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格鲁巴,都是由止观修学昆婆舍那,这里面讲得非常清楚。大手印、大圆满、深明不二智慧以及空乐不二智慧,这四者本身所修持的境都是相同的,但是有些内部的殊胜有点不同。在西藏各派的许多上师,他们曾经解释空性的道理,但是宗大师不共的特徵是,透过认识空性,对缘起产生更强的信心,也经由缘起,对空性产生不动摇的信心。性空缘起,以及缘起性空,并非由宗大师开始讲的法门,以前许多菩萨们已经讲过,就好比龙树菩萨、提婆菩萨、佛护菩萨等等。[缘起赞]本身已经讲到缘起以及空的道理,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虽然龙树菩萨等讲到缘起性空以及性空缘起,但是宗大师经过研究,更详细的解释缘起和性空的道理。这是宗大师不共的殊胜。
现在我们解释正理海的礼赞文,首先礼赞本师释迦牟尼佛,礼赞的方式也是和中论里面一样。因为释迦牟尼佛很自在的、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就可以说出这麽深奥的道理,所以我礼赞释迦牟尼佛。接下就礼赞文殊师利菩萨,因为文殊师利菩萨奥足深奥的智慧,辨别了一切世俗和胜义的道理,因此礼赞文殊师利菩萨。次又礼赞龙树菩萨,因为龙树菩萨以广大的理由安立空性的道理,所以礼赞龙树菩萨,以及提婆菩萨、马呜菩萨卡之後又特别礼赞佛护菩萨以及月称菩萨,因为佛护菩萨以及月称菩萨,他们更详细的解释空性的道理。最後礼赞所有印度的、西藏的先辈大师们,愿在轮未尽之前,希求永久的救拔我们。
宗大师是因为有许多认识的法友,恳切的要求宗大师写部有关中论的解释,於是宗大师写了这部[ 正理海] 。他说:[ 这部论不是为了三种人而写。第一、对於认为诸法无自性,就只在诸法无自性名字上观修的这种人,我不讲这部论﹂。有些人认为修空就是一切都空空的,什麽都没有,就完全在﹁诸法无自性﹂这名相上打转三种人,我不对他讲这部论。[ 第二种就是看了很多有关空性的论典,觉得已经足够了二种人我也不对他讲。第三种是虽然看了很多中论的经典,也仔细研究了,但不应用三种人我也不对他讲] 。所以他破除这三种见解肤浅的人,而隐喻我们不该这样作。不是在名相上打转,要多看多学,还要能思惟应用。之後又讲到过去的自在瑜伽师,现在的瑜伽师以及末来的瑜伽师,他们能得到自在瑜伽的果位,都必须研究般若经最深奥空性的道理而得成就的。所以空性这条道路,很深广的道路,不只是过去的瑜伽师已经走过的,现在的瑜伽师正在走,未来的瑜伽师也同样是要走这条路,是属於千百甚至无数的瑜伽师要走的一条道路二条道路,也就是空性的道理。我今天讲解空性的道理,希望能破除一切对於空性误解的黑暗,以及不了解空性道理的黑暗、愚痴二大师要去除的黑暗、愚痴分两种:第一就是不了解空性,第二就是会错意,颠倒了空性的道理,希望由这部论能破除这一切黑暗、愚痴。於是请你们好好的听闻中观。他最後讲了这句话。
我们要了解何谓中观?我用另一方式作解释,可能比较容易了解。不了解苦集灭道四谛,就是不认识佛法。如果我们认为佛就是佛像,而跟随佛像,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不认识佛法。何谓真正的认识佛法呢?必须经由四谛的道理,认识了四谛,才能认识佛法。所谓认识四谛,不是会念苦集灭道这四个字,或能说出四谛的定义就可以了,而是自己要好好思惟和实际上是否符合,实际上是否具的有苦、集、灭、道?这样仔细的研究,才有办法认识四谛。苦和集,可以用日常生活去体会,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有苦和集的存在。但是困难的就是在灭谛和道谛了,所谓灭谛,是灭功德。灭功德是在意识上存在的,灭功德本身是灭除烦恼而得到的功德,必须由对治力,减除烦恼才能产生的。所以要了解灭谛。第一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意识上的暂时的污垢,是否有可能完全的断除?第二个问题:对治力是空证智慧。空证智慧是如何对治烦恼?这是先要认识的。虽然佛教的四部,都解释灭谛的宗义,但是真正要能对灭谛产生不动摇的胜解信,必须要认识中观所讲空性的道理;我所谓的认识,并不是完全的证悟,至少了解中观所讲的空性的道理,才能了解减谛是存在的,胜解信才能生起。那末,必须由实际上的情况,和经典上所说的互相对照,这样认夏思惟,才能具正对於解脱产生胜解信。
刚才有位上师,带了一团人见我,有人问:[ 我们要用什麽方便法门,才能够成就究竟的佛果位?] 我回答:[ 大悲心!] 他好像怀疑大悲心就可以了吗?但是大悲心不是那麽容易可以生起的。我说:[ 因为大悲心本身是不忍他人得到痛苦的心,首先要了解他人的痛苦是什麽?不认识痛苦,大悲心是不可能生起的;了解痛苦是可以离开的三样才能生起悲心。要了解痛苦是可以离开的,必须要有很多的层次。了解四谛的道理,了解灭谛,才有办法生起大悲心。我现在要强调一点,要生起大悲心,至少要认识空性,我不是说完全证悟空性,要认识、了解空性的道理。它是符合实际的,这样对佛法才有真正的胜解信。佛陀讲过许多法,有些是我们很容易了解的,称为现前分,有些我们无法直接了解、无法体会的,称为隐蔽分。[ 佛陀所说的隐蔽分,我们怎麽可能相信呢?] 有人问说。於是那位上师回答:[ 经由空性的道理,就可以破除这些疑惑] 。
认识空性是非常重要的,所谓认识空性,并非释迦牟尼佛讲了,我们去学就好了,这样是不可能认识空性的;认识空性,要好好地思惟和实际是否符合。经典所介绍的,经过仔细的研究,才有办法认识空性。但是我们至少要有一个比照的对象,所以要透过导师释迦牟尼佛所指导的经典,才有办法认识。但是,导师释迦牟尼佛所讲解的经典有很多种,有了义的、有不了义的,那该怎麽办呢?这里我想向你们介绍何谓了义、不了义?以佛教四部来说,下部认为佛陀讲的经一定是了义经,没有不了义的,尤其是昆婆沙宗,唯识认为了义经就是可以依照语言辞义安立的,辞义和实际上符合,就是了义经,辞义和实际上不符合,就是不了义经。好比说,要杀父亲,要杀母亲(十二缘起有支的爱及取,爱取必须断除之意)。辞义和实际上不符合,是不了义经,这是唯识的说法。中观认为了义是空性,不了义是世俗,讲解空性的经典就是了义经,讲解世俗的经典就是不了义经。所以我们要用智慧分辨,这部经的内容是讲空性或是讲世俗,由於这样的认识,才能了解佛陀所讲的,是了义还是不了义,才有办法跟实际上符合对照。何谓是空性,由经典才可以了解空性。 至於如何辨别了义和不了义,并非依经文说这部经是了义的,那部经是不了义的。如解深密经,我就不再作解释了。最重要是依靠智慧辨别,如果要依靠经典,这部经典说这是了义经,另外一部经典说这是不了义经,那时还得再透过经典来认识何谓了义、不了义,这样要把所有的经典都翻过才能知道,最後,能不能得到答案仍是一个问题。所以要用智慧认识这是了义还是不了义的。那末,我们要如何认识呢?就必须透过一位专家的指导,才有办法认识何谓了义和不了义上位专家就是龙树菩萨,他所写的中观理聚六论,就是我们辨别了义和不了义的最好方便。在中观理聚六论解释空性的道理,法的究竟性质;所讲的法的究竟性质(空性)的经是了义经。以唯识来说三法性及二取空的道理,依他起非遍计执的空性上是最究竟的空性,在解深密经里讲得很清楚。虽然中观也讲三法性,但是我不是讲中观的涵义,是讲唯识所谓的依他起、圆成实。唯识依他起非是遍计执的空性,他们称为二取空,是最究竟的空性,在解深密经里提到。但是以中观理聚六论所作的解释对照,是不究竟的。因为唯识所谓的二取空,并非是诸法最究竟的性质,由中观理聚六论的道理可以破除的。如唯识的二取空作为最主要的内容的经典,我们称为不了义经。龙树菩萨是佛陀授记的,我们如何了解龙树菩萨的殊胜?最主要是他的著作上是龙树菩萨所有弟子共同认定的。最後又讲到,我们现在听闻有关空性的论典,上师讲,我们听,做这种佛法的事业,可以得到许多功德。
接下来讲解科判。一、因由佛陀讲解缘起,所以礼赞佛陀。下分大意、别意。二、缘起法远离一切真实戏论,如何解释?三、思忆佛陀功德。大意又分:(一)著作的内容,究竟目的,及其中的连系。(二)世法具有八种戏论是其特徵,如何有这八种特徵的?(三)互相的诤论。这是正理海大致上的科判。
现在我们讲解事物和特徵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成立的,并解释缘起这两个字。唯识以下对缘起的解释,认为依缘而生起的是整个总名,略名称为缘起。所以,他们认为缘起都是经由因而生起的,缘起唯有在无常法上才能安立,在常法上是无法安立缘起的存在,就是说缘起一定是无常法,常法不是缘起三是唯识以下的理论。但是中观并不认为如此,他们认为是互相依靠的因缘而有三样才是缘起。因此缘起可以包括一切法,不管是常法或无常法都是缘起,互相观待而生起叫做缘起。好比我们说砍树的人,必须要有一个砍树的动作,才能安立是砍树的人,所以砍树的人和砍树的动作互相依靠,互相观待之後产生的。一切法是互相观待、互相依靠因缘而产生的。如作者及他所作的事,所作的业,也是要互相观待而产生的。所以缘起并不一定要依靠因而产生的果二大师在正理海里面提到:唯识认为缘起是依因而生起的果,叫做缘起。又提到一句话,依因而产生的不一定是无常法,如灭谛;因为灭谛是依靠因而产生的,要得到灭谛之前,必须经由道谛的修持,才能得到灭谛;虽然灭谛本身是常法,但是所依靠的因并非是灭谛本身的因(道谛并非常法)。所以依靠因而生起,并不一定是无常法。
刚刚我们讲中论的礼赞文,提到生灭等八法,有一句[ 能说是因缘] 。这里的缘起主要是无常的缘起,缘起可以分为常法及无常法,但…
《中观正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