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3 金刚般若经旨赞(唐.昙旷)▪P12

  ..续本文上一页界能起微尘。亦以界尘喻施因果,又界起尘,不生烦恼,尘但坌色,不污法身。施福因果尚劣界尘,何况得比。持经功能胜福,有斯别义,言即非等,以此释经,义可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赞曰﹞次下第七离福资粮不具障,即第十一供养给侍如来住处,财校量中当其第四降伏染福,修真供养福资粮行。诸菩萨等为趣菩提,信行地中修二资粮,鸟翼车轮,阙一不可,若欲成就福德资粮,无过供养给侍于佛,以福田中为最胜故。若行供养应观法身,是无限碍真实体故,故行给侍成福资粮。前虽令离蕴识影中无巧便障发起神通,而犹未离法执,贪著取色分斋供养如来故,不能具广大福德,即是不具福资粮障,今佛欲令观于法身而行给事侍破其执障故,说如来非以相见,既因经故成福资粮,当感法身无相真体故,持经福胜布施福,显斯二意说此一文,是故两论各以有约一义。无著约其离障,名离不具福资粮障;天亲就其校量,名为持经得净胜报。文分为四,问、答、征、释。

  此初也。法身无相真体故,问:善现可以色身三十二相观为如来真法身不?

  【「不也,世尊!】

  ﹝赞曰﹞此答也。不以色身三十二相观为如来真法身也。

  【「何以故?】

  ﹝赞曰﹞此征也。不以色相见如来者,何以故耶?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赞曰﹞此释也。如来说彼三十二相即是非真,化身假相,以佛真体即是法身,法身乃是无相故相,故三十二即是非相,是名应化假身相也。然相好果别福因招,真佛法身持经福感,既以约果而谈法身真佛色相非真,即知约因而说持经之福胜相因福,其布施福感有漏报,尚不如彼色相福因,何况得此持经功德。故论颂云:此降伏染福,是故菩萨应当受持成福资粮,感法身果。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赞曰﹞次下第八为离懈怠利养等乐味障,即第十二远离利养疲乏热恼,于精进若退,若不发住处,于彼第八断疑分中,内财校量显经福胜,令其依经发起精进,前为令其福资粮故,依经修学供养如来,修福因时,应须舍离懈怠利养,而常修行持说等行,答修行时爱味利养,身有疲乏心有热恼故,生懈怠不发精进,即便不能行胜持说,不得近供养如来,资粮不具,菩提难满,今为对持此诸过障,令勤依经修胜福行故,举内财而为校量。既由经故能离此障,是故两论各明一义。无著约所除之障,名离懈怠利养;天亲就能除胜教名内财校量。

  文分有五:(一)对舍身福破著身懈怠。(二)破闻福已生如义相执。(三)令小菩萨生惭愧策勤。(四)破二乘人惊怖不精进。(五)令生不放逸,第二惭愧处。

  初中又二:初如来校量,后善现悲对。

  此初也。此中意云:舍身命虽复胜前施,实功德不及持经四句偈福,以现舍身苦身心故,何况更求当苦法果而行舍施因果俱苦,而得比于持经胜福,以此经有七种胜,能持说经时,因果俱乐,是故胜彼舍身功德。故天亲论颂此义云:

  苦身胜于彼  希有及上义

  彼智岸难量  亦不同余法

  坚实解深义  胜余修多罗

  大因及清净  福中胜福德

  初一句释此经文明经福胜。次六句释下经文,举七种因释胜所以。后一句总结福胜。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赞曰﹞此善现悲对也。闻舍多身不如经福,领解此经为菩提因,深妙理趣,法喜之极感激生悲。谓我昔得见道真智,契证无为,虽名慧眼,未曾闻是希有之法。即义中法门希有,准余本经,此下更有何以故?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即七义中法门,第一颂中上义「智岸难量」,释此文也。何以故者,征不闻之所以;佛说已下,释不闻之所以。此智岸有二种义故,虽慧眼而未闻也:一是智岸胜上义故,故云佛说般若波罗蜜。二以智岸难测量故,故云即非般若波罗蜜。由斯二义特异余经故,总说为法门第一。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赞曰﹞次破闻福已生如义想执,于中有二:初总标胜能,后拂彼情想。

  此初也。为欲破彼懈怠利养令发精进故,说持经胜舍身福,不应如言执实功德,若能依此实相之经,生实相智,而发精勤,当知是人为第一希有也。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赞曰﹞此拂情想也。言实相者无相为相,为令离于虚妄执故,非谓即有此实相也。若离虚妄契乎无相,是故佛说为实相耳。既于此经诠实相理,余经未说,不同余经,即颂七义中亦不同余法。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赞曰﹞次令小菩萨生惭愧策勤,于中有二:初今逢佛说信受不难,后未来信持方是希有。

  此初也。一类菩萨而怀懈怠,令生惭愧而策勤故,故说恶时尚有持说,况佛在好世,而不发精勤,将欲激令惭愧,发生勉励之心故,言我今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赞曰﹞未来信持方是希有,于中有二:初标,后释。

  此初也。多障难世,土劣机微,若但生信心,或深解义理,领文在□,摄义在心,当知是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赞曰﹞下释所以。文复分三:初达我空。次悟法空。后顺诸佛。

  然其三文皆有征释,此达我空也。何所以故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以能断伏人我相故。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赞曰﹞此悟法空也。无我等者,何所以耶?以能依经悟法空故。由彼我执,依法执生,法执尚除,我见宁有?诸相非相,是法空故。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赞曰﹞此顺诸佛也。何故能离我、法见耶?以持经人顺诸佛故,佛离妄相,其智坚实,能契深妙,而说此经故。经所诠坚实深妙,而受持者,顺佛而行发坚妙智,能除二执故,当来世信解受持第一希有,即颂七义中坚实解深妙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赞曰﹞次破二乘人惊怖不精进,如来昔于二乘教中,说有诸法即蕴处等,及说空法即无我等,有为无为皆说为有。今说此经,有空发遣,于听闻时,乍闻有法是无,恐谓此经为非正道,如坑谷等,非处行故,遂生惊惧;又闻空法亦无,其心犹豫,不能断疑,故为恐怖;后思惟已惊怖转深,一向不迥,总生畏惮。今此经者,兼被二乘,令其回心趣无上觉,既由惊等不能策勤故,今破之令发精进,谓真实理远离二边,若执有、空不契中道,为破执相故说二无,非谓都无有、空等法故。二乘等能悟此理不惊怖等,为希有也。又复此经显三无性,为破遍计空有执心,非谓拨无依圆二经故。二乘等闻相无自性性故不惊,闻生无自性性故不怖,闻胜义无自性性故不畏,皆为希有也。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赞曰﹞次生不放逸第二惭愧处,文中征释有何所以不惊怖等,即说此人为希有耶?谓由此经有三胜上故,使闻者不惊怖等为希有也:(一)余契经故,谓于六度所诠义中,唯诠慧度为导等故,即颂七义中「胜余修多罗」。(二)能为大因故,大谓佛果菩提涅槃,由此所诠无分别慧,以能出生法报佛故,即七义中大因义也。依斯二义故,经说言如来说第一波罗蜜等,能诠所诠皆殊胜故,言即非者破取相心。(三)诸佛同说故,即余本言彼无量诸佛亦说第一波罗蜜,即七义中清净义也。由佛同证此清净理,如其同证亦同说故。

  此经即有如是胜上,二乘今能不惊怖等而为信持,汝等菩萨云何放逸,不勤动修也。前第二文已劝味著利养懈怠诸菩萨等生惭愧已,今此复令不起精进放逸菩萨生于惭愧,名第二处,既说此经有七种因胜舍身福,是故菩萨应当舍离懈怠利养,而常精勤修胜因经。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赞曰﹞次下第九离不忍苦障,即第十三忍苦住处,断其第八经成苦果等,断三种疑心,依经修行忍辱之行,前供养处,令依此经而行供养成福资粮,离懈怠处,令起精进;举经胜益,而为劝勉劝励,虽成须能忍苦,若修行时不能忍苦,即有退转,便成障碍。忍有三种,能除三苦:(一)谛察法忍,于二空理审观察故,不见生死流转苦相,能发大心求无上果。(二)安受苦忍,由能安受寒热等故,不见疲乏老病等等苦,能发精勤克成上果。(三)耐怨害忍,由能忍耐他怨害故,不舍慈悲,无苦恼相,能广摄化,速成大果,即由初忍能起后二,由察空理无怨等故,若心起于我法等相,见有苦想,不起此者便乐流转,或乐住寂不发大心,不耐疲乏不起精进,见怨害苦而生退心,便于佛果而成障碍。而诸菩萨不能依经,离我人相起三忍故,返疑此经能招苦果,若谓舍身苦身心故,因果俱苦故,福劣者依经行,行遭寒热等亦苦身心,云何福胜?由执故,不能依经而起忍,由疑故,不乐起忍之经,今欲断彼疑、执之心,令其依经成忍行故,故说割截无我人等。无著约除执障,名离不忍苦障;天亲就断初疑,名断经成苦果故。

  依无著离不忍中文分为四:(一)如所能忍即是忍体。(二)明忍相及生忍处。(三)如忍差别即种类忍。(四)明对治不忍因缘。

  此初也。文中二句,初句令如所证真境而行能忍,谓如所证法无我理起前所说三种忍度,皆依真境而能起故,忍体即是无嗔勤慧,如所证境无嗔等故。故前标云:如所能忍由…

《23 金刚般若经旨赞(唐.昙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