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九‧一九○ 十胜行者,即是十种波罗蜜多。
【疏翼】
第一广因中,第二广胜行。
【述记‧卷五十六】
第二、解胜行。于中有二︰初、总举十行即波罗蜜多,二、广释,广释中有四,至下当知。初、以十三门辨释。
【疏翼】
初、总举十行即波罗蜜多中,又分为四,初、十三门释,即︰一、列名,二、出体,三、明相,四、不增减,五、次第,六、释名,七、明修,八、摄,九、问答,十、果,十一、三学相摄,十二、五位现种相摄,十三、分位分别。
次为:二、指不繁文,三、十地修度门,四、以十摄诸行。
此即初中初文,即第一总举十行即波罗蜜多也。
【论文】
九‧一九一 施有三种:谓财施、无畏施、法施。
【疏翼】
第二广释十行中分四,第一以十三门辨释中,第一列名释数。于中分十︰第一、列举三施。
【述记‧卷五十六】
《对法》第十二同[1],与十八任持相摄故[2]。
「财」是「身任持」;「无畏」是「心任持」;「法施」是「善法任持」。
《摄论》第七[3]:施中以法、财、无畏,为[4]次第。二本《摄论》皆言「法」,「资益他[5]善根」;「财」,「益他身」;「无畏」「资他心」。次第虽复不同,义意同此。
无性第七云︰施性中现有六波罗蜜多。财施、无畏施、法施所摄故[6]。
《对法》云︰施度是财施;余五无畏施;一切六法施。此与世亲《金刚般若论》相违。彼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7],如次配释[8]。
七十八及三十九,初以法、财[9]、无畏为次第[10]。卷下[11]又说财、无畏、法为次第[12],同此。此等广解相,不能烦述。然施财名「财施」;施他不令豺狼等畏,名「无畏施」;法施可知。
【论文】
九‧一九二 戒有三种: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疏翼】
第一列名释数中,第二列举三戒。
【述记‧卷五十六】
「律仪戒[13]」,是「善任持」;「摄善法戒[14]」,是「菩提任持」,是彼因故;「饶益有情戒[15]」,是「大悲任持」。
「律」者,法律;「仪」者,仪式。无性云︰于不善能远离、防护、受持,故名律仪。此即是戒,故名「律仪戒」[16]。
世亲、无性皆言︰律仪戒,是依持戒,为欲[17]建立其余二戒,是故安住。律仪戒者,能建立摄善法戒。集诸佛法,证大菩提,复[18]得益有情[19]。
无罪利益相:七众戒是初体[20];一切佛法是第二戒[21];济诸有情是第三戒[22]。
七十八[23]云:转舍不善戒[24],转生善戒[25],转生利生[26]戒[27]。义亦同此。
【论文】
九‧一九三 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疏翼】
第一列名释数中,第三列举三忍。
【述记‧卷五十六】
《对法》云:「耐怨害忍[28]」,是「不舍有情任持」;若不耐怨害[29],便于彼怨,是舍于彼。「安受苦忍[30]」,是「舍下劣心任持」;心若下劣,不能受苦故。「谛察法忍[31]」,是「无生法[32]忍任持」。世亲同此[33]。
无性云︰初忍[34]是诸有情成熟转因;安受苦忍是成佛因,寒热等苦[35]皆能忍受,无退转故;谛察法忍是前二忍所依止处,堪忍[36]甚深广大法故[37]。七十八[38]名同。
【论文】
九‧一九四 精进有三种:谓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
【疏翼】
第一列名释数中,第四列举三精进。
【述记‧卷五十六】
《摄论》[39]等皆云︰一、「被甲精进」:即解经中「有势」句[40]。《对法》[41]云:善根方便任持。七十八同[42]。
《摄论》等云︰二、「加行精进[43]」:即解经中次「有勤」句。《对法》云:善根圆证任持。七十八云:转生善法加行精进[44]。即与此同,名体俱宽。
《摄论》等云︰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即经所说:有勇、坚猛、不舍善轭句[45]。世亲《摄论》次第广释,稍好[46]。《对法》[47]云:饶益有情精进[48],即善根无尽任持。七十八[49]同《对法》,及此处[50]。
然《对法》及此论以二利为度,六度皆有利生之说,所以第三精进名饶益生。即初二精进,摄五句尽,摄善宽故,是善根圆证任持故。若方便、若正证,皆此摄故,体宽而名狭。《摄论》但以自利为精进度,故三精进无利生之[51]说。如《摄论》[52]五句,「加行」为狭,唯摄有勤故。
摄善精进[53],解经五句,不同《对法》第十二,加行精进名狭,体宽。复云《摄论》名义[54]俱狭。由此论意,名义俱宽故。利乐有情精进,与《对法》同[55]。然此三勤与四十二解同。彼论初云:擐[56]甲精进,势与此同[57]。余名无别,然彼广解[58]。
《璎珞经》[59]云︰一、起大誓心,二、方便进趣,三、勤化众生。不能繁述。
【论文】
九‧一九五 静虑有三种:谓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
【疏翼】
第一列名释数中,第五列举三静虑。
【述记‧卷五十六】
《摄论》[60]等同。「安住」者,安住现法乐住故[61]。《对法》[62]名:无厌倦任持。无性云:离慢、见等[63],得清净故。
「引发」者,引六通故。
《对法》云:诸所思事成满任持。「办事」者,彼[64]名「成所作事」,义与此同。依此办利有情事故,以能止息饥、俭等故。
《对法》云:御众业任持,名饶益有情静虑[65],从果为名。今此中以定能起办有情事功能立称。
四十三[66]说︰一、现法乐住[67],二、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68],三、饶益有情静虑。并义同此。七十八[69]亦同[70]。
【论文】
九‧一九六 般若有三种:谓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
【疏翼】
第一列名释数中,第六列举三慧。
【述记‧卷五十六】
诸论但明六种度故,《摄论》等云:以加行、正智、后得为三[71]。
《对法》[72]以「缘世俗」、「缘胜义」、「缘有情[73]」为三,从胜功德说。意同《摄论》。
《对法》自解[74],即合第十为第六故[75],所以俱通二利。此论别开理事二智,名别明故。第六自利,第十通也。所以诸论不同。
第四十三[76]云︰一、证真如慧[77],二、五明处、三聚中决定善巧慧[78],三、大悲相应慧[79]。但明六度,亦同《对法》。虽诸文异,义意一也。七十八同此[80]。
《璎珞经》[81]云:一、照有谛,二、照[82]无谛,三、照[83]中道第一义谛。
【论文】
九‧一九七 方便善巧有二种:谓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
【疏翼】
第一列名释数中,第七列举二方便善巧。
【述记‧卷五十六】
《摄论》第七解:十地中,方便度[84]者[85],谓以前六度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86]。世亲云︰此由般若及大悲,以诸善根回求无上菩提,是般若;作[87]诸有情一切义利,是大悲[88]。无性云︰不舍生死而求涅槃[89];大悲故,不舍生死;般若故,求涅槃[90]。
四十九说︰如前所说十二行相方便善巧,当知说名方便善巧度[91]。「十二行相」者,前四十五说,合有十[92]二种方便善巧──成熟佛法有六,成熟有情有六,合名「十二行相」──成熟佛法六,为般若;成熟有情六,为大悲;如彼广解[93]。
《对法》十四有四种方便善巧,应[94]勘同异[95]。
《璎珞经[96]》:有三︰一、进趣向果,二、巧会有无[97],三、一切不舍不[98]受[99]。
此中,「回向」即「般若」;「拔济」即「大悲」。
【论文】
九‧一九八 愿有二种:谓求菩提愿、利乐他愿。
【疏翼】
第一列名释数中,第八列举二愿。
【述记‧卷五十六】
《摄论》说︰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100]。无性云︰求到彼岸缘,为利有情故,及为速证佛果涅槃[101]。世亲云︰此愿即度,名为愿度。愿为当来,此是所为,第七啭声。为当来故,发种种愿[102]。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九、广十胜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