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27-28卷▪P7

  ..续本文上一页确定晓得,真的是这样!到那个时候你也一样的一看见他,你就无法忍受,对不对?我们有没有这个经验?有嘛!所以说我们有这个能力的,问题在那里呢?就要如理的听闻,如理的思惟观察,你能够猛力转变过来的话,修行是绝对可办。

  【“是故修习此诸道者,境相明显不明皆可,而然须心力猛利恒常,故应观修。”】

  关于这些东西,他下面说什么叫境相明显不明显,这句话先等一下说。真正的这种状态的重要是什么?就是这个心里面非常强烈,譬如说你那个贪的心,这个贪的心不是说,你心里面明明白白看见这种东西,不是的,就是不知不觉的有种强烈的心趋向他,那为什么讲境相明显不明显呢?譬如我们要观佛,对不起那个观佛的话,你要观起来,就清清楚楚,明明朗朗,他不一定是非常强烈,心量很稳定的,有一种东西呢,你心里面并没有看见这个东西,却是有强烈的,这个跟不同的情况,那么这个靠什么?就是靠思惟,他每一样东西有他的特别的修学方法的,那时候你不一定要把这种东西观起来,你就思惟这东西对你有多大的害处,然后你就讨厌他,你思惟他对你有多大好处,然后你就喜好他了,这个就是须要思惟观察的,凡是这一类东西,叫思择修。那么另外一种呢?

  【“若心不能住一所缘,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生。故于尔时则须止修。于止观时此当广说。”】

  另外一个,假定说你希望你的心安住在一个上头,不要动,比如说我要看那个佛像,很明显的,瞪大了眼睛看见了,那个时候你不要东去想西去想,这个对我有多少害处,这个有多少好处,你愈想愈乱,那时怎样办呢?那个时候你所缘的是一个明显的佛像,为了使得你心能够像你所希望的,为令如欲,像你所希望的能够安住在上面不动,这个是得止,那么在这种状态如果你心里面东想西想的话,这个心里面定心就定不住,这个时候就要止修,不要思惟,在这个里面就很清楚明白告诉我们,那些是要思惟的,那些是不思惟要安住的,这个道理在最后止观那部份会详细的说明,所以现在这里只略说:简单的说明,正理说明了以后邪执破除,要不然那个邪执在这个地方的话,碰到那里你还觉得自己很对,完了。

  【“又有未解此理者,说凡智者,唯应观修。凡孤萨黎唯应止修。此说亦非,以此一一皆须二故。”】

  还有的人不了解上面这个道理,他就说:说很多有智的人,智慧,说智慧比较强的人,譬如我们现在说,有很多人要发心,有很多人信心人,有很多人偏重于智慧,有很多人偏重慈悲,诸如此类,说凡是他智慧偏重,以及修习智慧的时候,乃至于六度当中,现在修布施度,将来是修般若度,诸如此类,说凡是这一类人那么要修习,这样的修习、观察的。另外一个孤萨黎的话,只要止修,什么叫孤萨黎?孤萨黎就是这样,那个人对于修行的法门己经得到了决定的胜解了,然后呢他一心一意去修行,而且采取苦行的态度,什么东西都舍掉了,随缘像头陀一样,通常禅门当中,破了本参,然后呢全部精神不计一切的,这个就有这种类似的,实际上是不是这样?他这不对,这个也不是。“以此一一皆须二故。”这两个东西,同样的不管是那一个,该止的时候要止,该修的时候要修,该观的时候要观,该止的时候要止。

  【“虽诸智者,亦须修习奢摩他等。”】

  前者也要修止。

  【“诸孤萨黎,于善知识,亦须修习猛信等故。”】

  后者也还是要修猛力的信等等,就是那个时候要思惟观察的。

  【“又此二种修行道理,于诸经藏及续藏中,俱说多种。”】

  这个两种止也好观也好,不管是显教、密教的经典当中,同样的很广泛的都说这个道理。

  【“须由观察而修习者,若无观修或是微少,则不能生无垢净慧,道胜命根。”】

  这句话注意一下。凡是必须要用观察修的东西,你现在不用观察,没有观察,或者虽然观察而观察的不多,一点点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一个缺陷,什么缺陷?叫无垢净慧,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叫无垢净慧呀?慧是什么?破烦恼的。真正破除烦恼的,正对治的药是智慧,这个智慧分闻、思、修,只要是对了,一定能够破烦恼,如果不对的话,那当然没有用,现在这里讲的是无垢净慧,这个无垢的净慧靠什么?都是靠思惟观察。所以如果你没有的话,这个东西生不起来,这个东西生不起来,请问你怎么修学佛法?佛法的真正的目的对治烦恼,烦恼断除了,业就断除了,没有惑业,当然没有这个流转生死的,这个是胜道的命根,像命的根一样,最重要的东西,修学佛法最重要的东西,居然你现在不要了,请问你佛法从何修起?所以这个情况是由来已久,因为由来已久,所以现在趋入末法,因为到了末法,所以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只好念一句阿弥陀佛,所以这句阿弥陀佛,到现在的的确确是对我们最好的,但是我们弄错了,这个是留到了最后没有办法,我们所以落到今天的原因是以前造的恶因,我们现在了解了这一点,应该怎么办?就我所了解的,是!现在我们只有念佛,但是心里面了解,以前我们造了恶因,所以现在得了恶果,现在我们只能念这个,赶快把以前的恶因转过来,眼前我虽然不能修,但是将来一定要努力,所以这种情况之下,是的,我眼前还是念佛,但是感到无比的惭愧,说这个经论实在重要,我们绝对不会说这个不要,你还管他干什么,这两种现象,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很明白,因为你现在觉得很惭愧,然后你努力修,你恭敬他,这个惭愧、恭敬本身也是个功德,不但不影响你,还能够帮助你现在那个住心往生,这第一个眼前的好处。然后你去了以后,到那时候你修的是因为你恭敬一心仰望,到时候有了因缘你马上可以修,你再回来的时候,这个因一直在这地方,对不对?如果你不采取这个路,你现在说这个都不要,这本身是一个最大的谤法障碍,你辛辛苦苦念了一点佛把他抵消,往往还透支三分,弄了半天,了无影响,这是障碍。就算你能去了,到了那边,因为你心里面因种就是不要他的,所以到那时候你既然不要他,眼前碰到了你还是不相应,你说好像这个经里面没有这个根据吗?怎么会没有呢?弥陀经,大本上面以及十六观经,净土的三经,其他的经论上面说的很清楚,很多人到了那边,他闻说了然后就证了罗汉果了,为什么证罗汉果?他不要那个大经大论,这是一个。然后呢华严上面说的很清楚,说很多这个大的弟子,声闻弟子,坐在这个地方,他尽管佛在这儿说那个最大的大法,但是他不相应,为什么?他因地当中本来就没有种这个因,他不欢喜这个东西,听也听不进,这不是很简单吗?对不对,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学,你弄清楚了,那么你那时知道,是啊!现在你不能修,绝不强迫,但是正因为你不能修,更要努力,说我惭愧,我好好的学将来一定要学到,概念清楚吗?就在这地方,这个是他现在这里的最大最大的差别,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你如果现在能够这样作的话,即便当下不一定能够直去,针对烦恼的慧,可是将来很容易上去,所以这个胜道的命根,我们要把持的住。进一步。

  【“慧纵略生,亦不增长。”】

  就算你生有慧,也不能增长,你没有增长的因吗?你怎么可能得到增长的果呢?

  【“故于修道全无进步,”】

  所以说是原地踏步,不退还是好好的。

  【“道所修证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阇黎云:“慧中如遍智,””】

  这个修道最究竟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里面,告诉我们的慧当中什么呀?如智遍智,如遍智是两样东西噢,一个是如所有性,一个是尽所有性,这个两个后面会解释,拿我们现在来说,一个是见一切法的特质--见空;一个是见一切法的缘起--有。换句话说,一个是根本智,一个是根本后得智,无分别后得智,两样东西圆满的是佛果。

  【“谓能无杂简择一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即是慧故。”】

  你能够正确无误的抉择一切的就是什么?就是如智跟偏智,这个都是智慧,智慧这个东西就要你思惟观察,所以要止修的,因为你那个思惟观察能力不行,所以要用定心来去观察,这样的,现在你一开头的时候,居然这个不要了,那岂不是一开头你把那个命根都切断掉了一样吗?这个概念我们现在要清楚。

  【“是故于道几许修习,返有尔许重大忘念,念力钝劣,简择取舍意渐迟钝,当知即是走入错道正因之相。”】

  这句话对我们是个大警惕,这句话对我们是一个大策励,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对道修,修了很多,反而什么?反而产生了反效果,是妄念是重大,念力是迟钝,然后呢抉择,碰见这种事情,叫你也弄不清楚,叫你去弄,你又嫌它麻烦,就这种味道,这个是什么啊?走上错路了,就是因地当中你走错了,所以这一点大家注意,有的人一听,不听的时候蛮好,一听眼睛就瞪大了,那个就是他因地当中跟他相应的;有的人平常他蛮好,等到一听经,就打瞌睡了,就是提不起来,为什么?就是跟法是不相应,而那个时候他就是什么?障碍现起的时候,这个的的确确很清楚很明白的,你对这样东西有嗜好的话,那个现起的时候眼睛瞪了个大。反过来,你跟他不相应的时候,到那时候你会直打哈欠,对不对?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经验,所以,譬如说我们现在当然出了家了,不会了,以前在家的时候,到了夏天,然后呢白天的事情忙完了,这个时候电视节目最好了,然后呢在这个地方冷气又开,然后坐在这个地方,最好的,瞪大了眼睛大家去望,到那个时候洗澡了,等一下,没关系,你先去,你先去,每一个人都会这样,劲就会提得那么足。反过来,这件事大家念书了,到那个时候你这个也不行,牙齿又痛了,头又痛了,背又昏了,到那个时候硬是跑到那里去打瞌睡了,为什么?就是这样,我想我们都有这个经验,我们不要问他为什么,我们都…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27-28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