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别解脱律仪▪P2

  ..续本文上一页照那个时代。

  所以中国目前所奉行的律是属于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其中的Pàtimokkha,也就是波罗提木叉一共有二百五十条。

  但是在目前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跟孟加拉的东部地区等等这些地方,他们所持颂的《律藏》,就是Vinaya-pitàka,直接称为《律藏》。其中的Pàtimokkha有二百二十七条,是哪二百二十七条呢?

  第一类是巴拉基嘎(pàràjika)。

  巴拉基嘎古代翻译成波罗夷。巴拉基嘎一共有四条,它们分别是:

  第一是淫戒;

  第二是偷盗戒;

  第三是杀人戒、夺取人身戒;

  第四是妄称上人法戒。

  如果是一位比库犯这四条当中的任何一条,他就即刻失去了作为比库的身份,不共住。所以pàràjika,pàrà就是他人、别人的意思,ji是被打败,所以称为他胜,他人胜了,自己给打败了的意思。有时候也可以翻译为断头,这是从它的意思来翻译。如果犯了这四条戒的任何一条,这样的比库称为最终式的违犯者。最终式是指pàràjika vatthu,pàràjika是他不能够与僧团共住。

  第二类是罪品,称为桑喀地些沙(sa

  ghàdisesa)。

  桑喀地些沙古代的汉文翻译成僧伽婆尸沙,或者简称僧残。Sa

  ghàdisesa这个是巴利语,但是梵语跟巴利语在音跟在意方面都不同。梵语是sa§ghàva÷eùa,sa§ghà是僧,va÷eùa是剩余的,残余的,残留的。所以古代翻译成僧残。但是在巴利里面称为sa

  ghàdisesa,sa

  gh是僧团,àdi是最初的,开始的,sesa是剩下的,剩余的。它的意思就是因为犯了这一类的罪,从刚开始一直到最后,都必须要由僧团来处理,因为我们都知道,假如一位比库他犯了桑喀地些沙,他要怎么样?别住,对!如果有覆藏的话他必须得别住。

  一旦,一位比库他犯了桑喀地些沙其中的任何一条,而且他知道自己犯的话,那么他就必须得在当天之内向一位其他的比库,向他发露、忏悔,只是发露、忏悔还不足,还必须得要通过僧团来处理。如果在当天他发露的话,那么他就必须得要去做六个月的马那答(mànatta,古译为摩那埵),那么他就必须得在一个僧团当中集会,然后僧团给予他马那答。

  Mànatta是什么意思呢?Mànatta在巴利里面它的意思就是使欢喜,就是他应该做很多的义务行,应该做下意令僧团感到高兴,对他这种行为感到满意的意思。这个是巴利mànatta的意思,mànatta含有满意的意思。

  如果他行了六月的马那答,而且这六个月他没有中断,也就是说没有破,那么他应当在至少有二十位的清净比库的僧团当中行出罪(abbhàna)。在行出罪的过程中,只要少了一位比库,他的罪就不能够出。出罪也可以称为复前的意思,恢复他成为一位清净比库的权力。因为在行马那答的过程中要剥夺很多种权力。他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他跟别住也一样,当他出了罪之后,他就恢复了一位清净比库的身份。

  如果他有覆藏,也就是说他隐瞒自己犯戒的这个事实的话,如果他隐瞒过了到了第二天明相的时候,他没有把他的戒发露出来,那就要看他隐瞒了多少天,如果他隐瞒了一天,那么在做马那答之前,他要加一天的别住(parivàsa)。如果他隐瞒了五天,要做五天的别住;如果隐瞒了半个月,要做半个月的别住;有的隐瞒了三个月,那就很久了,那说要做很久的别住。

  在做别住的时候跟在做马那答的时候是这样的:比如说这个寺院的范围包括宝峰镇一样,很大的范围,那么只要有任何一位比库经过这个寺院,你都必须得去向他报告说,我现在正在做别住。假如你的寺院范围内正好中间有一条公路,有一位比库坐车经过你这寺院范围里面的公路,那么他的这一天的别住就不算了,为什么?因为在寺院的范围内,只要进入这个寺院范围内的比库,你都有义务要向他报告说:“我现在在行别住。”

  而且任何的比库都不能够向你顶礼、向你恭敬、礼敬、为你服务,铺座位呀、端水、托钵这些都不行。所以做别住跟做马那答是要剥夺很多权力的,而且也不能够授予人具足戒,就是不能够授戒给他人,也不能够做人的依止师等等,还要剥夺很多的权力。而且做别住的时候,他不能够跟其他的比库共住,也就是只要有同一个屋檐,同一栋建筑里面,你必须得别住。

  比如说你在做别住的时候,你不能够住在大寮里面,或禅堂里面,跟其他的那些比库一起共住,你必须得单独一间。但是你单独一间,你又不能够离开这个寺院的范围,这个称为别住。而且如果无故你破了这些义务,那么那一天的别住跟马那答就不算了。

  所以,有的人做六个月的马那答,他就比较辛苦,而且每天他都必须得要集僧,集僧表白自己,自己因为犯了某某僧残戒,犯了某某桑喀地些沙,他现在正在向僧团祈求做别住,要请僧团记得他现在正在做别住,每天他都必须要这样表白。有的是做马那答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而且无论他是在做别住的期间,还是做马那答的期间,他又犯了桑喀地些沙的话,那么他以前所做的全都不算,重新要从零开始。

  这种古代翻译成本日治,从巴利语我翻译它是叫退回、原本比较好,因为好象义净律师也是翻译成重收根本,或者称为覆本,就是回复到最初点。但是我不知道古代怎么翻译成本日治。因为从它的巴利语里面我找不到本日治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它的意思就是重新撤回到根本、重新回到原点。

  这个是如果对犯了桑喀地些沙的比库,从他给予别住,全部要通过kammavaca,要通过羯磨、僧羯磨、集会然后给他别住,而不是一个人、二个人、三个人可以做的,必须得要僧团执行,然后每天的马那答他也要在僧团集会之后要表白,做别住的时候也表白,做马那答的时候也表白,而且在出罪的时候一定要集有至少二十位清净比库,在清净比库中间再做kammavaca,再做羯磨,使他恢复清净。如果在做出罪的时候只要少一位清净比库,他都不能够出罪,而且那些参加的人也要受到呵斥。这个是对犯了桑喀地些沙的比库的处理。桑喀地些沙一共有十三条。

  第三类是二种不定法(aniyatà)。

  Niyatà是肯定的,aniyatà是不确定的,所以“不定”的意思是不确定的。因为不定法只有两条,当然,现在这两条已经非常难实行了,非常难做到了。为什么呢?因为犯了不定这两条他必须得有个条件,这个条件现在来说很难做到。

  首先,这一位比库他跟一个女人在一起,由他的地方而决定,分为两条:第一条就是假如他在一个密封的,就是眼屏蔽,耳屏蔽,听不到声音,看不到的这样一个地方独处,而这个地方是适合于行淫的,而且这位比库的品行是很有问题的,在这样的地方;第二条是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但是他可以看到,只是比较偏僻而不适合行淫的地方。因为这样而分为两条。

  在这条当中,他必须要有一个条件就是:他由一个可信语的在家女居士的指控,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程序。

  因为我们在制戒因缘里面可以看到。在制定这条戒的时候,当时伍达夷(Udày

  ,优陀夷)频频去一个女孩子的家,这个女孩子后来出嫁了,他还经常要去找那个女孩子。后来这个女孩子的家正好举行了一次宴会,然后请了维沙卡(Visàkhà,毘舍佉)。

  维沙卡,我们在讲《伍波萨他经》的时候讲到了她七岁就证得了初果。所以,当时维沙卡看到了伍达夷比库跟女孩子在一个很秘密的地方窃窃私语,然后她就去指责他:“你不能这样做。”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你这样做不如法,怎么一个比库可以跟一个女人在这个地方窃窃私语呢?”

  当时伍达夷他不听,结果维沙卡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其他人和告诉那些比库。然后其他的比库就在那里传。最后佛陀知道了,就把伍达夷给叫来,问他,结果查实这件事。这件事怎么处理呢?就由那一个看到的在家居士,她说出他做了什么事情?然后由她所说的来作处理。

  在这两条戒的制戒因缘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在家人也是懂戒律的。而且从现在目前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里面的现实情况来看也是,在家人懂戒律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而且我们也鼓励在家人学戒律。因为在家人学戒律他们可以帮比库、帮僧团做很多我们僧团不能够做的事情、僧人不能够做的事情。同时,在家人懂戒律对于僧团有一种很重要的作用:监督的作用。

  从这个制戒因缘里面,就是当时维沙卡她指控伍达夷尊者。在第一条不定里面指控的是三项当中的其中一项,比如说因为在一个密封、很秘密的地方,那么,他可以做几样东西:第一、他可以行淫;第二、他可以犯抚摸,或者说那些淫秽的语言,说那些下流的语言。

  所以如果是做了第一条,他就犯了巴拉基嘎,如果做了第二种,比如说抚摸或者是与女人身身相触,或者说那些粗恶语,这个就犯了桑喀地些沙。即使不是他跟女人在一个房间共坐,也犯了巴吉帝亚(pàcittiya,波夷提)。所以这三种其中的任何一种由这位在家的居士指控。

  然而,这个在家居士必须有一个条件符合才能指控:叫做可信语,她说话必须得可以信赖的。谁,才是说话可以信赖的?完全可以信赖的?是初果圣者!

  所以,这条戒现在来说为什么比较难,虽然说现在还是有初果圣者在家人,只不过谁都不会自称自己是初果圣者,是不是?所以对这条戒来说,现在来说就比较困难,因为他必须得有个在家人指控,然后再通过这样的程序,而真正要处罚的时候还必须得由这位做了这件事的比库承认,才能够处理。所以处理不定法是这样的。

  而第二条,是指在那个地方由于不能够行淫,所以他只能够做两种事,即两类的事情:第一类或者…

《《清净道论》-别解脱律仪》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