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量论略解▪P56

  ..续本文上一页能表支分,以于彼时已表彼讫,表用已退故。若谓以所闻性成立声常,事因(事即所依有法)亦应无异也。破曰:差别所闻性说是成立声常宗义之一分,为以有法为因而不成者,不应道理。以彼与声遮法各异故。(所闻性是遮非耳识所取义,声是遮非响义。故观所遮法各异。)(又勤勇所发性,虽是勤发声之能别法,然非彼量式之所立,非彼量式之有法。故无事因不异之过。)

  戊二、亲所诠为因 分二:己一、标,二、释。今初:

  诸因差别义,为成易持故,以宗法差别,而总略宣说。

  以法介词异,遮不具、余具,及极其非有。与能别、所别、

  所作同时说。虽未加,乐说,即当知彼义。语果遮止故。

  如说黑善射,或有猛善射,或说青莲花。彼复遮相对,

  而了知诸义。如是称及能,声,乐说转故。故由遮不具,

  以法别有法。以彼所别法,非无随过依。

  集量论云:“何故?因似因,多是宗法性,故于因等义,先说彼差别。”解释此义。或问:何故不说因相,而说差别?曰:以宗法九差别而略说者,有所为义,以为成立易于受持正因似因差别义故。(九种宗法,如云:“宗法于同品,有、无、俱各三,于异品亦复,有、无、二俱故。”谓于同品遍有、遍无、及俱分转。三种一一,复于异品遍有、遍无、及俱分转,三三别故。)次说宗法,如所作性。他难曰:若以声简别所作性,则彼不随余法转,应无同喻。如云:“所作性,应不随瓶转,以声简别故。”若不简别,则不成宗法。答曰:以声有法简别所作性因,应非不随声外余法转。以因法之介词唯字加处各异,能作多种遮作用故。若云“声唯有所作”,则遮不具,以有能别法与指定词唯字同时说故。若云“所作唯声有”,则遮余具,尔时将有所别与指定词唯字同时说故。若云“唯有牛生犊”,则遮极非有,以有生作用与指定词唯字同时说故。(此说指定词与能别因合说,则起遮不具之作用。若与所别有法合说,则起遮他具之作用。若与所作合说,则起遮无作用之作用。)或问:若未加指定词,是否也起了别遮之作用?曰:亦能起彼作用。虽未亲加彼指定词,然由说者乐说之意,即能了知指定词之义。何以故?以语言之结果,即令了知所遮义故。如云“黑者(人名)善射”,或云“有猛(人名,传说中印度古代最善射者。梵名阿租那)善射”,或云“莲花青色(或云青莲)”。此三喻虽无唯字,如其次第表三种遮义。说“黑者善射”之语,即能了知遮其相对不善射之义。以如是共称“黑者善射”,即能遮不具(不善射),以语言是随说者乐说意转故。然亦共称有余人善射,故不遮余具亦不须遮极不有也。如是,为遮有余如“有猛善射”故,说“有猛善射”,即能了知遮相对余具义(余人亦如“有猛善射”)。“有猛善射”较“黑者”早已共称,故不须遮不具与非有。然须遮有余如“有猛善射”者,亦能遮故。以语言是随说者乐说意转故。说“莲花青色”之语,即能了知遮非有之义。以除莲花外余亦有青色,如是共称,故不能遮余具义。青色于莲花不遍转,故不能遮不具义。然须遮非有,亦能遮故。以语言是随说者乐说意转故。彼有法声,以因法遮其不具而差别。如前说故。以彼声所差别之法所作性,非离声外不随余法转过失之所依。以声遮不具所差别故。(所作性非由是有法声所别之法,故为不随瓶转过失之所依,以彼有法声是由汝法遮不具义所差别故。)

  己二、释 分二:庚一、摄为九宗法之所为,二、别释难解者。今初:

  为成性果义,说二因、二返。诤故说别、共。余,返是能立。

  因有四种,谓正因、相违、不定、不成。说此即足,何故说九宗法耶?曰:解说宗法差别时,说二正因及二相返相违因者,有所为义。是为成立正因之所相,为自性、果法、不可得三种数决定故。喻说差别(不共)所闻性与总(共)所量性二者,有所为义。或说有单返相及单随相之正因。遮彼诤已,为令了知正因之因,决定具三相故。说余三不定因者,有所为义。为令了知,凡是正因,要从一切异品返,即是能立故。

  庚二、别释难解者 分三:辛一、说二正因之所为,二、说差别所闻性之所为,三、不别说不可得因之原因。初又分三:壬一、说勤发为果因喻之所为,二、说所作为自性因喻之所为,三、各别说果性二因之所为。今初:

  除自性,由余,非有遍所了。因有错乱故。故果二种转。

  先有之诸识,非定勤无间。于能障、根、声,皆非近行故。

  无待而有时,无果,相违故。成为暂时果,如此识是因。

  或问:何故不说勤发为自性因之喻,而说所作性因之喻?曰:说彼所作民生为同品遍转自性因之喻,有所为义。以除所作性自性因外,余果法因无有于所了同品能遍转者故。以因于果容有错乱故。勤勇所发耳识果,于成立闻吠陀声之耳识,非自因声无常为先,以吠陀声是常故。破曰:吠陀之声,闻汝之耳识,应非决定由勤勇缘勤勇无间所生,以于勤勇之前,即闻常有之声故。以彼勤勇缘于除听闻声之障碍,及于耳根与常声自性皆不作利益加行故。吠陀之声有时不作果,应成相违,以不待缘能生果故。如此勤发耳识,是成立闻吠陀声耳识以自因声无常为先之果因。以是成立彼之宗法,即成为暂时有自因声无常之果故。(吠陀之声,有时生识,有时不生识,即证明彼声为无声。从闻此无常声所起之耳识,即是彼声之果。以果暂有,证因声是无常。)

  壬二、说所作为自性因喻之所为

  由此成自性,别说所作者,若与果俱说,不误皆如是。

  比量中已说,说因为了知,略说其差别。其相无别异。

  此即以果因,说性依一分。故由勤所显,所生,同说喻。

  或问:由说勤勇所发,即已成立自性因,除此别说所作,何为耶?曰:虽由此勤勇所发,亦成立自性因,然除此外别说所作性为自性因之喻者,有所为义。以与勤发果同时,显所作性为自性因之喻,为令不误认为一切自性因皆于同品作如是二分转故。(既于同品转,而不遍转。即奘译之一分转。)或问:因之差别,岂非于自义比量中已说?曰:因差别义于自义比量中虽已宣说,此中略说因差别者,有所为义。是为令了知于同品有遍转与一分转之差别,而宣说故。此中不说正因相之原因,以正因相与自义比量中所说,义无异故。或曰:若尔,同品一分转之自性因,亦须宣说。曰:此解说宗法差别时,未说同品一分转之自性因,无有过失。以由说勤勇所发果因,即亦说依同品一分之自性因因故。以是当知,果因与同品一分转之自性因,以一譬喻即能表示。以由勤勇所显之果因,与从勤勇所生之自性因,二因同是勤勇所发故。

  壬三、各别说果性二因之所为

  有生,无不生,或自体无别,彼与彼无误,为彼说此别。

  相应等诸因,非有如是系,彼有错误故,说非是正因。

  若是有系属,是知彼能立。决定,无不生,无定非能立。

  问:果性二因,各别宣说,有何所为?曰:分别宣说此果性二因,有所为义。是为说明,与所立法若有能饶益即生,无则不生。或与所立法自体无别之因,彼历与彼所立法,无错乱故。或问:如是了知有何所为?曰:是为说明依于相应等之因,非是正因,以于所立法容有错乱故。(相应、和合因等,皆外道所计。)以非有“无则不生”之系属故。若谓此因不成,亦有如是系属。破曰:如是则假立相应和合系属,应全无义。彼无则不生之系属,即能立故。凡是决定系属,即是无则不生之系属。若无决定系属,则非真能立故。(若有“无则不生”之系属,即是真能立,不须再计相应和合等系属。若缺“无则不生”之系属,则计相应等系属亦非真能立。故妄计彼等无义也。)

  辛二、说差别所闻之所为 分三:壬一、破于命成返遍,二、明命与所闻相同,三、即以彼理亦破余正理派。初又分二:癸一、正破,二、破救。今初:

  返性决定性,说是无不生。彼复无系无,是故随行住。

  自体或因事,若成,返当成,故差别无返,随行亦非有。

  唯依于不见,说为单有返。是故为不定。余则应能了。

  正理派说:彼命是成立“活身有我”有单返之正因。(即单有异品遍无相,而无同品定有相,妄计为正因。)破曰:应说彼命与我,是成就无则不生之系属。以是成立彼宗之返遍性决定性故。以彼返遍,亦是无彼系属(无则不生)则非有故。若许尔者,应亦安住随行相(因有宗必随),以许返遍故。彼差别命,既无成立彼宗之返遍,亦非有随行。以彼我之自体或其因事,若成立者,返相虽可成立,然命与我无系属故。或问:若尔,与陈那说“命是有返相”,应成相违?曰:此不相违。以是依于唯不见异品,说为唯有返相(无随行相)故。(非说有返遍相)。又彼命是成立彼宗(活身有我)之不定因(不共不定),是唯不见异品故。若余谓返遍成者,则彼命应是能了义之正因,以既是成立彼宗之宗法,返遍成就故。

  癸二、破救

  若谓由我返,则命等应返,由无命等故,遍无我。非尔。

  不可由余返,而使余返故。彼性、彼生者。若我有可得,

  彼得。若无知,无知,此当成。于极不现事,见不见无成。

  余无见为性,由何瓶等无?其返无能知,返遍如何成?

  命等由有见。若如是见我,有无当了知。由无何等因,

  瓶等无所见。若身亦无彼,身亦无应理。若少同示故,

  虽异亦计彼。所量故,瓶等,何不比有我?若不许量性,

  是一切许因。无彼则何能,建立事无事?命及开目等,

  从念欲力生。彼从境根觉,彼复互待缘,从自种类生。

  此性事是依,唯随彼进返。计余则无穷。

  若谓由我返故命等当返,以无命等遍无我故。破曰:若我返,即遍命返,亦非许有,彼不可由余我返,而余命返故。以我命是无系各异故。若谓此因不成,彼命是我体性,或从我生故。破曰…

《释量论略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释量论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