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赞刚布,到后来持松得真,大宏,那么松赞刚布他藏王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那时候他娶了两个,一个是尼泊尔的公主,一个是中国的唐太宗的文成公主,那么跟文成公主进去带了很多经像,以及中国的医学、天文、历书等等。那么这个佛教当中还有一个和尚出家人,那个出家人学禅,但是呢他对这个禅并没有了解的透彻,所以他就说什么都不要分别的,所以上次我跟大家说过那个田鸡和尚诸如此类的这个公案,他没有真的透,他自己说老僧两脚一盘,什么都空掉了。据说这个人是普陀山,他平常欢喜吃田鸡,人家说那个出家人怎么可以啊?他就说老僧两脚一盘,什么都空掉了,他不见道,这经上是说的,假定你真正的见了道或者什么成就的话黄金万两也消得,何况这田鸡值几个钱啊?再说,我两脚一盘什么都空掉了,所以人家说,老和尚你什么都空掉了,田鸡空不掉,他现在什么都空掉了,这没有一个田鸡空不掉,我们现在是没有一样空得掉,然后呢自己的自主见,然后呢自己的嘴巴,自己要贪图的尤其特别厉害,在这个地方也照样的说,你不要去管它了,不要去分别了,可想知多严重啊!。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说,他下面说:
【“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规。”】
就这个,就是指这个人,支那,就是中国,自古以来他们这样称,那个和尚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堪布,这个西藏话的堪布,就是我们这里说的一个主持,那个就是它的错误的境界,那么关于这个境界,到后来在西藏被一个莲花劫大论师破除了,这个莲花劫大论师是印度人,后来因为他那个概念不正确,大家讨论的结果没办法,最后就到印度去请个大论师来,结果那个中国和尚就败掉了,败掉了以后就跑掉了,但是他那个遗留下来这个错误,一直遗留到现在,所以任何一件事情一旦留在世间的话,你要消灭它真难,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在谈那个正文之前,我不妨说一下,只要他那错误的见解还留在世间,还有人受害的话,那么留下这个祸害的这个人在地狱里面就没得出来,注意喔,就算你出来了以后,将来还有种种的余报,所以我们不要轻轻易易的随便留下一句有毛病的话,很多东西留下来,你这个留下来的影响辗转无穷,所以真的这个苦报是不得了的厉害,这个地方警惕我们,随便我们的行持、说法等等实在要小心。
【“破除此执,于止观时,兹当广说。”】
那么关于这个道理,到下面讲到那个最后止观的时候,他会详细说明的,这是一点,那么下面继续。
【“又此邪执障○敬重诸大教典,”】
像上面这种错误的执著,是产生一个大障碍,障碍什么?障碍对这个经教的敬重,为什么呀?本来这个修学佛法,你在因地当中,还没有正确之前先要有个大恭敬、大仰望,由于这样的话净除罪障,你能渐渐深入,就这样,假定你不恭敬它,这个法的沉没,法必须要恭敬的,你不恭敬它,那就完了,为什么现在不恭敬呢?说修的时候没有用的,你不要去分别,经论上面都是分别,当然嘛!这些东西你弄了以后反而塞住悟门,现在那个很多人都这样,你去看这些东西,塞住了你将来自悟的门,这个你不要的,既然不要的,当然不恭敬它,你修学佛法你都不恭敬,请问还要谁来恭敬它?这个是一个很严重的。
【“以彼诸教所有义理,现见多须以观察慧而思择故。”】
因为实际上呢这个经典上面,告诉我们道理都要思惟观察、现在你居然不要思惟观察,你说思惟观察执相障碍成佛,你不要它了,当然这个经论你就不要了,不要了就不恭敬,不恭敬的结果呢,佛法就消失掉了。
【“诸思择者,亦见修时无所须故。”】
不要说那些邪见分别的人,乃至于有很多人,就是说,他也晓得要去讲道理。换句话,这地方讲,不要说是这个上面讲那个学禅学错的这个人,就是很多学教的人,也妙了,他到修的时候他也说修的是这个不要的,那怎么办?
【“又此即是圣教隐没极大因缘,以见诸大经论,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今天末法末法,圣教的真正隐没大因缘就在这里,为什么呀?你见到诸大经论不是教授心不重故,说这个大经大论不是真正的教授,你心里不敬重,你不敬重怎么办?当然没人敬重,然后你不敬重,现在的因,将来感得的果,你就没办法再接触佛法,就这样。所以为什么这地方我们要起大恭敬的原因,所以说上面那个故事,以前说的那个故事,那小沙弥恭敬那个老和尚,那个老和尚说这是为你好,这个小和尚不管它了,这样为我好,就这个道理,你真正恭敬的,真正得到好处是你的,这个我们要了解。
【“如是修道有思择修,及不思择止修二种。”】
所以正式修的时候有两个,有一个要思惟观察,有一个不用的,前面那个邪解说只要止,不要思,实际上呢真正讲起来,两个都要,所以在这里他绝对是不偏的,而是把两个需要的互相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样才能够圆满的结果。
【“然如何者思择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谨当解释。”】
那么什么是要思惟观察,什么是不需要思惟观察,一心安住,那么现在认真的下面说明一下。
【“如于知识修习净信,及修暇满,义大难得,死没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及菩提心,须思择修。”】
下面这些东西要思择修,下面这个这里不解释,因为后面每一个项目都会很仔细的说明,等到你仔细的说明你就了解得非常清楚,这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完整次第,既然后面有,所以这里不讲了,那么这些东西有什么功效呢?下面说。
【“谓于此等,须能令心猛利,恒常改变其意。此若无者,则不能灭此之违品,不敬等故。”】
下面就解释,修习上面净信暇满等,说你经过了修行以后,它能够使得我们的心里面产生一个什么效应啊?猛利恒常改变其意,在没有改变之前,我们现在不妨想想看,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换句话说还没有改变,现在的状态就是不猛利的,就是悠悠泛泛、马马虎虎、轻轻松松这种状态,做事情有气无力,修行不是这样,还有呢,改变了以后就不是,而且不是说一下改变,恒常的,我们有的时候还是很认真这样去做一下,有的时候我们说,今天早晚课做得很好很高兴,明天就没劲,那不行;或者早晨起来满有劲,过了一下不灵光,这不行,他是说经常能够这样,把我们现在这种不相应,跟正法不相应,跟无明相应的这种状态改变了,改变而且恒常,把这个心识改变成正确的这种心里状态提得很猛利,这有什么用呀?先不说,说假定没有这种改变的状态。
【“此若无者,则不能灭此之违品,不敬等故。”】
那改变了以后,他有一个效应的,那个改变的心能够消除跟它相违的,相违的什么?不恭敬,你对善知识有了净信心你就起恭敬了,你修了暇满人身,死没无常,你拼命的要去修去了,不敢等了,你了解这个业果这个关系的话,你就不敢一点点投机取巧了,这你晓得投一点点机,讨一点小便宜结果是你自己倒了霉,反过来说你自己努力一点的话你赚了大钱。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八卷B面
反过来说你自己努力一点的话你赚了大钱,这样啊,这种情况那自然而然你会改变,而且呢要恒常的改变,要猛利的改变,当你恒常而猛利的改变以后的话,修行就很容易了,你会时时刻刻等在那,这个无常随时要死,死了以后下了地狱要苦,你就等不及了,不要说好端端的时候你拼命用功,生病的时候你也会,乃至于生病的时候更拼命用功,为什么?好端端的虽然想无常还蛮好,生病的时候病是死因,现在你己经病了,什么时候死更快,你能等得及吗?你更拼命,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说他这些东西能够猛利改变我们现在这个悠悠泛泛的东西,都要拿前面的那个思择修,去修的。所以。
【“起如是心,唯须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故。”】
上面这种消灭违品的,就是净除我们不能修的,去除那种障碍的这种心理,靠什么啊?靠不断不断的思惟、观察,这样的。下面说:
【“如于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能生起猛利之贪,及于怨敌,若多思惟不悦意相,则能生起猛利嗔恚,”】
他这个比喻很容易懂,我就说一个实际上的状态,说明什么?我们的心理有这个能力的,有什么能力啊?能够改变我们的心意,能够对治这种障碍,现在呢我们把这种能力用在烦恼上面,不用在正法上头。我们在哪里用在烦恼上面?举一个比喻:譬如有一样东西,我们以前不晓得的,现在晓得了,譬如说我们说这个白搭,以前这是外国东西,的确我们不知道的,现在晓得了,这什么?白搭,就是你晓得了也没关系,然后吃一吃,这蛮好吃,今天也吃明天也吃,吃了几天,到后天不吃,就不行了。那个时候你的心里面会强烈的对这个东西有一种爱好,是不是?所以只要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个东西的话,你对这个心里面就会产生这种强烈的攀缘心,对欢喜的东西是贪,对不欢喜的东西呢?排拒,嗔!比如说这个人平常蛮好,好端端的,后来有人告诉你,某人哪!你相信他,其实他是一个大骗子,大冤家呀!你所有的苦头,都是他骗了你的,你心里先怀疑,真的吗?当然真的,你不妨试试看,然后你仔细的观察,结果发现原来他专门在那里跟你捣蛋,而他给你小小的甜头,一点点,然后呢使你受到大苦,你等到经过了观察,了解了这个事实,那个时候你是恶胆旁生,好家伙,这个家伙来的时候,我以前一直相信他,原来专门害我,你的嗔心就生起来了,这个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吧!说明了我们都有这个能力,那么现在这个能力,如果你用在正法上面也是如此。以前你欢喜的不得了,觉得这个人专门帮忙你,就像说这个让你营养,让你长的白白胖胖,让你吃得舒服,结果你现在晓得原来你所有的痛苦的根本都是他给你的,佛告诉我们,乐是苦因啊!你怀疑,会吗?然后呢就告诉你这个道理,你也这样去思惟观察,到时候你…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27-28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