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27-28卷▪P4

  ..续本文上一页要讲教的,跑到那一些人身上不要了,叫南无妙法莲华经好了。现在我们都是这个毛病,学密的嘛只要一个咒字,所以不管是哪宗哪派,流到后来走上错路,都犯同样的毛病。这个是什么呀?恶轨派,就是损害佛法的,而且令成坚固。这个真痛心呀!我以前也是这样,这个善知识告诉我,告诉我的确是这个样嘛,所以我也是到处劝人家,你不要忙这些啦,没有意思,赶快修行,我这个书本恨不得把它烧掉。所以佛,在这里真是痛哭啊!地藏十轮经你们好好的看看,大乘僧,不管是任何行者,小乘固然不能毁谤大乘,大乘同样的绝不能毁谤小乘,它说得很清楚;我无量劫以来,舍头目脑髓为求一偈一句,才能够把这个正法之宝,在这个地方拿出来给你们,你们就轻轻松松说:这个用不著。所以佛说外道不能破,因为你本来是个外道,本来跟它反对的嘛,当然人家最多笑一笑;你今天穿了这件衣服是个佛陀的弟子,说这个没有用,人家跟你学的人,听见了这没有用了,佛法不衰等待何时?请问,请问这个责任是谁的?所以我们现在一天到晚说,我们业障很重,嘴巴上面讲,还偏偏的造那个最重的重业障,谤法的障是最重,对不对?想想看。所以前面纲要已经提出来了,这个地方又提,我们这一路向下去一路提。所以本论告诉我们,极大的罪行自行消灭,就是这个,我们了解了这个的话,对任何一个东西尊重得不得了。那我们怎么办呢?前面告诉我们,对我们现在能修的赶快很尊重的修,不能修的我们了解了,因为我业障未除、资粮未聚,所以拼命努力;业障除、资粮聚了,到什么时候我就可以修了。所以现在因地当中你作这个,绝不说嫌弃它不要,而是说自己障碍太重,一心恭敬,因为你因地当中这样,障碍除掉了,对他恭敬,到了时候你自然能学。现在你因地当中已经轻视丢掉它,将来你的果位上面,结的果是什么啊?现起的时候当然你丢掉它,这个是必然的现象,清楚不清楚这个?总记得佛法是因果关系,因缘关系,就是这个。那么继续下去。

  【“是故串习闻思二慧所决定义,虽非修成,然许是修,有何相违。”】

  所以要晓得对于闻思两件事的串习,所以闻思本身也是不断的练习、练习、练习,所以广义的来说就是修。所以它这个地方不用修而用串的话,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广义的来说,你这个闻跟思也不断的去努力,对吧?所以它虽然不是狭义的闻思修的修成,但是也是许是修,实际上我们的的确确也是修行,这是广义的。这个并不相违,不但不相违,而且是必须要的次第是这个样呀。那么这是第一个,正面的陈列。它下面是反面的说明,看

  【“若相违者,则诸异生未得初禅未到地定时,应全无修。以欲地中,除说已得入大地时,由彼因缘,可生修所成慧之外,余于欲地无修所成,对法论中数宣说故。”】

  最后那段话先讲,就是对法论,就是经论,经论当中关于上面这个道理到处,很多地方都说,那么上面什么道理呢?这段要解释一下,这个文字在座的大部分都不懂。前面告诉我们说,闻思的时候,它算它是修,不相违的,是正确的,我们不能说它违背的;假定说闻思叫做修,是违背的话,那就产生了一个大毛病。什么大毛病呀?说平常我们这个修行,狭义的来说,说闻、思、修对吧?就是先是听闻,懂了以后呢思惟,然后呢修习;修习得到的一个结果,就这样。那么平常我们不要说出世间的,就是世间的定来说,那个得到定,是什么?修所成的小结果,一定告诉你,散乱当中是这个样,那么定这个样,有什么好处?散乱有什么坏处?启发你的追求的心理,然后告诉你怎么修那个定,然后呢你把告诉的道理弄清楚,照著去修,最后证得那个定。所以它必然的。是所以在欲地当中,我们说欲地的话,就是三恶道,人以及欲界六天这个,那么一直到上面最后叫未道地定,在这个当中都是欲界。没有得根本定,所以既然没有得定的话,就没有修所成的这个内涵,对吗?因为你至少得定的根本定要什么?得根本定是经过修定才成的,你没有修定之前,得不到根本定。但是有一个除外的,已入大地,就是已登地的菩萨他有,他所以有以前已修过了。就我们刚才说的这个故事一样,尽管我们同样的睡一晚,张开眼睛来,他的袋里有个五百亿,他以前早就积在那里了,换句话说,对我们一般的正规向上的人来说,你在欲地当中不可能有修所成的这个内涵,不可能得到定,得到了定就是进入色界了。那么请问,你在没有得到这个之前,你用什么方式才能够得到它?或者说得到那个定,那个是我们要求的果,对吧?现在你用什么因才能够得到它?譬如说我要吃饭,那么我要买米、,要洗、去烧、去弄这个因,这样去做的话,那么饭就烧出来了,它这个饭不会天上掉下来的。所以正规的来说,在没有得定之前,前面要做的事情是什么?闻、思,这个闻思就是它的因,然后你这个因一步一步上去,得到这个定,这个很清楚明白。所以反过来说,它假定是相违的话,假定像你这样相违背,说闻思跟修没有用的话,那请问这个结果怎么出来?换句话说世间就不可能有定,定都不可能,还有慧吗?所以现在很多人说,我要修定就不要了,那么请问你没有因,你那个果怎么来呢?这里说正面的陈列,反面的驳斥。说到这个地方顺便讲一下,为什么当年印度的佛法这么盛?它就是任何一个地方就这么严密,摆在那里使得你没有一点小的漏洞可逃。也许我们现在,我所以说这个话,眼前我们在座的有些人,觉得好像这个东西很难学,或者心里很烦。所以如果说你条件不够,的的确确,那回家去,关在家里念念佛也就够了,这倒是事实,念佛是的确好。如果真的说年青力壮好好的学的话,这种地方都应该了解得非常透彻,那个时候你才会千稳百当。我现在举一个比喻你们就晓得了,譬如说我们今天在座大家要解决一个问题,譬如说我们常住要解决问题,那么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说现在这个第一案是这样的赞成的请举手,有几个人,三个、五个,那么好,那么第二案赞成的请举手,三个五个,大家不管三个、五个说决定了,照著那一个办法去做。那好像应该行得通了吧,结果做的时候不行。问说决定了为什么不行啊?我可没举手!到时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对不对?大家我说这个譬喻你了解不了解?很重要喔!譬如说今天我们在座的有三十个人,我们大家决定今天下午我们要去做,要这样做,有的人说主张这样做。那我就问大家了,要这样做的请举手,二个人;要这样去做的举手,五个人。那么说好了,决定就去做啦!到了下午大家不动,说决定了你为什么不动啊?我可没举手呀!你拿他没有办法,是不是这样?这个事情就行不通,那个事情行不通,没有关系,这个无关紧要的。请问你要不要修行?现在我问你,你要修行,然后你这个道理不清楚,到那个时候的话,左右皆不通。因为你所了解的就是这个嘛,这样走不通,那样走也不通。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八卷A面

  这样走不通,那样走也不通,所以忙了半天我说的这个原地踏步,想想看对不对?实际上呢理路是如此,在座的有过经验的人想想看,有的出家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有一个发现,怎么这个弄了个半天越弄越烦恼,经上现在有人说,那些初出家的人心还猛利,出家久了以后慢慢就塌掉了,为什么?为什么啊?毛病都在这里,这不要看哪,本论真正严密的地方单单这文字上看不见的,所以我告诉你们,我特别说明的,这在印度当年他就是抉择这么严密,正面是这样、反面是这样,那么譬如我刚才同样的说这个,现在我们决定用这办法行了,赞成的请举手,有几个人举;反过来我不用这种方式,现在有这样的一个决定,赞成的嘛举手,反对的不举手,问题解决了,到那时候,如果是你举的手的,你是赞成的,不举手的反对的,这很明白,在座的当中,有没有一个人说我既没有举手又没有不举手,可能不可能?没有了对不对?要嘛正面、要嘛反面、在座的不外乎这这正反两取当中,现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这样说,如果这样行,如果那样行这个两者当中必取其一,把问题弄得清清楚楚、确定无疑,那个时候你去修的时候,这样不行的话那样一定行,反过来那样不行的这样一定行,这所以为什么他这个因明真正严正的地方,把那个漏洞完全堵死了,这个你们要清楚,那么我这地方顺便一提,就是我想后面说明你们大概都懂了,至少现在这个情况之下,让我们心里种下一个印象,是我们将来真正要学的时候,这个是真正重要的。继续下去,而这个道理上面已经说过了,对法论中数宣说故,菩萨的论里面早就说得清清楚楚了。

  【“故言修者,应当了知,如波罗密多释论,明显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谓令其意,成彼体分,或成彼事。””】

  那么所以所言修,我们应该了解修的内容是什么,就像这个论当中,说得很清楚,就是使得我们的意,所言修者谓令其意,就是我们的意,这个意现在广泛的就是整个的我们的心识成彼体分,或成彼事。就是成功你要修的这个,那么这个我不妨把那个内涵说了一下,文字你们就懂了。先解释

  【“譬如说云修信修悲,是须令意生为彼彼。”】

  譬如说你要修悲心、信心,现在你的悲不悲呀?不悲,看见一个人是这个家伙活该,等到你修了悲这个东西,你看见他你就同情怜悯他,所以你要修。平常我们碰见这个人说的话,你觉得这个家伙有没有道理,你修了一下,你完全相信他。平常你听见了他,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也懂,那时候你不会一心一意的跟著他。就是把你的心,内心转过来。真正我们修的时候要了解,他有各式各样的内涵,大别分成四个大类,没有修的之前什么状态,修的之后什么状态,换句话说,没有修的时候这一方面,除了这个反方面,就是这两种状态;那么没有修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的心里状态,起心动念、知见方面的见惑…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27-28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