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巴庆内观禅修之古老根源
乌巴庆(U Ba Khin) 所传的内观禅修已成为当今世上最广为修行的内观法之一。这要特别感谢葛印卡的努力不懈,使乌巴庆的方法无论是在美国般的富裕社会或在印度的贫困地区,都一样是免费的布施教导;而无论是在斯里兰卡等上座部佛教国家或在杜拜、伊朗的回教国家1,方法指导也都一样。这种内观禅修法也可以在东方及西方的监狱里学到,因为乌巴庆的方法甚至能感化残酷罪犯,而这已获得政府的认可。
这样的成就说明了此方法有可能开展解脱洞见,然而我们对于这个禅修方法的根源却所知不多。乌巴庆 (1899 - 1971) 从乌铁(U Thet 1873 - 1945) 学得内观禅修, 并在 著名的缅甸学问僧雷迪大师2 (Ledi Sayadaw 1846 - 1923) 的支持下开始教授。 除此 之外,缅甸方面似乎并无更多数据。虽然缅甸的记录如此贫乏,然而证据显示此禅修方法可以回溯至历史上的印度佛教。本文旨在探讨「乌巴庆内观禅修之古老根源」的相关证据。
除了现存相当有限的印度佛教文献外,幸运地,当代中国佛教徒已系统化地从印度佛教各部派翻译经、律、注疏及论书。中国译者持续几世纪的努力最终创造了可谓人类历史上最可观的翻译集成。
此翻译事业中一位活跃著名的译者是来自北印度的佛教僧侣--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 344-413) ,由于他所指导及与中国学问僧们合作的中译文辞优美而声名卓著。 他的 译作中有一部《坐禅三昧经》(Dhyānasamādhi-sūtra)--有关禅修的杂集, 其中 包括了观呼吸 (安般念)的十六步骤,而在此十六步骤的教法中即可发现我们寻找 的证据。在观呼吸的第三步骤,亦即当吸进呼出时要「体验全身」3,《坐禅三昧经》指示应该以如下的方式建立觉知(念):
「念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4。悉观身中诸出息入息。觉知遍至身中乃至足指遍诸毛孔如水入沙。息出觉知从足至发遍诸毛孔亦如水入沙」5。
《坐禅三昧经》中关于「体验全身」的指示和乌巴庆传承所采的立场相似,而此立场和觉音(Buddhaghosa)论师的传统解释有所不同。据葛印卡说,观呼吸的第三步骤「整个身体都必须感觉到」,亦即「藉由呼吸之助,感觉到整个身体的内在,…然后外在也感觉到…身体的表面」6。然而,依据《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 ,当吸进呼出时体验全身的指示应该理解为「呼吸的全身」,亦即完全觉知每一个气息的开头、中间、以及结尾7。
在《安般念经》(Ānāpānasati-sutta)观呼吸第三步骤的指引所用的 kāya 这个字, 在其它巴利(Pāli)经文中可以有相当不同的各种意思,并不一定是指身体(色身)。例如 sakkāya,字面意思是「自己的身体」,但在经文中是指所有五蕴而非色身。 另一个例子是「用身体接触」kāyena phusati ,用以描述无色界的体证。因为要体证任何无色界,都必须离弃所有形色或和形色有关的经验8,因此在这个文句脉络里,kāya 代表个人的「整体」经验,而非「色身」的体验。
和此议题更相关的是《安般念经》中有一段将气息看作身体中的「身体」,因而为《清净道论》的解释开了先例9。而观呼吸的下一步,亦即全部十六步中的第四步骤指示,要平息「身行」kāyasańkhārā10。依据尼师 Dhammadinnā 在《小方等经》(Cūḷavedalla-sutta) 中的解释,气息就是一种「身行」,所以《清净道论》将 kāya 当作气息的解释,在这第四步也适用11。
然而,观整个「身体」kāya的指示,是发展身念住 kāyānupassanā 方法的一部分,在 《念住经》Satipaṭṭhāna-sutta 里提到的其它事例很清楚是指色身,而非气息身12。有鉴于此,比较自然的假设是,观呼吸第三步中的 kāya 也应该是指色身。
此外,当我们从实际层面来看观呼吸的指示时,觉音的解释变得较不具说服力。观呼吸的前二步骤为觉知气息是长是短13,因此是要完全觉知气息的全程,隐含它的开头、中间、及结尾。这已是前二步骤的工作了,因为除非能从头到尾觉知气息,否则无从得知气息是长或短。
若依照《清净道论》的解释,则观呼吸的第三步骤就只是重复之前所练习的而已。由于观呼吸的整体十六步设计(观十六行念入出息)刻画出实修上的明显进度,因此可预期第三步在修观的要点上会有所新增,而非只是重复已涵盖于前两步中的。
而如果将观呼吸第三步骤中的kāya理解为色身时,就得到这个新增的修观要点了。意思是,当吸进呼出时,禅修者同时也扩大他(她)的觉知,从觉知气息碰触的感受到觉知整个色身中任何可能感觉到的。如果采取这个解释,则下一步中平息「身行」就不只是平静气息而已,而是指平息所有的身体行为(saṅkhārā);让全身内外愈来愈平静安定。事实上,这是《无碍解道》Paṭisambhidāmagga 中对于身体行为的解释,在它观呼吸第三步的注中提到气息及身体的移动,弯向任一方或身体晃动就是「身行」的例子14。
《坐禅三昧经》中的方法指示也含有把 kāya 当作色身的解释,依此则观呼吸第三步 需要将觉知从只是呼吸转移到涵盖全身。这种将觉知从呼吸转移到综合地觉知全身也是乌巴庆教法的一个特色。他的方法指导涉及有系统地觉知扫描全身,照字义从脚到头,渗透到每一毛孔,正如《坐禅三昧经》中的描述。两者的近似性可由下段引自乌巴庆禅修方法的描述中看出:
这个方法包括专注一心…藉由练习觉知呼吸使心专注,然后将专一的注意力转到身体的各部位—有系统地移过全身—以发展对于身上所有生起的感受愈来愈全面且微细的觉知。… 学生开始从头到脚扫描身体,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依序移动15。
这个传承所用的方法是有系统地专注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觉察在那个部位的任何感受(如果有),…我们从头到脚观过整个身体觉知感受16。
乌巴庆传承的内观禅修法和《坐禅三昧经》中的方法之高度相似,由于中文经中的比喻而更加确定—以水入沙比喻觉知扩及全身。这个意像和持续修练乌巴庆的方法所达到的某阶段相当吻合,亦即当觉知敏锐到能够让禅修者在扫描身体时体验到全身的感受。这个传承的说法是:顺畅流动地通扫全身;表示在吸进或呼出的同时,觉知以「扫」或「流」的方式通过全身。葛印卡对此禅修阶段的描述如下:
你学习以达到一个重要阶段:在一口气之内感觉全身的感受,呼出时从头到脚,吸进时从脚到头17。
这个修行阶段结合了两个层面:觉知扫过或流过全身,同时觉知身体任何部位可能有的最微细感受。《坐禅三昧经》中的比喻可以说明这两个层面。微细的沙粒可以说明所体验到的微细感受,而水渗透入沙表示觉知渗入流过身体。就如水入沙时,每一颗小沙粒都会被水润湿一样,当觉知扫过身体时,身体的每一个小部分也会被觉知普及。
觉知通扫全身的练习目的并非只是要增进敏锐度并感觉微细感受。这么练习的究竟目的在于增长对于无常全面而持续的觉知。藉由持续以觉知通扫身体,禅修者得以直接体验真相:身体所有的部份以及这观察的心,都是持续的波动,不断生起灭去。
《坐禅三昧经》中观呼吸第十三步的方法指示也重视这种理解及应用,亦即当吸进呼出时思惟无常18。而《清净道论》的这个步骤只解释需要觉知五蕴的无常本质19,《坐禅三昧经》则说明较多并描述了觉知无常所致的洞见:
「观无常亦念息入出。观诸法无常,生灭,空,无吾我,生时诸法空生,灭时诸法空灭。是中无男,无女,无人,无作,无受,是名随无常观20。」当觉知呼吸进出时思惟无常。思惟一切现象无常,生灭,空,无我或自性。当生起时,生起的一切现象都是空性;当灭去时,灭去的一切现象都是空性。在这一切(现象)中没有「男人」,没有「女人」,没有「人」,没有「作为」,没有「体验」-- 这就称为「随无常观」。
就如《坐禅三昧经》中详细说明观呼吸的第十三步,强调持续思惟无常以加深洞见,乌巴庆传承也很重视在体验层面清楚了知无常,是洞见生起的基础。乌巴庆描述此内观禅修较深入的阶段如下:
当对于身心感受变化的觉知和专注很强时,所有的感官,甚至心的移动,都体验为变化,波动。对于整个世界,身心的知觉化为不同程度的波动,并且是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21。
乌巴庆的这段描述更加深了这个印象:他的学生们至今仍在修行的内观禅修法和《坐禅三昧经》中的禅修指引一致。当整个身心世界都化为持续变化的层层波动时,所有关于「男人」、「女人」、或「作为」、「体验」等本体的观念确实将完全破坏了。
由于乌巴庆的方法和《坐禅三昧经》中的指引如此相似,因此进一步讨论此经的历史背景。
《坐禅三昧经》是由鸠摩罗什这位知名译者所译,因此可以假设此经或至少此经中的各部分在他之前就已广为人知。如此,则《坐禅三昧经》所载的观呼吸第三步包括觉知全身的这种理解,很可能早于此经的中译,而这又比觉音作《清净道论》还要更早些22。
就如《坐禅三昧经》中观呼吸指引…
《乌巴庆内观禅修之古老根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