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正见

  中观正见目录

  一、 前言

  二、 释中论礼赞文中

  三、 宗大师的正理海(中观根本慧论释)

  四、 生死流转之因(观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

  五、 解脱之道(观法品第十八)

  六、 空性之重要(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七、 空性的安立(观因缘品第一)

  八、 结赞(观邪见品第二十七最後一颂)

  附录一、知母歌集.

  附录二、传授菩萨戒开示

  後 记.

  中 观 正 见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九日至十三日于印度达隆沙拉

   丹增嘉错仁波切 讲 授

   .

   蒋扬仁钦 口 译

   林 耿 如 整 理

  一 、前言

   这次最主要是讲解中论,因为时间关系无法全部讲完,只以四谛安立为架构,其中流转与还灭的几品讲完,其馀尽我的能力讲多少算多少;并将以讨论的方式,互相研究。我们大多是认识的朋友了,你们求学的心很强三大教典是很广泛的,我自己也不是很懂,很难跟你们解释。但是唯一使我们庆幸的,今生有这个难得的机缘,能够听闻正法。在学习和听闻中观的时候,必须要以自己的智慧辨别思惟中观的内涵;不但如此,而是把辨别和观察学习的心得,运用在心上,运用在生活上,这样才有好处。

   如同各位所知,具足善巧与成就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当初在鹿野苑转第一次*轮,就是四谛*轮,阐述四谛的内涵。第二次*轮和第三次*轮最主要是大乘的经典;第二次转无性*轮,讲解空性的道理,非常的深广,有些众生因为无法了解诸法无自性的道理,以及诸法并非从境的那一方面生起的(并非自相或自性存在),有些众生误解了,无法体会这甚深的道理。所以在转第二一次*轮的时候,释迦世尊就很善巧的引导他们,说诸法并非是无自性的,由三种法性而成立三种的无自性。何谓三种法性呢?就是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三无性,各有不同的定义,而且无自性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释迦世尊以善巧的方式来跟他们解释上是属於唯识的说法;另有一种说法,就是在转第二次无性*轮的时候,於是了解空性的智慧。众生本身虽然有污垢,但这污垢是暂时的,并非是自性有的。因此转第三次*轮,讲到如来藏。这又是大乘宗派的另外一种说法。

  今天我所讲解是以无性*轮为主。龙树菩萨作了很广大的佛教的事业,以戒来讲,他曾经著作一部论;以无性*轮也就是解释佛陀甚深蕴意的经,他曾经著作中观理聚六论;以第三次*轮来讲,他也写过一本有关如来藏的!我们称为[法界赞]的一部论。

  二、释中论礼赞文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称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这里最主要是礼赞释迦世尊。当然龙树菩萨是对释迦世尊的功德而礼赞的,不过并非礼赞佛陀的身功德,虽然佛陀具圆满的身功德,譬如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等等;但此处主要的是礼赞佛陀的语事业,佛陀证得无我、说无我的法门,使诸戏论寂灭,因此要礼赞佛陀、礼赞诸佛。因为诸法以世俗来言,虽然有生灭、常断、一异、来去,但是以无漏的根本智而言,离开了一切戏论,无法见到诸法真实有的生灭戏论,能离开这些戏论的是空性,诸佛能如理认知、如理证悟了空性。为了众生永离痛苦,而宣说深奥道理,这是别人所不能说的,因此我要礼赞。

  [能说是因缘]。所谓因缘,也就是缘起;缘起这两个字,可以了解是远胜於外道所讲的教义。因为外道不知缘起,不承认有缘起,因缘而生起的,他们不认为是这样。不生亦不灭等是讲中观正见。缘起有粗及细的层次,以粗的层次来讲,虽然下部(唯识以下),可以安立何谓缘起,但是对不生亦不灭,是无法安立的。所以这表示中观的正见,比下部要殊胜的原因。下部安立缘起,唯有依因缘而产生的三是属於缘起粗分的道理。假使承认有世间的创世主,就无法安立缘起的;印度数论派,虽然不承认有世间的创世主,但他们承认有共主相(在因时已有明显果的性质),和创世主相似,却并不完全是创世主。因此可以了解他们不安立缘起的存在。以离系派来讲,虽然不承认有世间的创世主,承认有因果的存在,但是他们认为我、就是众生、补特伽罗,是常、是一、是独立的,因此他们无法真正体会到缘起最深的涵意,所以也不安立缘起。

   [善灭诸戏论]。戏论最主要是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八法。以花朵来说,本身具足这八种戏论法。花朵当生的因缘促成时生,当灭的因缘促成时灭,本身可以说是具有常、断;以别人来讲,可以分为一、异二化朵本身也有来和去,花朵是具足这八法特徵的事物,彼此都有所依以及能依的关系。虽然有生灭等戏论,但戏论本身,是否从它的究竟性质(法性)而存在呢?是否由它那一方面自性而存在呢?这是要观察的。假使生和减等戏论八法从它的究竟性质而存在,观察花朵究竟性质的无漏根本智,应该寻找到生灭的八法,可是找不到。假使生灭等是从花朵的究竟性质产生,那末我们观察花朵的究竟性质时,应该愈来愈清楚才对,但是确实找不到,所以说花朵本身的生灭等戏论八法,是存在的,可是存在的方式是唯名而取的,并非从它的究竟性质及境的那一方面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事物以及特徵,所依以及能依,相互之间的关系。虽然乍看之下好像是从那一方面产生,由它们的究竟性质而产生,但是实际上寻找的时候却不是如此,尤其以无漏根本智寻找诸法究竟性质,是找不到的。所以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以无漏根本智,看不到生和灭等占全遮挡这些戏论。无漏根本智所看到的不生,遮挡生的部分,就是属於空性;经由这样对空性的认识,断除了暂时的污秽。

  [善灭诸戏论]。就是无漏根本智不会看到任河的戏论,因由这无漏根本智断除了一切暂时的污秽,就是诸佛了,得到了最究竟的寂静。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因为诸佛能如实的了解这一切深奥的道理,而自己很自在的,不需要经过任何人,就可以说出这深奥的道理,所以我礼拜佛,我赞叹佛。

  三、宗大师的正理海(中观根本慧论释)

   接著我们讲解宗大师对中论所作的解释……正理海二不大师从杜拿到卫藏之後,跟随了许多精通佛法的专家、上师们学习,观察诸法的究竟性质;也就是针对空性下手,努力认真的研究,因此在空性这一方面,有了相当殊胜的见解。慢慢地上大师可以亘接见到文殊师利菩萨,与文殊师利菩萨直接沟通。那时文殊师利菩萨简单的介绍一些空性的道理,并对宗大师说:[我现在所介绍的,好比种子一样,你好好地保留起来,假使你要悟空,最好要学习龙树菩萨、提婆菩萨等著作的中观道理。中观的这些论典,要经由学习,才有办法认识。不仅如此,还要净罪集资,才能了解空性的道理。]

  於是宗大师与八大弟子一起去闭关了。在闭关的时候上大师只吃糟粕粉,他的一位弟子每天只吃一粒稻米而已,生活确实是相当的苦,经过了许多艰难的苦行之後。有一天上大师在梦中见到龙树眷属五尊,就是龙树菩萨、提婆菩萨、月称菩萨、清辨论师以及佛护论师。之後,有一位自称是佛护菩萨的印度比丘,拿了佛护论师曾经写过有关中观的叫[ 菩大巴利达(佛护名字)] 的一本论典,放在宗大师的头上工大师的梦境是非常清晰。隔天早上起来,他翻阅佛护论典的时候,看到里面所写的一句:[ 外境於名言有,自性於胜义空] 。当他看到这句偈颂的时候,就认识何谓空性,证悟了空性,体会到空性。何谓体会空性呢?那时候他不只完全遮挡有的这部分,而且对於缘起产生不动摇的信心,於是他才了解证悟空性。为什麽我要这样讲呢?因为空和缘起是一体的两面,当完全证空遮挡有的当下,虽然可以对治有的执著,但是这并不完全代表了解空性的道理,在证空时,内心对缘起有不动摇的信心,没有任何疑惑,才算真正的证空。空和缘起是一体两面的,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宗大师对缘起产生更强烈的信心,当他了解了这个道理,非常感动,因而他对佛陀产生了更强烈而不共的信心。由这个因缘,他写了[ 缘起赞] 。接著宗大师写了广论後面的奢摩他、昆婆舍那部分,又写[ 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 ,然後又写[ 正理海] ,[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但是我不敢确定是[ 善显密意疏] 先写,还是另一部[ 略论] 昆婆舍那先写。

   总之,[ 正理海] 、[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 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 、广略二论毗婆舍那,这五部论是宗大师证悟空性之後所写的,最主要是以空性为主二 五部论都是显、密共同的中观正见。为什麽我要强调是显、密共同的中观正见?因为密续里对於空性的道理,有不共的修行方式。通常我们讲﹁见﹂,或者﹁缘﹂;以见来讲,有两个意思,一个所见一个能见;以缘来讲,一个所缘一个能缘。我们讲到缘这个境的时候,所缘就是境,能缘就是识,识在绿这个境,所缘就是境本身。所以显、密共同来讲,最主要是境上的道理,境上的究竟性质;因此所缘、能缘之中能以空性的道理作为解释。但是以密来讲,最主要是讲能缘的识,以能缘部分作为空性的解释及修持,所以安立大手印以及大圆满。以宗大师空乐不二的智慧的中观正见,最主要也是以能缘以及能见的方式,作为修持中观正见的一个方便。

  因此,西藏的许多上师曾经讲过显、密的中观正见有冲突,是不相同的,但是我认为以所缘境,即刚才我所讲的所缘来看,中观正见是相同的,以能缘境能见的角度来看,它是不相同的,应该这样的解释。因此在修学大手印、大圆满以及空乐双修的时候,最主要都是以止观作为修持的。在无上瑜伽的时候,不管是萨迦、噶举、或是宁玛巴…

《中观正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宝鬘论讲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