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38 金刚略疏(明.元贤)▪P2

  ..续本文上一页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上言不可住相,佛又恐人疑,既不住相,何成佛乃有相耶?故举以问,空生答言,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以如来身相乃净分依他所成,依他无性,故身即非身也。

  空生既悟佛身无相,而复佛示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虽佛身亦是虚妄,然不可执相虚妄,别求无相之佛。但于相上达其非相,即见如来。以诸相既亡,惟是觉体,如镜中现影,达影全虚,惟见是镜也。此乃是今经密意,学者宜善观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上言非相见如来,是义甚深,故空生疑,实信者之鲜其人。实信谓直下照破染净有无诸法,冥契实相也。佛言汝莫谓今日无实信之人,即最后五百岁,亦有持戒修福之人,于此法中,能生实信。何者?以此人善根深厚,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故也。

  五百岁者,佛灭后,初五百岁解脱坚固,第二五百岁禅定坚固,第三五百岁多闻坚固,第四五百岁塔寺坚固,第五五百岁斗诤坚固。经言后五百岁,指第五也。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净信者,无所染著之信,亦即实信也。若有人宿福深厚,能生一念净信,虽甚微,而如来以佛智佛眼,能悉知见,其福德无量;况永信者乎。必言如来知见者,以非如来,莫能知见其福德之大也。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征云:何以故一念净信即获如是无量福德,以其心契般若,妄执尽消,无复于五蕴等法执有我人等相,亦无五蕴等法相,亦无无五蕴等非法相。

  法相者,自阴界入以至菩提涅槃,有名有相者皆是也;非法相者,如说阴界入以至菩提涅槃皆不可得者是也。

  复征云:四相固不可有,法、非法相何亦须无?以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也。若心取相二句,总言法、非法相不可取。下乃别明之,谓虽不认五蕴等法为我人众生寿者,但取有五蕴等法,即是著我人众生寿者。

  夫法皆有相,固可著,至于非法,则无相可著,何亦须无?以非因相立相去非存犹是著相,故亦须无也。此段旧多作三空释之,愚意不然,以四相前已深明;此但明法、非法之不可取也。故下文紧接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其旨意益明矣。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承上文谓法与非法俱不应取,以是义故,所以如来尝说,我所说之法,直如筏焉。筏者,过河则用,到岸则舍。不可常恋。如来说法,并是方便建立,度诸有情,非有真实,岂可执而不舍哉!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者,谓说空秪为度有,有河既度,空亦须空,有尚须空,况空可不空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上言无法、无非法,佛又恐人疑佛尝得菩提,亦尝说法,岂非有法可取可说也?故举以问空生。空生深达佛意,故便答言,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可说。无定法者,无一定实法也。何以无一定实法?以如来所说之法,皆不可以名相取,正闻时不闻也;皆不可以言语说,正说时无说也。既不可取不可说,又岂有法与非法之可言哉!

  又征云:此法何以不可取、说?以是无为之法故。无为法者,妙体渊寂,本无名相,不涉语言,离一切分别、有为之法,乃一切圣贤之所同证,但于中有浅深大小之别耳。

  此经初恐人执相故破相,次恐人执空故破空。有空俱空,始契实相,是谓无为之法,而般若之义无余蕴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上言般若妙慧,直彻三空,顿证无为,则其福德宁有穷尽,故世尊举宝施之福以显彼胜。

  三千大千者,千世界为小千,千小千为中千,千中千为大千,同一成坏。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者,是福德无性乃胜义空也,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者,是于非福德而说福德多,乃世俗有也,若执为实有,岂如来之意哉!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大千宝施之福虽多,其实不足以言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征云:何以故持说一偈,能胜于彼?以宝施虽多,福终有漏;而此持经之功,乃能净除诸执,圆满极果,是一切佛及一切佛所说之法皆从此经出也。

  佛又恐人向佛法上住著,故随拂其迹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约俗谛中,有迷悟染净凡圣,故说佛法从经而出;约真谛中,离于迷悟染净凡圣,安得有佛法从经出也。

  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四句偈者,从来议论纷然,各于经中取四句以当之,不知上有乃至二字,乃是自多至少之意,谓于此经受持演说,或全卷,或半卷,一分乃至或四句偈等等字,总指上受持之者;又有以等字该后百千句者非是,以经意原是自多至少,非自少至多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上言法不可取不可说,佛恐人疑声闻各取自果,如证而说,岂非有取有说耶?乃举以问空生。而空生皆答言不也。又各为明其取本无取、说本无说之意,声闻初果,断八十一使分别粗惑,名须陀洹,华云入流,谓初入圣流也,非别实有所入,只由不入六尘,不被六尘之所牵引,便名入流耳。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声闻二果,断欲界六品思惑,名斯陀含。华云一来,谓从此命终,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得斯陀含,故名一来。实无往来者,已悟我空,谁为往来,虽不废往来,但不计往来者耳。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声闻三果,断欲界九品思惑,名阿那含,华云不来,谓从此命终,往生天上,不来下界受生,故名不来。而实无不来者,既已无我,谁为不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声闻四果,断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尽,名阿罗汉。阿罗汉有三义:(一)无贼,以见思烦恼尽故,(二)不生,以断分段生死,不受后有故,(三)应供,以堪受人天大供养故。实无有法者,实无所得也。若有一念得果之心,即著我人等相,又岂能得证乎?此四果中惟阿罗汉独名得道,以余三果未能全得其道故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前佛问四果,空生俱云不得,此复引己以证之。佛说得无诤三昧者,以其解空,则彼我俱忘,能不恼众生,亦能令众生不起烦恼故也。又云人中最为第一者,以人中四相未除,故皆有诤,今既无诤,是人中最为第一也。离欲者,三界贪心俱名为欲,今已尽灭,方成阿罗汉也。我不作是念下,释佛赞之意,以其无我也。阿兰那,此云寂静。言我得阿罗汉道,则四相未忘,烦恼纷起,岂成寂静之行?实无所行者,谓我相既空,则虽有所行而实无所行,是为寂静之行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前明四果俱无所得,佛又恐人疑佛于然灯受法,岂非有取有说,故举以问空生,空生言法实无所得者,以然灯所说,释迦所闻,是以无分别智契无分别理,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岂有取说之朕哉?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佛又恐人疑菩萨庄严佛土,岂非有取耶?故举以问空生。佛土者,成佛时所得报土也。庄严者,谓佛土中种种庄严,皆由菩萨万行所致也。空生答意,谓菩萨具六度万行,庄严佛土而心无所著,行而无行,能严所严,俱不可得,即庄严而非庄严,是名之为庄严佛土耳。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承上文言非严而严者,应生清净心也。所谓生清净心者,不应住六尘之境生心,宜生无所住之心也。生无所住之心,则行而无行,是之谓严而非严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

《38 金刚略疏(明.元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