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法的禅座之上,禅座要前低后高。打坐要依毗卢遮那佛的七法或八法。方法是双腿结金刚跏趺坐,双手结定印(右上左下)于脐下四指处,两个大拇指相对于肚脐位置,腰要升起来,背要非常直,两肩放平,嘴放自然,牙要放松,舌尖轻抵上牙膛,两眼看着鼻尖,头略向前倾一点,这是七法,再加上呼吸的方法。八法就是腿、手、腰、嘴、头、眼睛、肩膀和呼吸这八个方面。因为我们将来要成佛,佛具两种身:色身、法身。一切佛陀色身金刚的本质就是毗卢遮那佛,从现在按佛陀的方式打坐也是一种缘起。
通过九节风的方法消除修法的障碍。先彻底改正思维,一般人俗务缠身,贪嗔痴烦恼炽盛,如果打坐心很难静下来,因此上座后,慢慢地呼气出去,再慢慢地吸进来,停一停,算一次;慢慢地呼气出去,再慢慢地吸进来,停一停,算第二次。在呼气时观想自己心里想的贪嗔痴等染污心,就象黑雾一样排出去,吸气时观想你前方出现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他们的慈悲、智慧、德能等一切加持,化为五色光明(白黄红兰绿),通过鼻孔慢慢吸进来。呼吸时不要有声音,也不能用力,也不要呼的比较长吸的比较短或者吸的比较长呼的比较短,呼和吸的时间应同样长。在此过程中,你会把贪嗔痴渐渐淡忘,这样心很容易静下来,这是噶丹耳传的一个窍诀,补充在这里。
九节佛风的修法,观想顶轮到密处(脐下四指)有三脉,左脉、右脉、中脉,直径约有一毫米,中空笔直。中脉外蓝内红,左白右红。在顶轮,三脉向下弯,中脉开口于眉间,左右二脉通到左右鼻孔。密处左右脉比中脉长。先观想密处右脉装入左脉中,用左手将左鼻孔堵住,右鼻孔慢慢吸气,吸气时,观想面前资粮田中,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的慈悲、智慧、德能等一切加持,化为五色光明(白黄红兰绿),通过鼻孔慢慢吸进来,通过右脉下行直至密处,。左脉则充满了黑色烟雾,是无始以来积集的身语意三门业障,尤其是脉的障碍,也是自身一切灾难、疾病等等。左手放下,右鼻孔堵住,左鼻孔呼气,观想五色光明进入左脉,将黑色烟雾向上通过左鼻孔排出,直到五色光明充满了左脉,消除了左脉中一切障碍。这样呼吸三次。然后同样左鼻孔吸气,右鼻孔呼气,呼吸三次。最后两鼻孔一起吸气,观想密处左右脉装入中脉中,中脉在印堂的口开了,五色光明进入左右脉,充满了。观想中脉之中充满了黑色烟雾,是生起中观正见、生起无上瑜伽光明身的障碍,是无始以来积集的身语意三门业障,也是自身一切灾难、疾病等等。呼气时观想五色光明进入中脉,将黑色烟雾向上通过印堂处排出,直到五色光明充满了中脉,三次。这就是九节佛风,是消除修念大手印障碍的方法。
随后,将思维放松下来,非常平静的状态,不要激动紧张,观想在资粮田前再次修皈依、发心、上师瑜伽,这是正式修大手印法之前所要作的,最好修《上师供》作为大手印法的前行。百千次地猛利祈祷,然后如《上师供》所述:
“由是祈祷最胜师、为加持故降我顶、复请入我心莲中、足趾光明愿久住。
(如是收缩福田、观想师长入自心后、专修大印最为切要。倘未能尔、亦当如殿诵式及速修式而诵。)”
观想资粮田十一层诸尊由下向上融入,最后无上瑜伽部四大金刚融入根本上师,右边广行派上师融入弥勒菩萨,左边深见派上师融入文殊菩萨,后面加持派上师融入金刚持。这样,中间根本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前面是现前的根本上师,右弥勒菩萨,左文殊菩萨,后金刚持,只此四尊了。此四尊融入中间根本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狮子宝座、大莲花都融入根本上师。此时,面前只有坐于日月莲座上的根本上师,根本上师变得越来越小,约一寸高,来到自己的顶门,与自己朝向一致。越来越小,如一粒大米般,通过中脉来到心间八瓣莲花(八脉)核心,中脉的不坏明点中。根本上师融入你的心中,你就是根本上师,根本上师就是你,你与根本上师、诸佛菩萨永远分不开了,如是思维并观想心间根本上师之相。这就是修大手印的开始。
次于静境中、略住不动相、勿患得失等、起杂分别想。
这样,内心中既不要有什么希望,也不要产生怀疑,远离疑心与欲望等等一切分别心,不让分别心摇动。在心间中脉中,有非常细小的、与自心无别的根本上师,在其中入定,千万不要动。中脉由顶到密处,从左右看,处于正中;从前后看,略靠后一点,靠近脊髓(因为人的颈项靠后,而中脉经过脖子的中心)。中脉在心脏的位置向外分出四脉,四脉又分成八脉,故观成八瓣莲花。为什么要在此观想呢?因为,人生成时从此生,死亡时由此结束。所以,在圆满次第中将中脉的要害定在此。非常细小的、与自心无别的根本上师相就观想在此处中脉中,在其上一心一意地入定,这符合人生长、死亡的程序。修时不可有疑心与欲望等等,否则会产生动念,影响定力,不会得定,产生任何动念一定要制止。不摇动状态下,心间中脉当中有非常细小的、与自心无别的根本上师,非常清楚明亮,认识到这就是上师,也是我,如是想,这样入定。
然非遮作意、如闷绝睡眠、
那么这样的入定是什么样的呢?不是睡着了、昏倒了一样、心中什么都没有的这种状态,这种现象是非常不好的。也就是停止直觉的状态是非常不好的。为什么提到这个呢?有的习定者一打坐,不知不觉地过了三天五天,认为这个禅定修得非常好,一座能够呆得住三天、五天、七天。其实呢,这未必是好事。为什么呢?他只不过是暂时停下来了直觉而已,这种状态我们经常有的。由于某种原因,有的病人在医院里三天三夜醒不过来,心脏在跳,但是醒不过来。结果呢自己最好的亲人父母喊他叫他,他也醒不过来。其它他也进入我刚才所说的三天、五天的醒不过来的状态,就是这么个道理。只不过停止了暂时的直觉,这是不对的。而且,通过这种的修习方法会浪费很长很长时间,毫无效果。所以说这种所谓明心见性是错误的。
在一千年前,禅宗两大祖师南能北秀之中,北传的神秀的后学弟子摩诃衍那去过西藏传法,最后印度的莲花戒大师彻底地驳斥他,使他从西藏退出来。原因就是他扭曲地理解了般若的内涵,误认为这种“禅定”是明心见性。禅宗中这种类似的观点很多,当然我估计六祖慧能是不会这样的,但是在修行者中有这样误解的人很多。,在藏地也有类似于这样“禅定”的修法,也是错误的。
所以,不是直觉的停留,也不是昏倒;如果直觉的停留和昏倒能起作用的话,那不用观想,拿一块石头砸在头上让你昏倒,昏个三天三夜看看能不能解脱。当然解脱不了。如果睡眠状态能够起到作用的话,我们每天晚上都在睡觉,可是对我们断除执着一点点效果都没有。所以说不是这个状态,这是完全扭曲的一种观点。只不过停止了暂时的直觉,这是不对的。
要令心不散、正念而防守、及安住正知、心动即觉了。
因此,你就不可以把思维停留,虽然心念定在心间中脉当中的与根本上师无分别的自心中;但是又要有另一种细小的思维,观察自己是否定在这个当中,一次一次地去观察自己是不是定在这种思维状态下,是不是生起了昏沉和掉举,是不是生起了摇动心,心里要去观察它。对于每一个思维的变化,一定要随时监督它、观察它,不要忘记观察。但是观察力也不要太大,观察力太大,入定的状态会失去的。所以说你主要的精神要放在自己心中与自心无别的根本上师,这样一种非常明了和清楚的入定状态,不要放弃。同时另一个很小的思维去观察,自己是不是在这样的入定状态,但这只是偶尔地观察一下,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在观察。刚才说道,我们修定的所缘要非常明亮。什么叫“明亮”呢?就是与自心无别的根本上师的相非常清楚,显相就是很小的根本上师的相。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中入定,入定的同时就要用正知去观察有没有生起分别心,虽然将来可以不用,但是刚开始时一定要有这样的监督。
不管是生起什么样的分别心,有两种处理方法。一个,你想:这是分别心,我不可以生起的。一旦你这样想的时候,它会自然消失的。如果以这样的方法,哦,这是什么什么分别心,这是什么什么分别心,心里不放弃入定状态,生起任何一个分别心,你要确认它这是什么分别心,该不该产生,不该产生的应该消除等等。你这样去观察,一旦观察的时候,它就会消除,因为分别心毕竟是虚妄的。入定时有没有其它的分别心?有,正知观察这个思维本身就是分别心,但是暂时不能没有这个分别心,用这个分别心来消除其它的分别心。所以一定要另一个角度,去慢慢地观察它,然后确认这是分别心,不可以生起。这样一个一个放下后,最后也就习惯了,就不生起其它的分别心了。当你真的不生起其它的分别心的时候呢,你怎么观察也找不到一个分别心呢,正知观察的思维也可以放下,它是最后要放下的。这个观察思想也要放下,但放下是最后的时候而不是刚开始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有这样一个侧面的细小的思维心,观察的分别心。所以说最后这个分别心也要放下,就是你打坐时间再长,也不起任何一个其它的分别心的时候,再放下这个观察心。在这时候也就差不多达到了九住心中的第八住心以上。第七住心以上时,就基本上不会生起其它分别心了,到了第八住心时就可以放弃这个观察心了。这是第一种。
次要令心不散、正念而防守、及安住正知、心动即觉了。、提念直观照、随起何分别、即观彼体性。或如舞剑者、分别起即断。断已心住时、不可失正念、尽力而舒缓、如云“内策而舒缓、心住即在彼”。
还有一种解决方法,不管任何分别心,也不去观察他,在当下就把他消灭。一下子就换一个思维方式,马上就把它消灭。这样,一打坐,生起什么分别心,不要去观察它,一下子就把思维转移到正念——与根本上师无分别的自心当中,它自然就堵住了,把它断除。不要去分析它是…
《甘丹大手印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