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烏巴慶內觀禅修之古老根源

  烏巴慶內觀禅修之古老根源

  烏巴慶(U Ba Khin) 所傳的內觀禅修已成爲當今世上最廣爲修行的內觀法之一。這要特別感謝葛印卡的努力不懈,使烏巴慶的方法無論是在美國般的富裕社會或在印度的貧困地區,都一樣是免費的布施教導;而無論是在斯裏蘭卡等上座部佛教國家或在杜拜、伊朗的回教國家1,方法指導也都一樣。這種內觀禅修法也可以在東方及西方的監獄裏學到,因爲烏巴慶的方法甚至能感化殘酷罪犯,而這已獲得政府的認可。

  

  這樣的成就說明了此方法有可能開展解脫洞見,然而我們對于這個禅修方法的根源卻所知不多。烏巴慶 (1899 - 1971) 從烏鐵(U Thet 1873 - 1945) 學得內觀禅修, 並在 著名的緬甸學問僧雷迪大師2 (Ledi Sayadaw 1846 - 1923) 的支持下開始教授。 除此 之外,緬甸方面似乎並無更多數據。雖然緬甸的記錄如此貧乏,然而證據顯示此禅修方法可以回溯至曆史上的印度佛教。本文旨在探討「烏巴慶內觀禅修之古老根源」的相關證據。

  

  除了現存相當有限的印度佛教文獻外,幸運地,當代中國佛教徒已系統化地從印度佛教各部派翻譯經、律、注疏及論書。中國譯者持續幾世紀的努力最終創造了可謂人類曆史上最可觀的翻譯集成。

  

  此翻譯事業中一位活躍著名的譯者是來自北印度的佛教僧侶-- 鸠摩羅什(Kumārajīva 344-413) ,由于他所指導及與中國學問僧們合作的中譯文辭優美而聲名卓著。 他的 譯作中有一部《坐禅叁昧經》(Dhyānasamādhi-sūtra)--有關禅修的雜集, 其中 包括了觀呼吸 (安般念)的十六步驟,而在此十六步驟的教法中即可發現我們尋找 的證據。在觀呼吸的第叁步驟,亦即當吸進呼出時要「體驗全身」3,《坐禅叁昧經》指示應該以如下的方式建立覺知(念):

  

  「念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4。悉觀身中諸出息入息。覺知遍至身中乃至足指遍諸毛孔如水入沙。息出覺知從足至發遍諸毛孔亦如水入沙」5。

  

  《坐禅叁昧經》中關于「體驗全身」的指示和烏巴慶傳承所采的立場相似,而此立場和覺音(Buddhaghosa)論師的傳統解釋有所不同。據葛印卡說,觀呼吸的第叁步驟「整個身體都必須感覺到」,亦即「藉由呼吸之助,感覺到整個身體的內在,…然後外在也感覺到…身體的表面」6。然而,依據《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 ,當吸進呼出時體驗全身的指示應該理解爲「呼吸的全身」,亦即完全覺知每一個氣息的開頭、中間、以及結尾7。

  

  在《安般念經》(Ānāpānasati-sutta)觀呼吸第叁步驟的指引所用的 kāya 這個字, 在其它巴利(Pāli)經文中可以有相當不同的各種意思,並不一定是指身體(色身)。例如 sakkāya,字面意思是「自己的身體」,但在經文中是指所有五蘊而非色身。 另一個例子是「用身體接觸」kāyena phusati ,用以描述無色界的體證。因爲要體證任何無色界,都必須離棄所有形色或和形色有關的經驗8,因此在這個文句脈絡裏,kāya 代表個人的「整體」經驗,而非「色身」的體驗。

  和此議題更相關的是《安般念經》中有一段將氣息看作身體中的「身體」,因而爲《清淨道論》的解釋開了先例9。而觀呼吸的下一步,亦即全部十六步中的第四步驟指示,要平息「身行」kāyasańkhārā10。依據尼師 Dhammadinnā 在《小方等經》(Cūḷavedalla-sutta) 中的解釋,氣息就是一種「身行」,所以《清淨道論》將 kāya 當作氣息的解釋,在這第四步也適用11。

  

  然而,觀整個「身體」kāya的指示,是發展身念住 kāyānupassanā 方法的一部分,在 《念住經》Satipaṭṭhāna-sutta 裏提到的其它事例很清楚是指色身,而非氣息身12。有鑒于此,比較自然的假設是,觀呼吸第叁步中的 kāya 也應該是指色身。

  

  此外,當我們從實際層面來看觀呼吸的指示時,覺音的解釋變得較不具說服力。觀呼吸的前二步驟爲覺知氣息是長是短13,因此是要完全覺知氣息的全程,隱含它的開頭、中間、及結尾。這已是前二步驟的工作了,因爲除非能從頭到尾覺知氣息,否則無從得知氣息是長或短。

  

  若依照《清淨道論》的解釋,則觀呼吸的第叁步驟就只是重複之前所練習的而已。由于觀呼吸的整體十六步設計(觀十六行念入出息)刻畫出實修上的明顯進度,因此可預期第叁步在修觀的要點上會有所新增,而非只是重複已涵蓋于前兩步中的。

  

  而如果將觀呼吸第叁步驟中的kāya理解爲色身時,就得到這個新增的修觀要點了。意思是,當吸進呼出時,禅修者同時也擴大他(她)的覺知,從覺知氣息碰觸的感受到覺知整個色身中任何可能感覺到的。如果采取這個解釋,則下一步中平息「身行」就不只是平靜氣息而已,而是指平息所有的身體行爲(saṅkhārā);讓全身內外愈來愈平靜安定。事實上,這是《無礙解道》Paṭisambhidāmagga 中對于身體行爲的解釋,在它觀呼吸第叁步的注中提到氣息及身體的移動,彎向任一方或身體晃動就是「身行」的例子14。

  

  《坐禅叁昧經》中的方法指示也含有把 kāya 當作色身的解釋,依此則觀呼吸第叁步 需要將覺知從只是呼吸轉移到涵蓋全身。這種將覺知從呼吸轉移到綜合地覺知全身也是烏巴慶教法的一個特色。他的方法指導涉及有系統地覺知掃描全身,照字義從腳到頭,滲透到每一毛孔,正如《坐禅叁昧經》中的描述。兩者的近似性可由下段引自烏巴慶禅修方法的描述中看出:

  

  這個方法包括專注一心…藉由練習覺知呼吸使心專注,然後將專一的注意力轉到身體的各部位—有系統地移過全身—以發展對于身上所有生起的感受愈來愈全面且微細的覺知。… 學生開始從頭到腳掃描身體,一個部位一個部位地依序移動15。

  

  這個傳承所用的方法是有系統地專注在身體的每一個部位,覺察在那個部位的任何感受(如果有),…我們從頭到腳觀過整個身體覺知感受16。

  

  烏巴慶傳承的內觀禅修法和《坐禅叁昧經》中的方法之高度相似,由于中文經中的比喻而更加確定—以水入沙比喻覺知擴及全身。這個意像和持續修練烏巴慶的方法所達到的某階段相當吻合,亦即當覺知敏銳到能夠讓禅修者在掃描身體時體驗到全身的感受。這個傳承的說法是:順暢流動地通掃全身;表示在吸進或呼出的同時,覺知以「掃」或「流」的方式通過全身。葛印卡對此禅修階段的描述如下:

  

  你學習以達到一個重要階段:在一口氣之內感覺全身的感受,呼出時從頭到腳,吸進時從腳到頭17。

  

  這個修行階段結合了兩個層面:覺知掃過或流過全身,同時覺知身體任何部位可能有的最微細感受。《坐禅叁昧經》中的比喻可以說明這兩個層面。微細的沙粒可以說明所體驗到的微細感受,而水滲透入沙表示覺知滲入流過身體。就如水入沙時,每一顆小沙粒都會被水潤濕一樣,當覺知掃過身體時,身體的每一個小部分也會被覺知普及。

  

  覺知通掃全身的練習目的並非只是要增進敏銳度並感覺微細感受。這麼練習的究竟目的在于增長對于無常全面而持續的覺知。藉由持續以覺知通掃身體,禅修者得以直接體驗真相:身體所有的部份以及這觀察的心,都是持續的波動,不斷生起滅去。

  

  《坐禅叁昧經》中觀呼吸第十叁步的方法指示也重視這種理解及應用,亦即當吸進呼出時思惟無常18。而《清淨道論》的這個步驟只解釋需要覺知五蘊的無常本質19,《坐禅叁昧經》則說明較多並描述了覺知無常所致的洞見:

  

  「觀無常亦念息入出。觀諸法無常,生滅,空,無吾我,生時諸法空生,滅時諸法空滅。是中無男,無女,無人,無作,無受,是名隨無常觀20。」當覺知呼吸進出時思惟無常。思惟一切現象無常,生滅,空,無我或自性。當生起時,生起的一切現象都是空性;當滅去時,滅去的一切現象都是空性。在這一切(現象)中沒有「男人」,沒有「女人」,沒有「人」,沒有「作爲」,沒有「體驗」-- 這就稱爲「隨無常觀」。

  

  就如《坐禅叁昧經》中詳細說明觀呼吸的第十叁步,強調持續思惟無常以加深洞見,烏巴慶傳承也很重視在體驗層面清楚了知無常,是洞見生起的基礎。烏巴慶描述此內觀禅修較深入的階段如下:

  

  當對于身心感受變化的覺知和專注很強時,所有的感官,甚至心的移動,都體驗爲變化,波動。對于整個世界,身心的知覺化爲不同程度的波動,並且是處于持續變化的狀態21。

  

  烏巴慶的這段描述更加深了這個印象:他的學生們至今仍在修行的內觀禅修法和《坐禅叁昧經》中的禅修指引一致。當整個身心世界都化爲持續變化的層層波動時,所有關于「男人」、「女人」、或「作爲」、「體驗」等本體的觀念確實將完全破壞了。

  

  由于烏巴慶的方法和《坐禅叁昧經》中的指引如此相似,因此進一步討論此經的曆史背景。

  

  《坐禅叁昧經》是由鸠摩羅什這位知名譯者所譯,因此可以假設此經或至少此經中的各部分在他之前就已廣爲人知。如此,則《坐禅叁昧經》所載的觀呼吸第叁步包括覺知全身的這種理解,很可能早于此經的中譯,而這又比覺音作《清淨道論》還要更早些22。

  

  就如《坐禅叁昧經》中觀呼吸指引…

《烏巴慶內觀禅修之古老根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