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于一事转者,
声非舍身义
若单独义,是青与莲声之义者,则自与聚中,由何能言彼等即此,而成共同所依?若谓无彼过失,以总中摄别故。彼二别义同一
体性者,是由总义。为令了知具差别义故,故合说二者之事。如是二者即是共同所依,以具聚义故。曰:此中且如青声,诠无异义,
非是种类。青声之总若不论实与种类,由何观察摄入差别与实、种类之中?若谓如青,其实亦为总所诠者(信慧本为:具青之实亦为
总之所诠)。若有彼差别者,则罗婆与邬波罗等亦应为所摄也。然如是非理。何以故?前已说故。谓前破具彼种类时云:“无自在非
具等”等,已说不成。又—说总中摄差别故,亦不应理。由何非理?
疑故非遣他
见由总声,于差别声,生犹豫故。由何生疑?则以彼论说不应正理。若谓虽如是,然由差别声,义即了知总,无错乱故。应作是
说:于差别中亦摄其总。此亦非所诠。非遣他故。谓青声,如邬波罗等,则青等非遣他。故应说为摄入其中。纵然许摄,亦是摄入所
诠之中。若谓二者俱是差别义者,则成异门之声。现见:
一应成异门
异门之声,谓对不了解者,及众多义。为令了解前义故,更说余异门也。若如是者,则成为异门声之声。诸异门声谓仍诠前义,
非顿时说。如是即由青声,了解莲义。则亦非有能别所别。此上且说不异品之过失。如对不异所说过失,于异品亦尔。谓计异者,离
诸聚法,别有一聚性,为彼聚性于诸聚法,抑诸聚法于彼聚性。若一切转或一分转,皆定非有。即许为异:
异则亦非二
彼中亦非有共同所依,亦非有能别所别。彼为义成一?抑声成一?若义成一者,为德实成一?抑具彼成一?如是若声成一者,为
说德实成一?抑说具彼成一?当如是观察。其中: ”
义之实与德 若于一转者 总别二非有
若青功德,与莲之种类。于一实转故,则共同所依与能别所别,皆成非有。青德非具莲之种类,莲之种类亦非具青德。
具彼二亦无
若时青德与莲种类具总义者,尔时则无共同所依。于他转之实中,能别所别事,或二者于一,亦非是有,以总别不相合故。以上
互说二者于义非有。如二者于义:
如是声应是 唯说类与德
若声唯诠说种类与功德者,极相异故彼亦非有。彼等之共同所依亦非有,未说系属故。彼声亦非有能别性(似是“非有能别所别
”)。以上且说:唯诠种类与功德,不应道理。
于说具彼中 应成同不同
若种类与功德之声,诠一别实者,故彼所依应成相同。若诠异能别实者,故应成不同。由其不决定故,无共同所依。若谓:
同故不乐说
若作是思:且受共同所依,是相同故,不乐论说者,无系属差别(虽有系属等差别,然不乐论说,以且受共同所依相同故。信慧
作:“不乐说不同”)。若于何处有同觉之因,即说彼为共同所依。其个虽有花未开放等诸余差别,非所乐说也。此是无尽攻难。俱
遣二者而摄持等,乃至几时有义,尔时于彼声有作用,即应乐宣说彼也。若有系属者,非是所乐说之差别,则如何宣说有事耶?又曰
:
牛马等亦同
若牛马等,亦由牛性有等系属都无差别。于彼不乐说总,而说彼事。如莲与青等,牛马亦应成为共同所依。若谓:
彼未差别者(信慧本为:“彼是行相别”)
若作是念,牛与马等有形相差别,各各遣除种类之固有别,如是各别宣说,如何不乐说?彼非如莲与青,如是亦非应成为共同所
依也。若如是者,
应成多聚集 又所许亦无
由于一事多总能显故,应以多形成为聚集。然不见有是事。又言同者,谓牛与马等,未说所依同不同故。牛性有等非是能显。其
中若说同者,应成共同所依。(信慧本为:“又,同者,谓牛与马等,应成所依同与不同。以非所论故,及能显有性等,并牛性等故
。其中亦若不乐说不同,应成共同所依。)言“所许亦无”者,谓许为有共同所依者,说莲与实等为有。彼亦应无得也。若谓总是能
显别故,牛与马等无共所依者,如是亦见莲花之有及实等是能显性。复次:
德实应非显
功德与实,非是形故,则与彼系属之总,应非能显。若谓:由功能差别,能显自、共相故,故于实等异法,非有形状差别。曰:
不乐。于诸异事亦许功能差别故。如莲花事。若谓说总是显异之因故者,于彼当说,何者是牛性与马性等之差别。此中当说何者。且
作为牛等能诠之声。彼等随欲之声,各各声之所诠即彼差别。其中:
异由能诠异 声自无差别
如是总别唯声异者。非彼自性。若谓无差别事,由差别声假立为异者。不应作是说。以诸差别,是能显总之因故。牛等差别应无
故。若谓如歌罗等,由能诠异故者。曰:不尔,彼应思择故。以于一法,亦由多异门声所诠说故。此中是说,如实声自无差别。于声
中,如牛等虽亦自无差别,然由总,则作为差别。于中即如是安立。若谓现事岂非牛声等之差别耶?曰:现事中纵有差别,然彼非所
论,非与义俱见故。诸愚车等名言者,不能说彼义故。故由于总,而于诸声分其差别。诸胜论者说:“诸总由自性,有诸差别,以依
各自之总即是能显。此如云:头、背、腹、手等,由此等差别。”如彼所计:
能显所显异 当得互相依
言“互相依”者,谓所说彼等当得也。何为实自性?谓能显自总也。何为总自性?谓自实所显也(如是相依而说,非能自显其体
也)。复次:
自性多与一 互相显应多
言显多者,由是众多之能显,及由众多所显。以实是有等众多总之能显。谓一总有乡自性。又言地所造等多实,是有等之能显,
谓诸有,有多自性也。此中于一切种,由功德系属各异故,由功能各异故,由能诠各异故,虽是一事,应许为众多体性。又曰:
由德能能诠 别故设为异 一多相系故
应成为众多 是中间颂
以上且说:共同所依非有。
能别与所别 非自在前说
如说具彼中,能别所别非有。彼前已说讫。以是于遣他之声义中,共同所依与能别所依事,皆悉应理。非于余相。
非他总与别 应说为异门
虽皆相同,然非他性之总与能别所别异门诸声义,是遣他声。何以故?无相违故。且异门声,非顿合故。虽同是遣他,而各舍自
义,不应道理。又诸总声,于自诸差别,遣他义者,非不重执诸差别声,是所求故。谓如桦树,非拔罗沙等,如是亦非瓶等。此等是
解答,应舍余非总声义难。如是总声,安立自所乐义境时,如何不待能别所别之声?如是:
无违故积聚 亦能诠余义
聚总等声义,仍是遣他,无不应理。如是总别诸声,于自义总转故,随二或多于彼所差别之余义亦能诠说,极为应理。如前已说
。又曰:
许尔许故异 自总皆不舍 不取于一义
此等生疑同 虽众多取总 由异不错乱
能别与所别 彼等非相同 是诸摄颂
问:由何因缘,而能除遣余异声义?
异与诸余异 相违故能遣
异义之声,谓诸与自,为于总义得自在故,互相违逆,知诸王子。故由余义则相忍耐。如说此是桦树。桦树之声,由与树同时相
,则遮担木等树,而安立为自境。如是于余亦尔。如是且于异声,舍置一实故,于余差别声义,除遣非理。若如瓶等不相系属之余总
异义;如何除遣耶?谓:
余总诸异义 自总等相违
谓由树声,于瓶等之为地所造得自在故,是其相违。故于彼所断事,如友之怨而生随喜。义亦知彼已断除彼。此等是说余总之诸
异,如功德等,及彼之差别色等,诸有系属及非系属。当知如友与友之怨是能除遣,及能合置。其中:
彼非彼亲遣
如桦树声,非亲能遣瓶等。何以故?
总非相同性
若是亲能遣者,则与树声义应相同也。
如是与余别 彼非能除遣
如以树声,不除遣波罗沙(树名)等。如是桦树声,亦应不能遣。彼相同故。若谓无过,以能遗多少各异故者。如是不应道理。
如树与桦树之声,各别诠说树性与桦树性之各别事故。诠说极异义故。如是此中亦成不相杂义,言能遣多少者,义亦应尔。若谓能遣
余差别义者,如何说此功德与余功德,共同所依。如说甜味中润性、清凉及重性耶?此不相违。何以故?
若是同所依 功德与余德 于一实转故
所依不相违
于实有者,则于甜味,可设立润性等功德。由于一义和合性故。无彼过失。
不见故亦遣
又各异声,于余异义由不见故,亦即能遣。何故不见?谓于事义,唯以我慢执以为足,为破彼故。如是:
总当遣自异
若由不见便能遣者,则言总声,于各自诸异法亦皆不见,应成遣他。
余非理见故
言“见”者,谓由时等总声而见别也。
如是现彼疑
若如是者,则彼总声,于差别现,理应生疑。若谓:若于彼等见先所见,且于竖立者,
若谓疑应理(信慧本为:“若谓疑非理”。)
作如是念,若由时等,及义势同行可得者,如何生疑耶?
彼单独决定
不应如是说。言于具彼等生疑者,谓于具义等决定事,后时由单独而生疑。
若异无单独
若谓总声,于诸差别,不见单独。如说云:种类之声,非诸异法之能诠。曰:
待闻者则见
谓诸闻者,遣他总已而求单独。如问:此树为从地大生,抑从五大生?曰:从地大生。如彼决定者,言于彼树,说从地大生之声
。是从何生疑?言彼决定,从此单独生疑。由唯闻说,从地大生。有单独量式,故无过失。如义是遣他。如是总亦尔(如此义遣余义
,是为义总,如是此声能遣余声,即是声总)。
遮遣余声已 由声总能诠
如由所作性,遮非所作,以总了知无常等。如是遮遣余声,由声总诠说。非是于义。
于何义疑一 于多义亦疑
何处于何义等声义,疑为车支等。即彼一声,于多义亦生疑。如于拔瓦等声,亦疑为有性等,然由闻者于彼总声,亦作别声观也
。又如说声…
《集量论略解目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