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正见▪P4

  ..续本文上一页是自然而然有的。所以,执著我是完全独立的、真实的后 一种的执著,以及觉得我好像实体是空空的、是属空性、唯名而取的执著,这两个的力量来比较,你们觉得有没有大小的差别?再以王同志为例,如果我对王同志产生很强烈的贪心时,我会认为王的任何一部分都非常完美,当我对王产生很强烈的瞠恨心时,无论如何,他没有任何好处,这是一定有的。在很强烈的心态之下,你用另外一个角度,问自己很强烈的贪心或瞠恨心,刚才所认为很好或很坏的王,他到底在那里?是在身上呢?还是在心上呢?在问自己这个很强烈的贪心或瞠心时,会不会觉得给心一个很大的震撼,好像它变得空空的,好像刚才所认为的王同志不见了。会不会有这种感觉?我再问你们一个问题,当你在好几百人中看到王同志的感觉,和你针对王同志产生很强的贪、瞠时所看到的王同志的感觉,是不是不同?你可以再观察,当你看到某个东西时,以及对这个东西产生很强的贪心时,对这个东西的两种感觉,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别?这是我们要好好去观察的,而且我们最主要的观察,也是从这一方面下手。我们可以了解,当烦恼产生的时候,对这个事物的感觉完全不同,会认为它是完全独立的、从它那一方面产生的,它是现实的,它是自性的产生,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执著。虽然我们不管对任何法,都会认为是自性有的,会看到这是自相存在的,但是烦恼产生的时候,这种感受更强。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也说到,我们的无明愚痴,在执著境的时候,都会看到自性有。但是我们意识在执著境,在执著事物的时候,大概分三种情况:一、认为是完全真实的。二、认为是不真实的二、不分页实或不真实的。以这三种情况之下而执著每一种事物。但是,它是自性有的这种相,是一直都存在的。

  你们回去的时候,自己观察一下,当你生起贪、嗔的时候,是怎麽样的一种执著?感受是如何?别人赞叹你的时候,你就觉得很高兴,讽刺你的时候,你就觉得很痛苦、或是很烦恼。诸如此类问题的感觉,要好好的思惟观察后是否真实的?有没有这种真实的情况?通常我们寻找我的时候,有的寻找是在头上,还是在耳朵上,鼻子上等等二样寻找也是可以的,也是不错的方法。明天我问你们什麽叫做[ 我] ,你们要好好的找出答案,这是你们的回家功课。

  佛教的四部宗义师都讲无明、轮的次第、以及遮的次第,当然四部也讲十二因缘,从第一支无明到第十二支老死。无明是无知、愚痴,不了解何谓快乐的因,也不了解何谓痛苦的因,即使了解什麽是快乐的因,但不会促使我们去做,虽然了解是痛苦的因,但是我们不会放弃,这就是无明。昨天介绍过我执,我执并不一定是想到我的执著,是要破除的。我、你、他是存在的,释迦牟尼佛及其他善逝、如来,他们也会想到[ 我] ,因为我和你是存在的。现在要破除的我执,不是实际上(名言上)的我,超越了实际上的我,让我们看到不符合实际的、跟实际相违的一个我,不只是看到,还去执著,这种执著是颠倒的,我们称为颠倒识。

  同样的,想要离苦得乐的心态,大致也可分为两种:一、由无明愚痴所引生的我想要离苦得乐的执著。二、实际上的我是存在的,让自己想得到快乐,不想要痛苦,这种我也是有的。同样,排斥痛苦的心也可以分两种:一、不颠倒识。我们不想要痛苦,是应该的,这种心态是不颠倒识,是正确的。二、嗔,是我们要断的。以嗔来说,是完全排斥痛苦的,过分的嗔是属於烦恼的一部分,嗔本身是颠倒识。以欲求心、希求心来说,我们说增上生是很重要的,是应该要得到的,快乐也是应该要得到的,欲求永远的快乐,想要成就无上菩提的心,是不颠倒的。但是过分贪求,就变成贪心了。欲求的心也分两种,一种是贪,是我们要放弃的,一种是希求要成佛果的心,是我们需要的。

  外道所安立的我,身躯好比我的包袱,我到後世,就放弃了这个包袱,放弃了这个身躯,我再取另一包袱,就是後世的身躯。所以外道认为我是常的、不变化的,而身躯好比包袱,是可以替换的。外道安立的我,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常,是独立的一,所以是常一自主的我。但是一般人在执著我的时候,只会认为我是真实的,不会认为我是永远不变的。俱生我执是自然而然生起的我执,但不会执著我是永远不变的。所以,外道安立的常一自主的我,称为遍计执,而不是俱生执。为什麽是遍计呢?因为由宗派见解产生的一种颠倒的执著,不是自然俱生就有的。所以外道安立的常一自主的我执,并非轮的根本,因为不是俱生的执著,是属於遍计的执著。

  下部认为我和身躯是不相干的,好比包袱一般三是不合理的,是与正理相违的。下部认为我和身躯是有关系的,但是要寻找假义的我时,必须要找得到我的存在,所以我是在五蕴的隙缝当中存在的,一定要找到。少年的我、中年的我和老年的我,是同一个我,假使身躯是我,是不对的,因为身躯时常改变。这样寻找,从前生到今生,今生到後世的我,既然存在的,应该是在意识上存在。如果在眼识的话,眼识的增上缘是眼根,是不稳定的,但是意识是永远都存在的,从前世到今生,从今生到後世,所以意识应该是我。这是下部所安立的。

  随经瑜伽行者,他们认为,在禅修境界里所谓灭尽定时,所有的意识都消失,假使第六意识是我,那时我就会不见才对,所以我并不是第六意识我是阿赖耶识,这是随经瑜伽行者所安立的。而且他们又举另外一个正理来破除第六意识是我。在无间道根本智,见道、无间道的时候,第六意识是无漏根本智,假使无漏的智慧是我,那未众生就变成无漏的众生,这样是不合理的。由这些理由,他们认为第八阿赖耶识是我,第六意识不是我,这是随经瑜伽行者所安立的。

  但是,龙树菩萨和提婆菩萨,他们认为我不应该是在从境上的那一方面存在的,我不应该是寻找可以找得到的;认为我虽是由五蕴而安立的,但安立的方式,是唯名及唯分别心安立而已,除此之外,境上(五蕴)本身找不到任何的我。因为一般的事物从境上寻找,也找不到实有的;这个事物必须经由它的分支取名安立而已。同样的道理,我也是如此,假使找不到,并非我没有,就像事物一样境上找不到,但是事物是存在的,由支分唯名而安立。

  [众生痴所覆] ,愚痴是指无明,龙树菩萨在七十空性论说:[ 因缘所生法,分别为真实,佛说为无明,出生十二支。] 一切法都是由因缘产生的,因为是缘起的,所以没有自性,众生由错乱识蒙蔽了智慧之眼,认为是自性有,这是无知、愚痴,就是无明。昨天让你们观察我在那里?一般对我的看法,会觉得有时候我在身上,有时候我在意识上,当认为我比我的身心都要重要,好像有一个胜过我的身心的独立的、真实的东西出现,这种执著产生的时候就是我执,也就是无明。

  上部认为,无明也分两种,一是人我执,一是法我执。因为所缘处不同,一是众生补特伽罗,一是补特伽罗所有的身躯,所享有的五蕴。好比贪心本身的所缘境,大致可分两种:一是贪众生、贪某人上种所缘境是补特伽罗二是贪我的念珠、我的衣服、我的房子等等,这种所缘境是非补特伽罗。同样的,无明也分两种,所缘补特伽罗的我执,称为人我执,所缘不是众生,而是其他的法,称为法我执。人我执也可以分两种,缘自己而产生的我执称为身见,萨迦耶见。缘众生而产生的我执,就不是身见。中观应成派认为,人我执、法我执没有粗细的分别,只是所缘不同而已,所缘补特伽罗的我执,称为人我执,所缘五蕴蕴体的我执(自性执),称为法我执。人我执生起之前,必须透过补特伽罗的身躯或外形执著。例如,对一个札西、或是王同志、或是毛同志,首先要看到他的外形的相,才会执著他是札西,是王同志或是毛同志。所以说,身见、萨迦耶见的基础是法我执,因为要透过外相而执著,以法我执为基础而生起萨迦耶见、身见。以次第来讲,是以法我执为基础,而生起人我执。龙树菩萨说:[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

   [ 以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以有识著故,增长於名色。] 因为第一支无明,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但是对我的看法,认为我是一个真实的、独立的、很现实的我存在,所以离苦得乐的心态完全不同。认为有一个现实的、独立的快乐去追求,喜爱、贪求这种现实的、真实的、独立的快乐,我们称为贪;认为有一个现实的、独立的痛苦去排斥,强烈排斥现实的痛苦的心,我们称为嗔。所以由痴产生了贪和嗔,痴最主要就是无明,所以贪嗔痴三种烦恼及其他二十一种随烦恼,六种主要烦恼等所有的烦恼,都是由无明所产生的。由於这些烦恼,使我们造业,就是第二支行。业大致分三种,有两种分法,第一种是身、口、意三业,第二种是善业、恶业、不动业(生在色界及无色界的业),就是引业。这些业在随眠的时候,它的所依是意识,就是第三支识。意识从以前到现在,从现在到末来,续流是不断的。由意识而取的众生,也从以前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业就留在意识上。刚开始这个业,从随眠的那一刹那,习气已经留在意识上三个意识称为因位的意识;到了後世,经由引业产生後世的意识,称为果位的意识。这是解释第三支意识。所谓随眠,就是习气。随眠本身是意识?还是非意识?这是一个问题,习气是否是无记?是否是不相应行?这是一些诤论的问题,要详细的研究。

  中观讲随眠的所依,可以分两种:一是暂时的所依,就是意识;一是、水久的所依,就是众生补特伽罗我。随眼也可以分两种:一是种子的随眠,在遇到因缘的时候,会马上现起,称为种子的随眠。例如你现起的烦恼,会变成像睡眠状态,称为随眠。这种习气,後来遇到某些因缘,马上又现起一种烦恼,这种随眠称为种子的随眠。第二种随眠,如阿罗汉已断一切烦恼,但还是有无明的习气,无明所…

《中观正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宝鬘论讲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