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相见道。「以真见道」但总缘真,诸论共说,何得「别缘」以为三品?以加行心意乐尔故,入真决[50]然。
【疏翼】
以上第一辨行相相见道中,第一辨三心讫。
【论文】
九‧一二四 二、缘安立谛,有十六心,此复有二:
【疏翼】
第一辨行相相见道中,第二辨十六心。
【述记‧卷五十五】
第二、解十六心,有二︰初、总,次、别。此总也。
《对法》第九卷[51]、五十五等,皆言此二是安立谛故[52]。
【论文】
九‧一二五 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
【疏翼】
第二辨十六心中,第二别辨。于中分二︰一、《对法》卷九说,二、《大论》卷五十五说。初中分四︰一、依所取能取别立法类,二、别释十六心,三、解法类二观差别,四、解「相见道」名。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五】
唯《对法》中[53]有此文也。
「所取」,谓谛理;「能取」,谓缘理之智。法忍、法智,缘谛理为境,观所取也;类忍、类智,缘前智品,观能取也。此唯别立无间、解脱,不总合说。故名「别立」,有「十六心」。
《对法》云︰法智品道,真如为境;类智品道,法[54]智为境[55]。正与此同。
【论文】
九‧一二六 谓于苦谛有四种心:一、苦法智忍:谓观三界苦谛真如,正断三界见苦所断二十八种分别随眠;二、苦法智:谓忍无间观前真如,证前所断烦恼解脱;三、苦类智忍:谓智无间无漏慧生,于法忍智各别内证,言后圣法皆是此类;四、苦类智:谓此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如于苦谛有四种心,集、灭、道谛,应知亦尔。
【疏翼】
第一《对法》卷九说中,第二别释十六心。
【述记‧卷五十五】
「二十八随眠」者[56],欲界苦下十,上二界除瞋,各九。
「苦」者,苦谛;「法」者,苦谛教;「智」者,加行道中缘苦法之智;「忍」者,无漏忍,忍前苦法智。《对法》第九广解。
「忍」言「智」者,以决断故,慧即不然。虽忍、智无别,随用标名。
「苦法智」者,「法」谓苦如;能缘苦如之智,名「苦法智」。
「苦类智忍」者,谓后圣法是此苦智之类,名「苦类智」。缘此之慧,名「苦类智忍」。
「苦类智」者[57],印可缘苦类之智,名「苦类智」。
【论文】
九‧一二七 此十六心,八观真如,八观正智。
【疏翼】
第一《对法》卷九说中,第三解法类二观差别。
【述记‧卷五十五】
法品缘如;类品缘智[58]。
【论文】
九‧一二八 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自证分,差别建立,名相见道。
【疏翼】
第一《对法》卷九说中,第四解「相见道」名。
【述记‧卷五十五】
法忍,法真无间道见分;法智,法真解脱道见分;类忍,法无间之自证分;类智,法解脱之自证分;印前智故,差别立也。
又解︰法忍,法无间道;法智,法解脱道;此即总法。类忍,法无间解脱之见分,虽缘智、缘如不同,见分是一,故合法也。类智,合法二道之自证分。
前解为本。
【疏翼】
以上第二别辨中,第一《对法》卷九说讫。
【论文】
九‧一二九 二者、依观下、上谛境,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观现前、不现前界苦等四谛,各有二心:一、现观忍,二、现观智。
【疏翼】
第二别辨中,第二《大论》卷五十五说。文分为二︰一、观下上地谛境成十六心,二、解「相见道」名。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五】
五十五说:观「上、下二地」,安立苦等四谛境,「似法、类智」生。是第二现观位[59],乃至广说,谓忍可欲乐智、现观决定智,是第五现观边智谛现观[60]。
《显扬》十七说:法智、类智、四谛智,不由行差别,然随所作,说其差别[61]。真见道中亦可义说有十六心。十六心既尔,三心亦然。今约「行差别」说,故唯是「相」也。
然彼又[62]下、上[63]地十六心,是修道[64]。
《瑜伽》五十五说见道,《显扬》说修道,不是相违。然五十五仍说,「从见道起」,有下、上十六心生[65]。从三心非安立见道起,作此安立谛观[66]。非全出见道,在修道中方起。彼[67]文稍异,可细寻之。
「现前界」者,谓下界,即欲界。现于欲界入见道,故上二界名「不现前」[68]。
【论文】
九‧一三○ 如其所应,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分观谛,断见所断百一十二分别随眠,名相见道。
【疏翼】
第二《大论》卷五十五说中,第二解「相见道」名。
【述记‧卷五十五】
其现观忍,「法真见道,无间」道「见分」;现观智,法「真见道解脱」道「见分」,不法自证分。以于前十六心后,作此观,渐粗故;与前十六心差别观故[69]。欲界四谛四十、上界各三十六谛,各除瞋,故一百一十二也。
此上皆为观心纯熟,为有情说,令见道前,亦作得入见道[70]。此[71]上已辨行相见道,别修作故。
【疏翼】
以上第二别明相见道中,第一辨行相相见道讫。
【论文】
九‧一三一 若依广布圣教道理,说相见道有九种心。
【疏翼】
第二别明相见道中,第二辨言教相见道。于中分四︰一、说九所为,二、依两十六心假立,三、依教别释,四、会诸论说。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五】
此、广布教道理。
即菩萨等,在见道等,不作此观,但为布教,说其差别。所以须学,即是依彼假说也。
【论文】
九‧一三二 此即依前缘,安立谛二十六种止观别立。
【疏翼】
第二辨言教相见道中,第二依两十六心假立。
【述记‧卷五十五】
前相见道「安立谛」,有二种十六心,令法于彼名「二、十六种」──法彼二个十六种止观,二心别立。
【论文】
九‧一三三 谓法、类品,忍、智合说,各有四观,即为八心、八相,应止总说为一。
【疏翼】
第二辨言教相见道中,第三依教别释。亦分为二︰一、法忍智与类忍智各会说为四,二、解「相见道」名。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五】
五十八末说[72]。
「忍、智合」者,谓八忍合为四,俱忍类故;八智合为四,俱智品故。或法忍、法智,八合为四。缘如为境,以类同故。「品」者,品[73]类义,故得为此解。类忍、类智,八合为四。缘智为境,亦类同故,此依慧别。俱定,唯一。广如彼抄说[74]。
【论文】
九‧一三四 虽见道中,止观双运,而于见义,观顺非止,故此观止开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见道。
【疏翼】
第三依教别释中,第二解「相见道」名。
【述记‧卷五十五】
释九所以。
此非真、相二见道摄,不作此观。然约布教故,「相见道」摄。
【疏翼】
以上第一解相中,第二别解相见道讫。
【论文】
九‧一三五 诸相见道,依真,假说世第一法无间而生,及断随眠;非实如是。真见道后,方得生故,非安立后,起安立故;分别随眠,真已断故。
【疏翼】
第一解相中,第三总释。
【述记‧卷五十五】
但以「十六心」、「三心」等,《对法》[75]、《显扬》[76]、《瑜伽》[77],如次皆有「世第一无间」等言,故今会之[78]。
此下第三、总释。于中有三︰一、会违,二、释颂不说,三、智相[79]摄。今初也。
「依真」之义,「假说」「相见道」等为「无间[80]」等。如前引《显扬》十七,正与此同[81]。此有三因,三心「相见道」,真,非安立后生故,余如文可解。
然「非安立」因,不遍三心相见道义[82]。
【论文】
九‧一三六 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
【疏翼】
第三总释中,第二释颂不说。
【述记̷…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六、真相二见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