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你是到这儿来成佛的,还是到这儿来准备堕地狱的,先要搞清楚。
同修多了,龙蛇混杂。真修的人多,福报大,只有少数害群之马,多数还不会受大伤害。如果真修的人少,问题就严重。这种脆弱的道场,一定会被扰乱,被破坏,罪过就无量无边!所以我跟道场同修们说,我们道场很小,有时候有人想到我们这里来挂单住几天,住两三天还可以,如果是住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万万不可。原因在那里?他在外面带了这些习气,时间久了,我们这边信心不坚固的同修会受他影响;信心坚定的同修,不会受他影响。这绝对不是不慈悲,是要保护大众的清净心。
古时候的道场,每一处都有他的学风、道风,就是专修专学。如果你跟他们不是志同道合,决定不能入他们的道场,入他们道场是破坏道场。譬如,这里是念佛道场,你是学禅的、学密的,你要进来,在这里劝人学禅,又劝人学密,这就不得了。
我们图书馆在前些年,男众有好几位。忏云法师有一个徒弟也在此地,以后广定法师送了一个徒弟来。广定法师是学密的,他把这个徒弟送来,叫他来跟我学显教,十年之后再回去学密。有这么多年轻人来了,而且都相当优秀,所以馆长就发心,计划办个小型佛学院来成就他们。那晓得广定法师的徒弟来了之后,不到一个星期,劝大家念咒,劝大家参禅,一下子把我们道场就搞乱了,我们很为难。大概是护法龙天显圣,不到一个星期,三个人都走了。
正法道场必蒙诸佛护念,龙天保佑。你只要在这里起一个恶念,想破坏道场,自然有护法神迁单,这是真的。护法神迁单,你在这里住不下去,你住在这个地方浑身不舒服。三个都走了,道场恢复太平。所以,每一个道场有它独特的道风与学风。
我们加入一个道场,一定是我们的目标相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志愿相同,弘扬净宗,劝人念佛,帮助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是和合僧团。我们中国古来的祖师大德勉励出家人,内养五德,外修六和。内是个人要修五德,这是自身的庄严;外面是跟大众相处,要修六和敬。这个僧团才是福田,才有护法神保佑,诸佛菩萨护念。这样的道场非常希有,非常难得。因为难得,所以黄念老就告诉我们,同修贵精不贵多。精是真正志同道合,两三个人、五六个人不少!觉明妙行菩萨的道场只有十二人,慧远初祖的道场也只有一百二十三人。
四个人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僧团,不要多!绝对不可以让与我们的见解、思想、愿望、修行目标不相同的人加入,决定不能共处。他修禅的,找几个参禅的同修,我们尽心尽力财供养、法供养布施给他,帮助他,但是决定不能在一起共修。帮他建立道场,是很大的功德。他修密,我们帮助他建密宗的道场,因为所有宗派都是佛说的,都是正法,都不是邪法。我们彼此互相赞叹,互相帮助,可是修行一定是几个人共同修学一个法门,决定不能扰乱。就像一所学校,有许多科系,都是一个学校的学生,科系不相同。你在这个科系念书,决定不可能舍弃这个科系,去听别的科系的课程,这是不许可的,决定是扰乱,决定不能成就。你是学土木工程,他是学医,你劝他不要学医,也学土木,这成什么话,这就把学校搞乱。世间法尚且不许,何况佛法?
佛法修学的要领没有别的,不管你依那一部经、依那一部论、依那个宗派法门,要专,要精,这就对了,你才会有成就,这才真正值得赞叹。这些都是“植众德本”,众是众多。这是总结,应有这样的心态、行持来修西方净土,决定成就。
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
我们这一生所造的,过去生生世世所造的,都是“宿恶”。从这一段文,我们能看到名号灭罪功德不可思议。
清朝乾隆时候,有一位慈云灌顶大师,著作很多,收在《卍续藏经》里。他有《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题为《观经直指》。民国初年也有一位慈云法师,这一幅对联就是印光大师送慈云法师的,上款落的有名字。是不是那位慈云又来了,我们不晓得。慈云灌顶大师在《观经直指》里明白的开示我们,“所有一切经法消灭不了的业障,这一句名号悉能消除”。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闻我名字,即自悔过”,注意“即”。换句话说,什么是忏悔、悔过?念佛就是忏悔。不必在佛菩萨面前祷告,我过去做了什么坏事,什么错事。你祷告一遍,就又作一遍,阿赖耶识里又落印象,又造一次。不要再造了,念佛就好。所以,过去所造一切罪业,不要去想它,“想佛”、“念佛”,“即自悔过”。念佛就是悔过,不要再搞别的。这个道理很圆满,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唯心所造。大乘佛法决定不主张后悔,后悔一次就又造一次,再悔一次又造一次,这怎么得了。你何必再去造,你造阿弥陀佛多好。念念想阿弥陀佛,念念作阿弥陀佛,这样好!所有一切业障都消除掉,这个法门妙不可言。这就是念佛灭罪,念佛消灾,念佛是真忏悔。实在讲,知道的人也不多。
从今之后,“为道作善”。“为道”,就是自行化他;“作善”是帮助一切众生学佛,帮助够条件的同修弘法。这人想发心出家,我们看看他确实因地很纯正,有条件,我们要帮助他。看看他没有条件,他出家会害佛门,害团体,我们就劝他不必出家,在家好好的修行。这都是作善,所以要有智慧观机,恰如其分。出家之后,当然以弘法利生为我们一生的事业,可是不见得人人有这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的就退下来,做好内护,帮助道场。我们这个团体有一、两个讲经说法的,就成功了。大家护持他,帮助他。如果人人都想出来弘法利生,结果一个都不能成功。为什么不能成功?弘扬佛法,讲经说法要有上讲台练习的机会,每个人都把时间占去了。他虽有条件,因为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练习,有条件的人不能成就;没有条件的,怎么练也练不出来,结果这个道场一个人才都出不来。所以,自己应该怎么做,心里要明白。明白就是觉而不迷,不能迷惑颠倒。
讲台上讲经跟台下服务,功德完全相等,这是平等法。所以,护持的人对于讲经的同学不嫉妒;讲经的同学对于护持的同学绝不傲慢,绝不敢轻视。这种傲慢、嫉妒是人之常情,这是大烦恼,没有法子避免的。真正明理,心开意解,才能把这个烦恼伏住。我们看《六祖坛经》,五祖传法给六祖,寺里的大众没有一个心服的,要想方法把衣钵抢回来,把惠能害死。嫉妒障碍,人之常情!我们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当中,说实在话,大众在一块儿相处,没有嫉妒,到那里去找,找不到!决定有嫉妒,决定有妨碍。这就是天天要讲经,天天说法,天天劝导,使他自己明了,觉悟,知道嫉妒障碍是堕地狱的业因,不要在这个道场住了几年,最后往生到地狱去了。
如果我不讲清楚,不讲明白,将来你堕地狱会埋怨我,你为什么当时不讲清楚,搞得现在这个样子。我今天都讲清楚了,你将来纵然堕到地狱,你对我没话可说。我说清楚了,你没有听,没有做,不能怪我。我样样讲清楚,讲明白,甚至于再三的讲。我们道场同修发心护持的,对于发心讲经的人,要看作自己的儿女,用这样的心态去照顾他。发心讲经的人,对于护持的常住工作人员,看作父兄,要尊敬。这个团体才能和睦,才能成就,才是六和敬的僧团。
“为道作善”,我们只有一个目标,自己求生西方世界,团体弘法利生,把念佛法门、“净土五经”发扬光大。纵然在这个道场里烧饭、扫地、抹桌子,也是这一个目标,所以功德是相同的。在讲台上讲的也是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这才是道场。如其不然,这个地方就不是道场。诸位同修们要知道,要记住!
“便持经戒”,就是读诵劝进。天天要念经,念经有两个目的:一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读经不求解义,只是一句接一句的念,使妄想、分别、执著渗透不进来,就是把妄想、执著念掉,跟念佛号目标完全相同。为什么对初学者提倡念经?因为你一打妄想,经就念错,马上就把妄想找出来。念佛号不容易,一面念佛号一面打妄想,你的佛号不得力。所以叫你先念经,念到心地清净,念到功夫成片,才专念佛号。那个时候念佛号,一念相应一念佛。所以,这是过渡时期接引的方法。念经第二个目标是依教修行。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作法,到底那些是善的,那些是恶的,经典为我们说出来。经上讲那些是善法,劝我们要做;那些是恶法,劝我们不能做。经念得很熟,一遇到事情,你就能立刻判断是善是恶。是善就做,是恶就止,这就是修行的依靠。
修行在那里?在起心动念之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经教要是不熟,你依什么修行?依自己的妄想修行,靠不住!你以为是善的,说不定是恶;你以为是恶的,说不定是善。你把是非善恶都搞颠倒了,所以要依经典上的教训,来修正我们的见解、思想、行持。读经是这两个目标。这是“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所以“便持经戒”一句,包括三福末后的两句。
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
这一句是这一愿的主旨,命终之后,绝对不会再堕三恶道。这话必须加以解释,因为前面曾说“愿生我刹”,他已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怎么会再堕三恶道?这是说,通常一个罪业深重之人,必定堕恶道;因为他念佛,依照《无量寿经》的方法来修行,发愿求生净土,虽然造很重的罪业,照《观经》上讲,造五逆十恶这样重的罪,都不堕三恶道,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前面第十八愿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主要的一句是在“诽谤正法”。你对这个法门不相信,当然要堕。如果你对这个法门深信不疑,再重的罪业,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所以,一定要在修学的过程中,彻底了解明白,知道自己要怎样修,这才是真正要紧之处。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如果这一愿不能圆满的话,阿…
《无量寿经讲记 发大誓愿 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