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十八】
《摄大乘》说:即诸菩萨能趣证转故,如来已转,故彼不说[29]。此六翻前,准前[30]应悉。
「生死、涅槃,俱无欣厌」者,大悲、般若常应[31]起故。具一切智等,名「有胜堪能」。
【疏翼】
以上第一约位辨所证不同中,第二别解讫。
【论文】
一○‧四○ 此中意说:广大转依,舍二粗重,而证得故。
【疏翼】
第一约位辨所证转依不同中,第三料简。
【述记‧卷五十八】
第三、料简[32]。
颂中,所取「转依」体者,唯「广大转」、「舍二粗重而证得故」。
不言「圆满转」者,「圆满转」,对菩萨说;「广大转」,对二乘说。又「圆满转」,唯如来;「广大转」,在菩萨。今明十地,取「广大转」。要地地中「舍二粗重」方「证得故」。
又解︰既言取「广大」,明圆满转亦在其中,略举一隅故。
即六转依中,第一假立转,未得真转[33]故;余五真名转,真实证得故。
第一、约位解转依讫。
【疏翼】
以上第二明所证果﹝即「广果」﹞中,第一约位辨所证转依不同讫。
【论文】
一○‧四一 转依义别,略有四种:
【疏翼】
第二明所证果﹝即「广果」﹞中,第二正明转依。
【述记‧卷五十九】
下第二、正解转依。于中有三︰第一、总解转依,第二、「虽转依义总有四种而今但取所转得」等者,简别本颂[34]所说「转依」之言,第三、辨此修习位能证非已证。
第一、总解「转依」名所目义:初、总标,后、别解。此即初也。
【论文】
一○‧四二 一、能转道。此复有二:一、能伏道──谓伏二障随眠势力,令不引起二障现行。此通有漏、无漏二道,加行、根本、后得三智,随其所应,渐顿伏彼。
【疏翼】
第一总解「转依」名所目义中,第二别解。于中分四︰一、解能转道,二、解所转依,三、解所转舍,四、解所转得。各有二种。第一、解能转道中二种者,一、解能伏道,二、解能断道。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下、别解也,为四[35]。
「能伏道」,「通有漏、无漏」;三智中,通「加行、根本、后得三智」。「有漏」通[36]六行[37];「无漏」者,且如因第三地无分别智,断定、法爱俱所知障势力,令俱[38]烦恼亦不现行;名伏烦恼障。非别起道,名伏烦恼。所知障,可知。
又如离第三静虑欲,伏四定以上惑,入[39]灭定,即是以后得智伏二障也。
或加行道能渐伏;根本、后得智,顿伏;或根本、后得,亦能渐伏;无加行道能顿伏者故。
问︰加行智通无漏不?
答︰不通。八地以上无加行智,亦无有漏心故。
问︰若尔,《对法》第十等如何通?金刚心[40]有二︰一、「加行道摄」,二、「无间道摄」[41]。
答︰无违也。以无漏心任运趣入根本智故,如前[42]已说名加行道,非加行智。加行智有作意[43]趣求[44],彼但是前加行道,而非作意[45]趣求,故加行智不通无漏。
或复《对法》据二乘等通说金刚心有二,非谓菩萨金刚心中有加行道,故加行智不通无漏。或说亦通无漏,八地等无者,无有漏加行智,能[46]别深趣求者。八地以去,有任运趣求故。
今此初说加行唯有漏心[47]。如《对法》说:金刚心有「加行道」通无漏[48],不简菩萨故。
【论文】
一○‧四三 二、能断道──谓能永断二障随眠。此道定非有漏加行,有漏曾习、相执所引,未泯相故;加行趣求,所证、所引未成办故。
【疏翼】
第一解能转道中,第二解能断道。于中分二︰一、简非有漏及加行智,二、明无漏心及根本、后得智。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以有漏心加行智,及有漏后得智有四义[49]:一、是「曾习」。二、「相执所引」。三、未能泯伏、灭此相故,不能断惑。四、或加行智,是能趣求,所证真如、趣求所引无分别智,未成办故,不能断惑。由无分别智,是加行智[50]所引,真如是加行所趣求证,即由所引无分别智,能证所证真如成办故,能断二障,非加行智。
问︰若加行智不通无漏,言有漏心已摄加行,更言加行,复何所须?若加行智通无漏,不须作此问答分别[51]!
答︰以三智中,加行智亦无分别。此有漏道亦有加行、无间、解脱;前言「有漏」摄彼三道,后言「加行」,为简三智中根本、后得智别,故复重说[52]。
【论文】
一○‧四四 有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后得不然,故非断道。
【疏翼】
第二解能断道中,第二明无漏心及根本、后得智。于中有二师义不同︰一、第一师唯根本为能断,二、第二师后得亦能断迷事随眠。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自下、明其无漏心及根本后得智。
此中,初说唯「无分别智」[53]能断二障随眠,后得不然。设作无相观,相分「境相」仍有,故不能断;唯「无分别智」有此断能。故经论中无说后得智能断随眠,非诸菩萨见、修二道前,断所知,用根本[54]无分别;后断烦恼,用后得智故[55]。
【论文】
一○‧四五 有义:后得无分别智,虽不亲证二空真理,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于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
【疏翼】
第二明无漏心及根本、后得智中,第二第二师后得亦能断迷事随眠。于中分三︰一、标宗,二、引证,三、结是。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九】
「后得」「无力能断迷理」见、疑等「随眠」,「而于安立、非安立」谛「相,明了现前,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迷理随眠,行相深远,要证彼理,方能断之。迷事随眠,行相浅近,虽实有相观,亦能断之[56]。
【论文】
一○‧四六 故《瑜伽》说:修道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无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是曾习故,相执引故。
【疏翼】
第二第二师后得亦能断迷事随眠中,第二引证。
【述记‧卷五十九】
第五十五说修道位中有二种道︰初、既无分别智,后、即后得智[57]。
后得智,名「世出世」,如前[58]数解此名。
以有漏道是纯世间故,「无纯世间」「能永害随眠」[59]。以有二因,如文可解。
【论文】
一○‧四七 由斯理趣,诸见所断及修所断迷理随眠,唯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理,故能正断彼;余修所断迷事随眠,根本、后得,俱能正断。
【疏翼】
第二第二师后得亦能断迷事随眠中,第三结是。
【述记‧卷五十九】
诸见所断,虽有迷事忿等十法,及二见、疑[60],顿断,故迷事之随眠,随理观一品断;以及修所断无明、二见,及此俱根本及随迷理随眠,无分别智断;余有贪、恚、慢、无明,及此俱随惑迷事者,后得亦能断,行相浅近故。
问︰何为亦是根本断,亦是后得断[61]?
答[62]︰不违理故。此唯二乘,非菩萨;非[63]菩萨修道,不断迷事烦恼[64]随眠故[65]。即唯所知障,是根本智断,烦恼障中,通二智断。然为迷理身、边见等,各于自地第九品道时,方顿断;而前八品,既先断余烦恼,可起后得智断;第九品道时,起无分别智断,以迷理惑故[66]。此约九品别起[67],无间道断者。若不出观,即断九品,唯无分别智断。八品之[68]中,迷事烦恼,不可一入[69]观道中,前八是后得,第九是根本智故。即第六识中,我见等俱生者,要第九品道方断;即[70]虽无品数,非如七识,金刚心断[71]。
问︰彼[72]金刚方断,有何妨耶?
答︰即有色、无色界有学圣者,起无漏道,却断下地我见等种过!若许尔者,即[73]不还圣人应以现行润生妨!既许不还圣者种子润生,故先离下地欲时,其身见等,并须断讫。不同第七识,不润生故[74]。
由此应作四句︰有依下地,断上随眠──如下地得圣,断上一切种识中随眠[75]。有在上地,断下随眠[76]──如在上地取无学果,断下地第七识中烦恼种子。《瑜伽》等说要金刚心彼方断故[77]。第三句,可知[78]。第四句,除上三相[79]。
或谓断所知障不可说上下、自他地断故,然约缘缚、相应缚故,可说地断[80]。此[81]即在下断上,在上断下,于五、六、七识,皆不能遮。不违理故,非润生故,非缚法故[82]。
又解︰用后得智断,菩萨亦能。十…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三、广二转依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