:“摩诃衍甚深难信难解难行,佛在世时有诸比丘闻摩诃衍,不信不解故从坐而去,何况佛般涅槃后?以是故不说。复次三藏正有三十万偈,并为九百六十万言,摩诃衍甚多无量无限,如此中般若波罗蜜品有二万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万偈,诸龙王阿修罗王诸天宫中有千亿万偈等。所以者何?此诸天龙神,寿命长久识念力强故。今此世人寿命短促识念力薄,小般若波罗蜜品尚不能读,何况多者?诸余大菩萨所知般若波罗蜜无量无限。何以故?佛非但一身所说,无量世中或变化作无数身,是故所说无量。又有不可思议解脱经十万偈,诸佛本起经宝云经大云经法云经各各十万偈,法华经华手经大悲经方便经龙王问经阿修罗王问经等诸大经,无量无边如大海中宝,云何可入三藏中?小物应在大中,大物不得入小。若欲问应言:小乘何以不在摩诃衍中?摩诃衍能兼小乘法故,是故不应如汝所问。复次有人言:如摩诃迦叶将诸比丘在耆阇崛山中集三藏,佛灭度后,文殊尸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又阿难知筹量众生志业大小,是故不于声闻人中说摩诃衍。””

   “问曰:“摩诃衍中虽有此语,我亦不能都信。”答曰:“是为大失。是佛真法,佛口所说。汝无反。复汝从摩诃衍中出生,云何言我不能都信?””

   “若不加神力,虽复十住亦不知佛心。若加神力乃至畜生能知佛心。如般若波罗蜜后品中说,一切众人皆见阿閦佛会,与眼作对。亦如佛说阿弥陀佛世界种种严净,阿难言:唯愿欲见。佛时即令一切众会皆见无量寿佛世界严净。”

   “诸佛世界种种有净不净有杂,如三十三天品经说:“……目连当知,彼诸佛者皆是我身,如是等东方恒河沙等无量世界,有庄严者不庄严者,皆是我身而作佛事。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以是故当知,释迦文佛更有清净世界如阿弥陀国,阿弥陀佛亦有严净不严净世界如释迦文佛国。诸佛大悲彻于骨髓,不以世界好丑,随应度者而教化之,如慈母爱子,子虽没在厕溷,勤求拯拔不以为恶。”

   “次后菩萨亦利根心坚久集福德,发心即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得六神通,与无量众生共观十方清净世界而自庄严其国。如阿弥陀佛先世时作法藏比丘,佛将导遍至十方示清净国,令选择净妙之国,以自庄严其国。”

   “有菩萨以神通力飞到十方,观诸清净世界,取相欲自庄严其国。有菩萨佛将至十方,示清净世界,取净国相自作愿行。如世自在王佛,将法积比丘至十方,示清净世界。或有菩萨自住本国,用天眼见十方清净世界。”

   “问曰:“菩萨当化众生,何故常欲值佛?”答曰:“有菩萨未入菩萨位,未得阿鞞跋致受记别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人反自没水;又如少汤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以是故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如是等值佛无量利益,岂不一心求欲见佛,譬如婴儿不应离母,又如行道不离粮食,如大热时不离凉风冷水,如大寒时不欲离火,如度深水不应离船,譬如病人不离良医,菩萨不离诸佛过于上事。……复次菩萨常爱乐念佛故,舍身受身恒得值佛。……复次菩萨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故,所生常值诸佛。如般舟三昧中说:菩萨入是三昧,即见阿弥陀佛,便问其佛:何业因缘故得生彼国?佛即答言:善男子,以常修念佛三昧忆念不废故得生我国。”

   “复次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常念佛。复次常念佛得种种功德利,譬如大臣特蒙恩宠常念其主,菩萨亦如是,知种种功德无量智慧皆从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

   龙树菩萨所造的《十住毗婆沙论》(鸠摩罗什译)云:“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为现身,是故我归命。”

   《楞伽经》云:“大慧汝当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由此可见,在是否存在龙宫、大乘是否佛说、如来是否具足不思议功德神变、是否存在十方净土、净土等他力法门有无意义、念佛法门“与神教的因信得救”是否无别、新学菩萨是否应该无原则地沉溺轮回等关键点上,龙树菩萨和印顺法师均存在尖锐矛盾。而且根据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传记,如果龙宫所藏经典不是佛陀亲说,那么已经准备“立师教戒更造衣服”的龙树,怎可能一下子就被折服呢?

   关于大小乘的体性和价值定位、大小乘见修行果的差异,传统中观派的观点也和印顺相去甚远:

   “学余经舍般若波罗蜜等:有人于声闻法中受戒学法,初不闻般若波罗蜜,或时余处闻,深著先所学法,舍于般若波罗蜜,于先所学法中求萨婆若。有声闻弟子,先得般若波罗蜜不知义趣不得滋味,以声闻经行菩萨道。有人是声闻弟子,得般若波罗蜜经欲信受,余声闻人沮坏其心,语言是经初后不相应无有定相汝宜舍之。声闻法中何所不有?六足阿毗昙及其论议分别诸法相,即是般若波罗蜜。八十部律即是尸罗波罗蜜。阿毗昙中分别诸禅解脱诸三昧等,是禅波罗蜜。三藏本生中赞叹解脱布施忍辱精进,即是三波罗蜜。如是等种种因缘舍般若波罗蜜。于声闻经中求萨婆若,如人欲得坚实好木,舍其根茎而取枝叶,虽是木名而不中用。复次般若波罗蜜是三藏根本;得般若波罗蜜已,为度众生故说余事,是名枝叶。复次声闻经中虽说诸法实相而不了了,般若波罗蜜经中分明显现易见易得,如人攀缘枝叶则堕落,若捉茎干则坚固。若执声闻经则堕小乘中,若持般若波罗蜜易得无上道。是故说舍根茎取枝叶。问曰:三十七品三解脱门般若经中亦有,今何以故,但名声闻辟支佛经?答曰:摩诃衍中虽有是法,与毕竟空合心无所著,以不舍萨婆若大悲心为一切众生故说。声闻经则不尔,为小乘证故。复次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故能成就世间出世间法,是故菩萨若求佛,应当学般若波罗蜜。譬如狗为主守备应当从主索食而反于奴客求,菩萨亦如是。狗喻行者,般若波罗蜜喻主人,般若中有种种利益,而舍求余经。佛欲令分明易见故说譬喻。……或有利根者,魔或思惟:是菩萨不著世间乐,一心受般若波罗蜜,此人不可沮坏,我今当以声闻深经转其心使成阿罗汉。佛言:声闻经虽深不应贪著。譬如烧热金丸色虽妙好不可捉……菩萨于般若中求无上道易得,于余经则难,如但服毒。是故不应从声闻经中,求菩萨道。”(《大智度论》)

   “佛今说六波罗蜜多有所能,大乘法中则能含受小乘,小乘则不能。”(同上)

   “复次佛欲说第一义悉檀相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同上)

   “佛乘及声闻乘,声闻乘狭小,佛乘广大。声闻乘自利自为,佛乘益一切。复次声闻乘多说众生空,佛乘说众生空法空。如是等种种分别说是二道故,摩诃衍经声闻众菩萨众两说。”

   “为求佛道者说六波罗蜜及法空。为求辟支佛者说十二因缘及独行法。为求声闻者说众生空及四真谛法。”

   “复次略说有二种空:众生空、法空。小乘弟子钝根故为说众生空:我我所无故则不著余法。大乘弟子利根故为说法空,实时知世间常空如涅槃。……二皆是实。但为小智钝根故先说众生空,为大智利根者说法空”

   “菩萨深入空故,诸根猛利胜于二乘。”

   “初入道乃至阿罗汉名声闻人。观因缘法悟空小深,小愍众生名辟支佛人。深入空法行六波罗蜜大慈大悲,是名菩萨人。”

   “谓佛世尊,为欲度脱诸众生故,说二无我。其中为度声闻、独觉说人无我故,为度菩萨证得一切种智故,说二无我。”(月称菩萨《入中论自释》)

   “如经偈言:佛为杀…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三节 学术研究的误区(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