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一○‧三○ 如是,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种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于二转依便能证得。
【疏翼】
第二广前答中,第二广果﹝即「明所证果」﹞。
【述记‧卷五十八】
自下第二、明所证果。于中有二︰初、牒前生下以发论端,第二、正解所证得果。
是初牒前起下所证二转依果,「二转依」者,菩提、涅槃。
【论文】
一○‧三一 转依位别,略有六种:
【疏翼】
第二明所证果﹝即「广果」﹞中,第一约位辨所证不同,第二正明转依。初中分三︰一、总举,二、别解,三、料简。此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八】
就正明所证中有二︰初、约位辨证,二、正明转依。初中有三︰初、总举,次、别解,后、料简。初总举所证位也。
此中资粮位,初说略开五位[1]︰地前为二、十地为二、如来为一,下应当知。
【论文】
一○‧三二 一、损力益能转:谓初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种势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虽未断障种、实证转依,而渐伏现行,亦名为转。
【疏翼】
第一约位辨所证不同中,第二别解。于中分六︰一、别解损益能转,二、通达转,三、修习转,四、果圆满转,五、下劣转,六、广大转。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八】
「初二位」者,在地前第一[2]、第二[3]位。此位「渐伏」,「亦名为转」。转之因故,能伏转故。
「实证」得位,谓通达位、修习位等,故此[4]非真。
世亲、无性《摄论》[5]并第九[6]云︰由[7]胜解者,是[8]胜解行地,故在初二位。
「及惭愧[9]」者,即二位中。世亲等解云︰有惭愧故,令诸烦恼少分现行,或不现行;烦恼现行,即深惭愧[10]。即[11]「惭愧」者,是胜解行之胜相故。
今又解︰由习胜解者,是初位。初位信唯识增,故名「胜解」,未能伏唯识相[12]。第二位,能伏唯识相,少伏烦恼,名「有惭愧」,如前二位中解[13]。
又「胜解」者,胜解数得决定故。信数初增,久[14]不增故。由惭、愧故,崇善、拒恶,有二胜德,并通二位,故为能转体。此与《摄论》不同,不可一准,余文可知。
【疏翼】
《枢要》卷下云︰
「损力益能转」﹝依﹞中,有忏悔罪灭。应叙﹝《瑜伽》﹞六十卷﹝中﹞「业有四﹝种﹞︰谓异熟决定﹝藏文作「rnam par smin par ves pa dav/」﹞、时决定﹝藏文作「gnas skabs ves pa dav/」﹞、二俱不定、二俱定﹝原文为「复有四业:一、异熟定,二、时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及阿罗汉受残苦等处﹝原文为「诸阿罗汉所有不善决定受业,或于前生所作,或于此生先异生位所作,由少、轻苦之所逼恼,便名果报已熟(藏文作「de la dgra bcom pa”i mi dge ba”i las myov bar ves pa svon gyi tshe rabs gźan dag tu byas pa gav yin pa de ni svon so so”i skye bor gyur pa ni de bid kyi tshe sdug bsval chuv zad tsam mam/ van don tsam be bar gyur par de”i rnam par smin zin par brjod par bya”o/」﹞。阿阇世王﹝梵文为「ajata-watru」;藏文为「ma skyes dgra/」;汉译为「未生怨王」﹞五逆业灭﹝原文为「若已转依,果报种子皆永断故,一切不受(藏文作「gnas gyur pas rnam par smin pa”i sa bon yav yav dag par bcom pas ni de thams cad kyi thams cad du mi myov bar ”gyur ro/」)﹞。所以者何?由佛世尊依未解脱相续建立定受业故﹝藏文作「de ci”i phyir źe na/ ”di ltar myov bar ves pa de ni bcom ldan ”das kyis sems kyi rgyud rnam par ma grol ba las brtsam te rnam par gźag pa”i phyir ro/」﹞。《瑜伽》云「依未解脱」者,「建立定﹝受﹞业」,为二解和会,应知。
【论文】
一○‧三三 二、通达转:谓通达位,由见道力通达真如,断分别生二障粗重,证得一分真实转依。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二通达转依。
【述记‧卷五十八】
即通达位。在见道中,已证一分转依,未圆满故[15]。
【论文】
一○‧三四 三、修习转:谓修习位,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渐断俱生二障粗重,渐次证得真实转依。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三修习转依。文分为二︰一、正显,二、会违。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八】
谓「十地」中,即除初地见道,余初地及九地,即修道十地中也[16]。
【论文】
一○‧三五 《摄大乘》中说,通达转在前六地,有、无相观,通达真、俗,间杂现前,令真、非真,现、不现故。
【疏翼】
第三修习转依中,第二会违。于中有二︰一、会《摄论》「通达转在前六地」,二、会「修习转在后四地」。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八】
以「有」相、「无相观,通达真、俗,间杂现前」;或「真现」,「非真不现」──「谓入观时」;「或非真现」,真不现──「谓出观时」,「令真、非真,现、不现故」。又未能即空而观于有──有相观现,真不现;无相观现,非真不现──由此理故,「说通达转,在前六地」。
我今此论,约初通达断[17]分别二障,证[18]遍行真如,故说初地[19]为「通达转」。
世亲《摄论》云:前六地,真如为真俗观现不现因,故说通达转,在前六地[20],亦不相违。
【论文】
一○‧三六 说:修习转在后四地,纯无相观,长时现前,勇猛修习,断余[21]粗重,多令非真不显现故。
【疏翼】
第二会违中,第二会《摄论》「修习转在后四地」。
【述记‧卷五十八】
《摄论》又「说:修习转在后四地,纯无相观,长时现前,勇猛修习,断余粗重,多令非真不显现故」。
四十八[22]说:由第七地,犹名为杂烦恼,未名为不杂烦恼,非真犹有现时[23]。但无相观长时,故说「多令非真不现」。非八、九、十地,非真有现时;得「无相观,长时」种类同故,说「后四地」,为「修习转」。
我以十地断俱生二障粗重,渐证真如义等,说「修习转」在「十地」中,亦不违也。然此论中,乃言「多令非真不现」者,为简七地。二《摄论释》皆言:唯有真[24]现,非真不现,从长时说。
然《摄论》本通得二解[25],不言非真,定不现故。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中,第三修习转依讫。
【论文】
一○‧三七 四、果圆满转:谓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无边难行胜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四果圆满转依。
【述记‧卷五十八】
第四、可解。
彼此论同[26]。
【论文】
一○‧三八 五、下劣转:谓二乘位,专求自利,厌苦欣寂,唯能通达生空真如,断烦恼种,证真择灭,无胜堪能,名下劣转。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五下劣转依。
【述记‧卷五十八】
第五、亦同[27]。
通有、无学:一、唯自利,二、有欣厌,三、唯达生空,四、唯「断烦恼」,五、唯「证真择灭」,六、「无胜堪[28]能」。
「真择灭」者,谓真如。由慧择,得此灭故。「无胜堪能」者,无一切智等故。
【论文】
一○‧三九 六、广大转:谓大乘位,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无欣厌,具能通达二空真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顿证无上菩提涅槃,有胜堪能,名广大转。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六广大转依。
【述记‧卷…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三、广二转依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