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8231;卷五十五】
谓观十二诸缘起支,有最胜智观无染净「令现前故」,名「无分别」。七地成有,八地成无。世亲等[67]同。
《十地》云︰般若波罗蜜多行有间,大智现前住[68]。
【论文】
九‧一八四 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
【疏翼】
第一解十地别名中,第七解第七地名。
【述记‧卷五十五】
世亲等云︰此地于[69]功用得至究竟,虽一切相不能动摇,而于无相,犹名有行[70]。
《十地》云︰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71]。
此地「出过世间二乘道」者,前六地中,虽有缘起,染净无二,犹有所治细相现行障执,有生灭流转还灭相故,未能空中起有胜行。今此地中远离彼障,亦能空中起有胜行,能治彼障。二乘、世间即[72]不能如是[73]。
【论文】
九‧一八五 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
【疏翼】
第一解十地别名中,第八解第八地名。
【述记‧卷五十五】
「相」者,有相;「用」者,功用。无性云︰一切有[74]相及一切加[75]行,皆不能动此地[76]心故。第七地虽一切相不能动之,不现行故,然不自在任运而转。有加行故,犹有烦恼。第八地中,任运而转,不作[77]加行,无功用故,亦无烦恼。七、八二地之差别也[78]。
《十地》云︰报[79]行纯熟,无相无间,故名不动[80]。
此地以去,明知无相非有间也。
【论文】
九‧一八六 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
【疏翼】
第一解十地别名中,第九解第九地名。
【述记‧卷五十五】
无性云︰得最胜无碍解,于诸智中,最为殊胜[81]。智即是慧,故名善慧[82]。世亲云︰此慧妙善,故名善慧[83]。无性云︰由法无碍解自在,了知一切法句;由义无碍自在,通达一切义理;由辞无碍自在,分别一切言辞;由辩[84]无碍,遍于十方,随其所宜自在辩说。于此地中,最初证得先未曾得无碍解智,故名善慧[85]。
「能遍十方」者,《十地》云︰无碍力说法,成就利他行故[86]。
【论文】
九‧一八七 十、法云地: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荫蔽一切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
【疏翼】
第一解十地别名中,第十解第十地名。
【述记‧卷五十五】
无性云:由得总[87]缘一切法智,总缘一切契经等法不离真如。此一切法共相境智,譬如大云;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净水;智能藏彼,如云含水,有能生彼胜功能故。又如大云覆隐虚空,覆隐如空广大无边惑智二障[88]。惑智二障,此名「粗重」。
彼论又云︰又如大云澍清冷[89]水充满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出生无量殊胜功德,充满所证所依法[90]身故[91]。世亲云:言充满者,意说周遍[92]。
《十地》第一[93]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云地[94]。第十二云︰如云身遍满故[95]除垢,八相成道度众生萌芽故[96]。
此地如是受法王位,如王太子于诸王子而得自在,但由是处有微智障,故不自在。对此障故,说后[97]佛地[98]。
《十地》第十二说此得受位者,有十相[99]︰一、主[100]相大宝法[101]王出。二、量相:周圆如十阿僧祗百千三千大千世界[102]。三、胜相:一切众宝间错庄严[103]。四、地相:过于一切世界[104]境界故[105]。五、因相:出世善根所生等[106],皆如彼说[107]。
又如怀孕在藏十时[108],菩萨亦尔[109]。彼说十位,不能繁引[110]。
《瑜伽》四十八等中,皆广释行,及德,及名,不能繁引。
此即第一释别名已。
【疏翼】
以上第一广十地中,第一解十地别名讫。
【论文】
九‧一八八 如是十地,总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
【疏翼】
第一广十地中,第二出地体性。
【述记‧卷五十五】
如[111]《十地经》:能证、所证,以为地体[112]。
无性云︰法无我智分位名地[113]。以真如无分位,智有分位,所以智名地[114]。
此论总出地体义,所证亦是「地」。
「地」是依持、生长义故。四十七云︰由能摄持菩萨义故,名地;能为受用居处义故,名住[115]。即真如等,亦名为地;能摄持故,即是实法为假者所依等故,实法名「地」。
第二出体也。
【论文】
九‧一八九 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
【疏翼】
第一广十地中,第三释总地义。
【述记‧卷五十五】
四十七以「能摄持菩萨义」为地[116]。彼「摄」义,即是此依生长义。「持」者,即是「依」义。即通真如、正智,皆能生长为「依持」故,名「地」。
真如何为[117]「令得生长」?
今者不言如为能生,但言行是所生。彼为增上缘,行自从种子生故。即以胜功德与行为摄持功德[118],名「地」。此约果与因[119],因地功德,是行之所得故。然以假者总法为能依,别法功德为地胜。然今此文,此即第三解通地名。
《璎珞经》云︰持一切功德、生成一切因果,名地[120]。
无性[121]云︰谓诸菩萨于此地中修习现观、离过、离贪,修菩提分法,观察诸谛、观察缘起,于无相中若有功用,若无功用,得胜辩才。逮真灌顶,除灭所知烦恼障等,故此修位有十地别[122]。
何以地有十?
断十障、修十相智、证十真如故,乃至广说彼地地所修诸行,不能烦引[123]。
《显扬》第三亦解,少[124]别,读者知之[125]。
【疏翼】
以上第一广因中,第一广十地讫。
--------------------------------------------------------------------------------
[1] 此即初文。
[2] 「解」字,《金藏》无。
本论卷首云︰
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
[3] 「真」字,《金藏》有,余缺。
[4] 「少」字,《金藏》作「小」。
[5] 「真」字,《金藏》有,余无。
[6] 《金藏》作「既」,余作「且」。
[7] 本论卷九初云︰
谓具大乘二种姓者,略于五位渐次悟入。
[8] 「性」字,《金藏》误作「姓」,不同。
[9] 「夫」字,《金藏》有,余无。
[10] 「已」字,《金藏》有,余无。
[11] 「性」字,《金藏》有,余无。
[12] 《金藏》作「二空、一空」,余作「一空、二空」。
[13] 「得」字,原作「入」。
[14] 《对法》卷十四原文作:
何缘菩萨已入超界离生位,而非预流也耶﹝藏文作「ci”i phyir byav chub sems dpa” byav chub sems dpa”i ves pa la źugs na rgyun du źugs par mi ”gyur/」﹞?由得不住道,一向预流行不成就故﹝藏文作「rgyun la ”jug pa yovs su ma grub pa”i phyir ro/ mi gnas pa”i lam thob pas rgyun la ”jug pa yovs su grub pa”i phyir ro/」﹞。
[15] 「故」字,《金藏》误作数。
[16] 《对法》卷十四原文作:
何缘亦非一来耶?故受诸有无量生故﹝藏文作「ci”i phyir lan cig phyir ”ov bar mi ”gyur/ bsams bźin du srid par skye ba tshad med pa yovs su ”dzin pa”i phyir ro/」﹞。何缘亦非不还耶?安住静虑,还生欲界故﹝藏文作「ci”i phyir mi ”ov bar mi ”gyur/ bsam gtan rnams kyis gnas wiv ”dod pa”i khams su skye ba”i phyir ro/」﹞。又诸菩萨已得谛现观,于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对治道,非烦恼对治道。若得菩提时…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八、广十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