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至说名真实菩萨。二无上见智净,如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如来说得福多。三随形好身,如经须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至是名具足色身。四相者,如经须菩提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至是名诸相具足。五语语具足,如经须菩提汝勿谓如来至是名说法。六种心具足。
已下文是,于中复开有六种心:一念处,经阙此文,余本即有,谓彼非众生非不众生等,至下当知。二正觉,如经须菩提白佛言,至名善法。三施设大利法,如经须菩提若三千大千,至即非凡夫。四摄取法身,如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至不可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五不住生死涅槃,如经须菩提汝若作是念,至说不受福德。六行住净。
已下文是,于中显有三行住净:一威仪,如经须菩提若有人,至故名如来。二破名色身自在,如经须菩提若有善男子,至是名法相。三不染。
已下文是,于中显有二种不染:一说法,如经须菩提若有人,至如如不动。二流转,如经何以故?至应作如是观。文义相摄,勒为八者:一摄住处,即前发心,于此文中,摄取菩提心,摄取众生故。二波罗蜜净,即前波罗蜜相应行,由无相智,与行相应,得清净故。三欲住处,合前三四色身法身,皆是所求佛果身故。四离障碍,合前十二,总为一住,始从第五修道得胜,乃至十六求教授,文皆能离彼所除障故。五净心,即前证道,由证道时净心故。六究竟,即前上求,是所上求究竟果故,第七广大,第八甚深,是前十八住处通义,皆有广大甚深行故。
以行就位,束为三者:一行信地,即十八中,前十六住,皆是地前所依行故。二净心地,即第十七证道住处,是无满心所依位故。三如来地,即第十八上求佛地,求如来果所依地故,虽以广略三种料经,然今且依三地料判,依位起行,宽摄狭故。行所住总分三地,信行地中,分之为四:即八住中,前四住处,以信行地三十心中,皆有发心修行求果,离障四行,无不起故。
若依无著,十八住处,住处文中,皆答三问。若依天亲,别以三文,单答三问,余皆断疑。经文是一而论异者,一会之中,根有利钝,乐有广略,行有定散,障有执疑,是故圣教,云有单重,义有横坚,理有隐显,治有破遣,由斯二论,各据一明,具显深宗,不相乖背。无著第一发心住处,即是天亲答住问,文显以四心而明所住:一大广利益心,谓能遍缘一切众生,而起悲心,思拔其苦,由无所简,名平等恩。二第一利益心,谓起慈心,思与其乐,令得涅槃第一乐果,由唯与此,名不施恩。三常利益心,离众生相,不取度相,而常喜庆一切众生,由心无著,名善意恩。四不颠倒利益心,不见我人寿者等相无心住相平等舍相,由无妄取,名真实恩,正是菩萨所应住处故,明四心而答住问。
若依无著,此及诸住,皆显三义。而答三义。言三义者:(一)七义句。(二)八住处。(三)即五义。
(一)七义句者,文如前列,前六正所明宗,第七释经名字,此一义句题中已显,就前六中,初三别配经文,其义句相,已随文释,后三住处,通义诸住,皆有能治能证所依地故。就后三中,对治显行相为能治,不失显行相为能证,正是诸住所应住修降伏之法地,是此二法之别位,而无别体,不离此故。对治有二:一邪行。二共见正行。若生起心,我能如是行如是行,是名为邪行。菩萨虽行,不生心故,若谓对治此邪行故,虽行诸行,不作行相,此即名为邪行对治。虽名正行,仍犹二见,谓能如是不住行,不住行与见俱,名共见正行,为离此见,行不行相皆应不住,即名共见正行对治。
若有二见障无相心,虽行诸行,不称般若,故诸住处,皆应住修此对治道,而降伏之。不失是离增损二边,谓一切法皆归二谛:一者俗谛,因缘假有。二者真谛,无自性故空。如是二谛,其体不异。俗即真故,有而非有,真即俗故,空而不空。非有非空,是中道理。若执法有,是增益边;若执法无,是损减边,离此二边,是真般若。故诸住处,皆应住修降二边,心不失中道。
(二)八处住者,有文有义,已如前列,前六别配经文。后二住处,通义广大,甚深通是诸住,住心修行降伏处故,度一切众生,修一切善法,离一切诸相,名广大行。虽行广大之行,不见能行之相,由证真空甚深理故,行亦甚深,名甚深行。
(三)五义者:一依义,即诸住处所对治法,谓不住修降伏等障,依此所断方说能治,住心修行降伏行故,所治者名为依义。二说相,即一住处,能所断证,依义摄持,安立显现所有文义,名所说相。三摄持,即诸住处,欲愿住心,凡欲修行,初生欲愿,修行降伏,胜行方成,即摄后行以令生,持后行令不退,故说欲愿,亦为摄持。四安立,即诸住处,第一义谛,内证真理,名非安立;今以言说,而施说故,故说真如,名为安立。五显现,即诸住处,所修无相相应,定慧现量,显了证真如故,名为显了。折伏散心,亦是此摄,如尔焰境,制令住故,即初依义,是所断障;第四安立,是所证理;摄持显现,是能治行,前之三问,但问能治,就胜问故,影略问故,须佛广答,具明三种,欲显断障证理修习,若有一时,必有余故。前七义句,及八住处,通显住修降伏之处,今则别显断修证法故,说五义而答三问,如是三义,既遍诸住,此亦三义而答三问,于中有二:初总标,后别显,此文初也。此中应言诸菩萨等应如是住降伏其心,举终括始,但言降伏,谓应如是住其心等,即五义中,初依义也。显示所治不降等故。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赞曰﹞次下别显。准天亲论,显别四心,即分为四:所有已下,名广大心,我皆等者,名第一心,如是等者,名为常心,何以故下,不颠倒心。若依无著,显答三问,即分为三:
初答住问,即前二心。次答修行,即前常心。后答降伏,即不颠倒心。
初答住问,复分为二:初名愿所度之生,即广大心。后欲愿,令生所得之果,即第一心。
初中复二:初标举,后差别。
此初也。所言众生,有其三义:
一众多念生,谓本一心,言无动念,而为无明所薰染故。五意意识,众多妄念生,而生起故,名曰众生,即此依于起信意解。
二众多缘生,谓因五蕴,及十二处十八行等,众多因缘,而生起故,名曰众生,此即依于智度论解。
三众多类生,谓有四生三界五趣,多生类故,名曰众生,此即依于无著意解,由初种种妄念生故,即有蕴等众多缘生,遂受趣等众多生类。始终三义,名曰众生,今言一切,遍举此等。复言之类,意简非情,谓外道等邪教邪思念说草木名为众生,而佛教等不同于彼,具前三义,有情识者,方是佛教众生之类。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赞曰﹞次辨差别也。谓以三类,显生差别。卵生等者,受生别故。若有色等,依正别故。若有相等,境界别故。受生别者,卵等异故。五蕴初起,名之为生,依声方出,名为卵生;含藏而起,名曰胎生;假润而兴曰湿生;无而忽有称化生。由内思业外声胎藏湿润四缘,而蕴生起。于四缘中,卵生具四,胎生具三,湿生具二,化生唯一,谓内思业,藉缘多少,如是次第,以此四生,摄五趣者。如俱舍论颂此义云:人傍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多少胜劣,如余处明,依止差别,即身异也。身通五蕴及四蕴成,若具五蕴,而成身者,名为有色,即欲界二十处,色界十七处,皆有形质故。若唯四蕴而成身者,名为无色,则空处等,无色四天,厌色生彼,无形质故,虽有定果色,而无业果色,由此但名无色界耳。境界差别,即心异也。若有分别境界相者,名为有相,即欲界地,除睡闷位,下三静虑,第四静虑,除无想天。三无色全并无粗境,心相分明,故约有境,名为有想,若都无境,名为无想,即第四禅,无想一天,诸外道等,计为涅槃,修行无想定,生彼天中,于五百劫,全无心相,不缘境界,故名为无想,若虽有境而不分明,则彼心想,亦复昧劣,名非有想非无想也。谓有顶地以次,下地心心所法,而为所缘境,既微细心亦闇劣,不同于前诸有想地,心想分明,名非有想;亦不同前无想有情,全无心想,名非无想。谓此一天,虽无明想,而有闇想,是故双非。如是遍举三类生者,意显普摄众生界尽,并是欲愿所度之生,菩萨皆以大慈之心,而当济度,无所简故,名广大心。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赞曰﹞此欲愿令生所得之果,即第一心,如前所说。三类众生,为生死苦之所煎迫,菩萨发心希求思念,皆愿度脱,与第一乐。第一乐者,即是涅槃,寂静殊胜,名为第一。希愿彼故,名第一心。
涅槃梵音,此云圆寂,圆谓圆满,具足三德故;寂谓寂静,异生死喧故。涅槃不同,有其四种:
一性清净,谓诸众生本静心体,此体即是诸法真如,具恒沙德,常恒安乐,虽为二障之所覆染,在二生死处于轮[迦-加+向],而亦不失本清净性,其体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余依,谓即真如,出烦恼障,此有三种,若二乘人,虽断烦恼,余苦依身,犹未弃舍;若诸如来,虽无烦恼所感苦身,而有无满功德依身,虽实无苦,而有示现苦所依,所依身皆名有余,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无余依,谓即真如,出生死苦,此有二种,若二乘人,先断烦恼,令舍分段粗苦之身;若诸如来,永离生死,是故皆得名无余依,而苦永寂,故名为涅槃。
四无住处,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今无余者,即前第三,离生死苦,永安乐故。
言灭度者,灭障度苦,即灭二障,度二死苦,寂静安乐故名为灭度。唯得无余,灭障度苦,故入无余,而灭度之。
问:众生既广,六道类…
《23 金刚般若经旨赞(唐.昙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